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殖民歷史在殖民地埋下了多少“地雷”?

英國殖民歷史在殖民地埋下了多少“地雷”?

壹般認為,英國是以1763年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大國的。歷史上,英國殖民地遍布全球,大英帝國曾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領土面積達3400萬平方公裏。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國力的衰落,大英帝國逐漸解體。民族國家獨立後,英國和壹些前殖民地國家組成英聯邦。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在政治、經濟、外交上對英聯邦其他成員的影響力越來越小。

大英帝國的逐漸衰落是殖民地獨立運動的背景。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其民族運動發展的基礎,現實的政治經濟利益是引導民族運動發展的導火索,獨立是最終反殖民統治的高潮。歷史上英國的殖民地種類繁多,管理方式和政策也比較復雜,為後來殖民地的獨立埋下了各種沖突的“地雷”。

奪取海上霸權,剝削貿易利益

分而治之是英國殖民政策的基本策略,通過分而治之和各種手段對國家、民族或宗教進行劃分,進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的供應商。英國為了保證其統治的穩定性,也因為各殖民地民族的復雜性,壹度以“分而治之”、“精英制”、“以洋制洋”等政策進行統治,甚至直接放棄解決當地民族問題,使得許多殖民地在獨立後面臨不同程度的民族沖突。

在印度和非洲,英國保留了原住國、部落、村落等壹些原有的行政機構,任命當地人擔任地方以下官員,使壹些地方語言和文化得以保存。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之後開始在印度擴張。1947年“印度分治”期間,英國將統壹的南亞次大陸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持續不斷,留下了許多問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與其他國家相比,英國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者。從1885到1914,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於其統治之下。

自治領是大英帝國殖民體系下的特殊國家制度,是殖民地獨立的最後階段。他們是從殖民地或自治殖民地進化而來的。

1686年,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為了增加英國在北美的影響力,把新英格蘭聯盟變成了自治領。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通過了《獨立宣言》,隨後新英格蘭殖民地陸續加入聯邦。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中學到的經驗是,即使沒有殖民主權,貿易仍然可以帶來經濟繁榮。因此,在19世紀中期,英國授予英屬加拿大和英屬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被視為居住在殖民地的“本土”人。只要海外市場政局穩定,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即使沒有正式的殖民統治,仍然可以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紐芬蘭相繼獲得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開始了從帝國向英聯邦的轉變。自治領土在外交政策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只要它們的政策不明顯違反英國的利益。經過壹場反對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愛爾蘭自由邦於1921年獲得自治領地位。愛爾蘭於1937年與英國斷絕正式憲政關系,於1949年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的愛爾蘭共和國。然而,留下長期流血沖突的北愛爾蘭問題至今難以圓滿解決。

租借土地是指壹國根據條約將其部分領土出租或抵押給另壹國。租約只在約定的期限內有效,在此期限內出租人取得土地使用權。租賃國保留對租賃土地的主權,租賃期滿後收回。歷史上帝國主義國家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租界是通過強迫這些國家締結不平等條約獲得的,是強國對弱小國家領土主權的非法限制,違反了現代國際法原則,從而留下了許多問題。

披上國際法的外衣,簽訂不平等條約

委任統治是戰勝國帝國主義國家在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通過國聯對戰敗國殖民地進行細分統治而建立的壹種制度。從形式上看,委任國和委任地是“保護”關系,委任國對國聯負責。雖然“委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14年至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但委任統治作為現代國際政治中的新制度,應該從第壹次世界大戰算起。委任統治是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總政策的新趨勢,即在國際上解決殖民統治問題。然而,在國際聯盟的監督下,這種為了避免更大的國際沖突而根據國際法公平解決大國爭端的形式只不過是土匪行為,具有嚴重的後果。

壹個突出的案例是,壹戰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此後,移居到世界各地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和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發生了多次流血沖突。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但這裏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武裝沖突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保護國,又稱被保護國,是指受宗主國支配和保護的國家或地區,是殖民統治的壹種特殊形式。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掠奪原料產地和國際市場,用強大的手段強迫弱小落後的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以“保護”的名義控制和吞並弱小國家,這也給保護結束後留下了很多問題。宗主國與保護國的不平等關系導致後者無力打理內政外交,甚至喪失主權。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聯合國的建立和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大批英國保護國逐漸走上獨立之路。

地方獨立問題是英國的另壹個隱患。

蘇格蘭獨立問題也是英國留下的“地雷”。歷史上落後的蘇格蘭在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深受英格蘭的影響,在政治上壹直處於從屬地位。2012愛丁堡協議正式將英國議會的最高權力暫時移交給蘇格蘭議會,為蘇格蘭獨立公投奠定了法律基礎。有學者認為,從國家層面看,英國兩黨政治難以形成壹致的國家政策,短期選舉利益也成為兩大政黨向國家勢力妥協的誘因;英國憲法中缺乏禁止民族獨立的明文規定,以及修憲的便利性,是英國民族問題的癥結所在。蘇格拉和英格蘭之間幾百年的鬥爭和拉扯,在2014的秋天達到了另壹個高峰。2014,18年9月,蘇格蘭投票反對獨立,但英國為此付出了很多。這壹事件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內部政局,從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世界上第壹個工業化國家在高度現代化時期被分裂問題所困擾,民族問題在未來仍將是英國不可小覷的難題之壹。

20世紀初,非殖民化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挑戰殖民宗主國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宗主國越來越關心自己國家和鄰國的事務,尤其是二戰後。英國最終接受了這種新形勢,將舊大英帝國改造成了今天的英聯邦。

英國的殖民歷史遠比上面提到的冰山壹角復雜。這些殖民形式在某些地區和國家並不是單壹存在的,英國根據自身利益和被殖民地區和國家的實際情況,不時做出調整。這些殖民政策或多或少埋下了“地雷”,為殖民地的獨立埋下了伏筆,也對殖民地獨立後的發展產生了壹些深遠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提出英國統治印度的雙重使命——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印度人失去了舊世界,卻沒有獲得新世界。”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仍有許多西方學者認為,英國的殖民對殖民地地區的發展起到了良性作用,避免了英國在這些地區的統治和掠奪造成的經濟下滑、民族分裂等災難和苦難。這種理解顯然是片面的。

  • 上一篇:謝瑞麟珠寶史
  • 下一篇:葉公龍浩文言文ppt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