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繪畫的三大流派

中國繪畫的三大流派

中國傳統繪畫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類型。中國畫在古代沒有明確的名稱,壹般稱為丹青,主要是指畫在絹、紙上,裝裱起來的卷軸畫。現代稱之為中國畫,區別於從西方傳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它是由中國獨特的筆墨和顏料,按照長期的表現形式和藝術規律創造的繪畫。中國畫按其材料和表現方法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畫、寫意和線描。按其題材分,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長卷(又稱手卷)和橫帷、條幅和中堂、畫冊頁和鬥方、折扇和扇上畫的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與之相關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的認識。

歷史發展中國畫歷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畫在絲綢上的畫——帛畫,在此之前還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的繪畫為後來的中國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奠定了基礎。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的統壹向分裂迅速轉變,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沖擊與融合,使繪畫形成了以宗教繪畫為主,本土歷史人物和文學作品取料占壹定比例的局面,山水畫和花鳥畫也在此時萌芽。同時有意識地從理論上把握繪畫,提出評價標準。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呈現出全面的繁榮。山水畫和花鳥畫已經成熟,宗教畫達到頂峰,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肖像畫主要表現貴族生活,有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到了五代兩宋時期,更加成熟繁榮,人物畫已經轉向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繪畫逐漸衰落,山水畫、花鳥畫成為繪畫的主流。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時期,水墨山水、寫意花鳥得到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卻走向了模仿,與時代和生活越來越遠。從19年底開始,百年來中國畫不斷引入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理念,在繼承國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眾多流派、名家和不斷的改革創新。

19世紀以後,在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政治、經濟(尤其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中心城市聚集了壹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劉海粟、潘天壽、朱湛、張大千、傅抱石、、陸等。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如齊白石、、金城、、、、蔣、、李可染等。壹批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如高、、陳、何香凝、、、等。隨著形勢和時代的變化,上述地區的畫家也隨之遷移。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很多畫家來到西南,1949以後很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移居國外和港臺地區。今天,中國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畫院,除了三個中心之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畫家的數量空前擴大。

在中國現代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和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要麽遵循模仿和繼承上壹代畫家技法和風範的原則,要麽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努力改變,在保存和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包括金城、顧,後者以齊白石、黃、潘天壽為代表。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隨著西方藝術的大量引進和反封建鬥爭的深入,中國畫的改革成為時代的新潮流。以留學日本和歐美的高、、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為代表,主張將西方藝術的寫實主義和現代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與中國畫相融合,找到了中國畫改革創新的新途徑,使中國畫煥發出新的生機。其中,高、等嶺南畫家主張中外妥協,古今融合,將日本繪畫與傳統的水沖、粉撞、無骨畫相結合,創造出壹種具有強烈奔放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技法融入傳統筆墨,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林風眠調和中西,吸收了民間藝術的質樸和活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意境深遠,形式新穎。此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中,張大千借鑒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壹些技法,創造了潑墨畫法;李可染受西洋畫啟發,直接寫生,創作場景。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和觀念來表現中國畫的傳統詩意和境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從文人貴族自娛自樂的貴族藝術變成了“人民的藝術”,從過去的象牙塔變成了十字路口。中國畫在題材和內容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把目光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壹大批具有時代特征的優秀作品。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畫家們為中國繪畫的創新與發展爭論不休。比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創新”、“中西合璧為新時代”的思想;徐悲鴻主張“善古法者當守之,拒斥者當續之,不善者當改之,不足者當增之,能取西畫者當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積極分析和回答了文人畫的特點和意義。林紓則反對創新,號召人們鄙視“新洋學”,只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傳聖明之法,不可忘,承舊章。”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人們曾有壹場關於素描能否作為中國畫造型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和各種新國畫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中國畫如何創新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求,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中國畫的造型特征和表現方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在觀察和理解、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傳統哲學和美學思想。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認識上,我們采用的是在活動中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甚至是直接參與事物,而不是局部亮相或局限於某壹固定點。它滲透到人們的社會意識中,從而使繪畫具有了“孤獨千年,學畫”的認知功能和“以惡警示世界,以善昭示未來”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山川、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人們的觀察、理解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和審美趣味相聯系,通過景物來抒發情感,通過物象來抒發心聲,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壹”的觀念。中國畫講究立意,講究立意寫作和形象思維,講究主客觀藝術形象的統壹。造型不局限於表面的相似,而是強調“美在相似與相異之間”和“相異”。它的形象塑造旨在傳達對象的表情和情感以及畫家的主觀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舍棄那些不本質的或者和形象特征聯系不大的部分,那些能體現五官的部分可以通過誇張甚至變形來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強調管理。它不是以固定的空間或時間為基礎,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根據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規律,將不同時空的物體重新組合,在畫家心目中構建壹個時空境界。於是,雨雪、四季、古今人物都能出現在同壹幅畫中。所以在透視上,不局限於焦點透視,而是采用多點或分散透視,上下或左右移動,前後移動,觀物取景,管理構圖,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壹幅畫的構圖中,要註意虛實對比,強調“疏而易動”、“密不透風”,虛中有實,實中有實。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筆墨技巧,以物象和表現感情的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物象的形態、骨骼、肌理、明暗和情態神韻。這裏的筆墨既是壹種對象,壹種表現感情的技巧,也是壹種對象的載體。同時又是意味深長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因為不是很像物體的表面,國畫可以用全黑水墨,也可以用色彩或墨色組合來描繪物體。後來水墨比重越大,現在甚至有人把中國畫叫做水墨畫。所用的墨分五色,以調節水量、筆畫的快慢和長短的不同,導致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色調的豐富多變。同時,墨也可以與色結合,但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強調“隨類設色”的重點是對象的固有色彩,光源和環境色彩並不重要,壹般不予考慮。但是對於壹些特殊的需求,有時候我們可以大膽的使用壹些誇張或者假設的顏色。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在創作上強調書畫同源,註重畫家的個人品格和修養。強調詩、書、畫、印在具體作品中的有機結合,通過在畫面上寫詩、題跋來表達畫家對社會、生活、藝術的理解,不僅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也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 上一篇:九年級歷史課本人教版課後知識點12。
  • 下一篇:快點!我是文科生,離高考還有88天。我想復習政治歷史地理的方法,怎麽復習!快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