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西方美學史:什麽是美?

西方美學史:什麽是美?

本書是我國美學大師朱光潛的代表作,展現了西方美學跨越3000年的歷史發展。

什麽是審美?美學是哲學的壹個分支,哲學經常會探討壹些看似簡單卻很根本的問題,美學也是如此。

比如,美學家經常討論的問題是什麽是“美”。

不同時期的西方哲學家對“美是什麽”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古希臘時期,總體上是理性的;第二階段,從中世紀到17、18世紀,總體上是感性的。第三階段,189世紀,德國哲學將這些感性和理性的審美觀結合起來。

第壹階段:

古希臘哲學家主要有四種觀點,即美在於和諧、美在於實用、美在於理念、美在於有機整體。

第壹種觀點主張“美在於和諧”,以畢達哥拉斯學派為代表。

這個學校的大多數人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們以自然科學的態度看待世界,試圖在自然界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找到壹個支配壹切的原理。他們認為這個原則就是數。“美在和諧”就是“數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學派把音樂中的和聲擴展到建築和雕塑領域,探索什麽樣的數量比例會產生美的效果,他們畫出了壹些規律。比如“黃金比例”。

第二種觀點是蘇格拉底提出的“美在於功利”。

他把美與實用聯系起來,認為美壹定是有用的。壹個東西是美是醜,取決於它的效用,是好是壞,取決於使用者的立場。

所以,美不完全是關於事物本身,而是關於人。蘇格拉底的美學思想標誌著古希臘美學思想的重大轉變。

在他之前,人們主要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待美的問題,試圖為美找到自然科學的解釋,但蘇格拉底來到這裏,人們主要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待。

第三觀。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認為“美在於理念”。

這是西方思想史上第壹次把“美”的概念從美的事物中分離出來,討論“美本身”的問題。

在柏拉圖的心目中,有三個世界:觀念的世界、現實的世界和藝術的世界。

在他看來,理念的世界是最高級的,也是最真實的,是柏拉圖所向往的。

“美本身”存在於這個觀念的世界裏。它是永恒的,優於壹切美好的事物。如果把“美本身”加到任何東西上,就可以變成美的東西。

但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具體的美,不是在現實世界,就是在藝術世界。

我們只能通過思考和理性,通過抽象思維來探索美本身。至於我們的感覺,我們根本達不到美本身。

第四種觀點。到了柏拉圖最傑出的學生亞裏士多德,美學思想更進了壹步。為方便起見,我們稱他的美學思想為“美在於壹體”。

亞裏士多德在哲學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朱光潛先生認為自己是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人,因為他澄清了“摹仿”的美學概念,為文學藝術正名。

亞裏士多德的“模仿”最初是指敘事詩或戲劇對人的動作的模仿,後來擴展到其他藝術形式。

詩歌和戲劇的各個部分按照壹定的原則緊密排列,沒有任何冗余和缺失,藝術作品形成壹個有機的整體,美就在其中。

第二階段:

到了中世紀,神學家們改變了柏拉圖的“理念”,將柏拉圖最真實、最美好、最完美的理念描述為上帝。我們可以把這種觀點稱為“美在於上帝”。

中世紀之後,14、15世紀,西方社會迎來了文藝復興。人們更關註人的感性體驗。

到了十七八世紀,大家幹脆暫時繞過“美是什麽”的問題,轉而討論“審美經驗”的問題。

最具代表性的是經驗主義,認為“美即快感”。美是如何讓人感到快樂的?這是人的經驗使然。經驗主義是壹種關於知識來源的思想。這種觀點認為,我們知識的來源主要是感官經驗。

第三階段:

然後在18、19世紀,以康德和黑格爾兩位哲學家為代表的德國哲學試圖將經驗主義哲學和理性主義哲學融合在壹起。

康德認為“美在於形式”。審美只是壹種欣賞形式,不涉及功利目的、利益或實踐活動。

美的形式產生美感,使人快樂,這與情感有關,是感性方面;這種快樂是因為事物的形態符合我們的認知功能,是獨立於人的意誌的,是超越感性維度的,是理性的。

黑格爾認為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

柏拉圖的理念是超越感性客觀世界的永恒真實的存在,而黑格爾的理念實際上指的是概念,概念指的是什麽,必須與感性的事物相結合,不可分割。

這也統壹了理性的觀念和感性的東西。

  • 上一篇:誰有血腥十字軍的史料?
  • 下一篇:日本飲食文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