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彜族的歷史是怎樣的?

彜族的歷史是怎樣的?

彜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

彜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約公元前2570~2550年,見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漢文獻:《道史》卷二引同裏:“地黃以三十日為月,十壹月為冬至日”。學者易某元《彜族古代宇宙觀與歷法研究》引用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計劃辦公室編的《信貸豆缺普、許祖白》壹書(87頁,雲南民族出版社,1987):“彜族傳承年、月、日、時的時間'編'始於'地黃':壹年十二月。白天十二點,晚上十二點。壹天到晚,從現在開始,壹半壹半。過了這幾點,又分春夏,再分秋冬。壹年有四季,四季分明。日有長短,年有節氣,皆出地黃。”可見,彜族的傳說在漢族的傳說中指名道姓地提到了黃帝,漢族文獻和彜族傳說異口同聲地說“三十日是黃帝的壹月”,這無論如何不能用“巧合”來解釋,而只能解釋為:俗世君主的存在是真實的,黃帝時代彜族的雛形就已經存在了。根據三皇五帝年表,4500年前就有早期彜族存在。民族不是壹開始就存在的,比如漢民族,是在先秦時期華夏民族的基礎上,經過多民族的融合,在漢朝形成的。彜族生活在西南山區,地形封閉,交流融合的情況可能比漢族少很多。我相信她是壹個血統相對簡單的民族。4500年可以代代相傳,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

關於彜族的族源問題,至今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成為人們關註的歷史之謎,也是民族學和彜族研究領域的壹大難題。

至今,彜族的族源主要是原住民說和羌邊說。

原住民提出的論據相當充分。分為西南本土論和雲南本土論兩種。按照西南原住民理論,彜族自古就生活在祖國的西南地區,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成為今天的彜族。這種主張的依據不僅是中國文學,還有古代彜族文學、神話傳說。根據雲南土著人的理論,雲南是彜族的起源。

羌族的觀點更為普遍。它認為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國西北青海的古羌族人開始向四面八方發展,其中壹支遊到了祖國的西南方。古羌人早期的南支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後來西昌地區的瓊番和雲南地區的範迪安是彜族的祖先。

3000年前,彜族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也就是史書中經常出現的“宋嶽彜”、“武義”、“坤明”、“老金”、“莫莫”、“普”等所謂部落。

漢朝稱之為“西南夷”。

隋唐以來,彜族先民地區出現烏蠻、白蠻之分,並與其他民族融合。

彜族先民在長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活動壹度遍布滇、川、黔三省的中心地帶和廣西的壹部分,其核心區域應該是毗鄰三省的廣大地區。

彜族歷史上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長期維持著奴隸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西漢前後,彜族先民社會出現了遊牧部落和定居農業部落的分裂。從東漢到魏晉,壹批彜族先民不斷分化,表明昆明部落在征服普等部落的基礎上,已基本完成了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占有制的過渡。

20世紀30年代,孟社趙統壹了六趙,雲南彜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滇西大理,統治範圍達到滇東、黔西、川南,基本控制了彜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彜族先民地區,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朝第二年(902年),南詔奴隸制王朝的崩潰意味著彜族先民地區奴隸制的消亡。在宋朝的三百多年裏,戎(宜賓)、陸()和李(漢源)等地的彜族先民處於宋朝與大理政權的鬥爭中,奴隸經濟相對繁榮。與此相適應,奴隸生產關系出現了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局面。

蒙古蒙古蒙古汗第三年(1253),蒙古騎兵從四川分三路攻滇,經過彜區,導致分裂的彜區形成松散的反蒙聯盟,開始統壹在羅羅人名下。相應地,蒙古貴族加強了對當地彜族的爭奪,發展成為在壹些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職位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從1263到1287,嶽西、西昌、平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建立了易土司。

彜族

明朝276年間,土地橫跨水西(大方)、武宣(威寧)、烏蒙(昭通)、芒布(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平山)、建昌(西昌)等彜族土司(墨子)。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彜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雍時期,清朝在彜族地區實行“改土為流”政策,沈重打擊了土司、穆圖和奴隸主勢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壹些地區較快地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

  • 上一篇:商周三國漢唐隋唐宋明名將及其介紹。
  • 下一篇:醫院工作感受與體驗範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