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錢塘江潮汐信息

錢塘江潮汐信息

錢塘潮

錢塘孔出現晚於廣陵陶,最晚形成於東漢。王充的《論衡·徐庶篇》提到“浙江、河、上虞河皆有道”。他還說,錢塘浙江“皆設子胥廟,望慰其怨,止其暴浪”。但王充只說“廣陵曲江有陶,文人賦之”,並沒有說他們賦錢塘江潮。可見,在東漢時期,錢塘孔的名氣遠不如廣陵濤。估計錢塘觀潮的習俗也是當時形成的。

東晉葛洪隱居杭州西湖葛嶺,杭州民間流傳著“葛洪觀潮”的童話。葛洪的《抱樸子》也專門論述了錢塘江潮的成因。東晉顧愷之《關》生動地描述了錢塘江洶湧的潮水,說“面向浙北脊,是海之大流。水茫茫岸閉,山孤浮。既是寶藏也是風景,沖擊波洶湧。其中,有珊瑚、明月、樊氏、姚穎、雕鱗和特殊名稱。崩山填谷,傾堆而漸隅。羅嶺山有魚掛。墨子陶思身,又崇闊闊,未蔔而參靈。他會明白他的信仰,他會在周偉變得強大,在自然中變得軟弱。說明在東晉時期,錢塘江的潮汐更加壯觀,錢塘有觀潮的習俗。

北魏李道元誤將錢塘江註釋為《廣陵曲江》中的長江漲潮,在《齊發》中有所描述。雖然這是壹個錯誤,但似乎說明了錢塘孔在南北朝時期是很有名的。

唐人李繼孚《元和郡縣誌》雲:“浙江在郡南十二裏。.....江濤每天又壹天壹夜。通常10月10日、25日最小,3月3日、18日最大。當它很小的時候,水將逐漸上升只有幾英尺。當它很大時,海浪高達幾英尺。每年8月18日,數百名士婦壹同觀看,船民、漁人沖浪,稱為“嬉鬧”。說明唐代錢塘觀潮習俗已經盛行,模式空前。廣陵陶消失於大歷之後,這與詩人的詩《入揚州國》相呼應。趙露的《海潮頌》特別提出,“錢塘何以獨立,進退如百川?”他自己回答道。說明在唐代,錢塘江已經成為中國唯壹的潮汐風景區。五代時,與十國之壹的蘇(852-932)為修築錢塘江海堤組織士兵射潮的傳說,說明當時錢塘江湧潮十分兇猛。

唐代很多大詩人都去過杭州,看過錢塘江洶湧的潮水,留下了贊美的詩句。白居易(772-846)在《雍潮》中寫過壹首詩:“早潮在晚潮之前,壹月壹周流六十回。不僅僅是時間在變,杭州也在被催老。李益的《江南曲》中有壹句著名的句子“如果我認為潮水是如此規律,我寧願選擇壹個河邊男孩”。姚合(775- 855)寫了《杭州觀潮》。羅隱(833-909)著有《錢塘江潮》。

宋代錢塘觀潮更加繁榮,造潮活動規模更大。南宋偏安江南,杭州成為國都後,觀潮風極為興盛。南宋時,吳在《夢》中詳細記載:“每年八月,潮戾勝於平時。從11號開始大家都有訪客,16、18號車馬很多。18日最旺,20日稍稀。”18日,該隱司令在郊外坐地,教他如何控制水蕩,從廟頭到六和塔,每家每戶都是他家雇來觀潮的。當時有“不惜死的人,大的彩旗,小的涼傘,小的紅綠傘,都披著繡緞,等著海門出潮,百人壹組舉著旗,在水上遊著,逗著興風作浪的戲碼,或舉著五面小旗飄著潮。”當時有“帥府控水軍,教讀水陣,將來控部押潮時,發動陣來展旗,百尾拖,也是在水中主張,在前面引導,然後把將領舉到水面。船分布在四周,旌旗滿船,壹等炮飛箭,分頭作戰,驗槍放煙,追敵船。在火箭群下,燃燒成功,發出聲響。蓋有幸在故宮觀潮,是因為他的開車。他在廳中俯視江面,卻見軍器在江中收拾人馬,望闕而奏如雷震。.....其日,都督備祭儀、草鞋、沙板,漲潮時,皆於河中祭。讀書人常常把經書扔到河裏。”

造潮活動相當危險,人們往往會做出不必要的犧牲,導致悲劇發生。因此,有些人有時反對嬉鬧活動。早在北宋時期,蔡襄(1012-1067)任杭知府時,就寫過《破約弄潮》壹文,說:“江濤除鬥牛外,乃吳越之最,得秋風益。在這裏觀看遊覽是它的習慣。有興風作浪的好人,把父母的遺骨拋入不期而遇的深淵,自吹自擂,有時縱情於此,靈魂永不落泉,妻哭濱水,生命受限,命運終失;死而不吊,棄人倫,推上不堪之心,延長無家之環。今年觀潮,按照慣例。其士兵和平民,誰敢幫助,將受到懲罰。“南宋熙寧年間,浙江巡撫李丞智也曾要求禁止嬉鬧,但未果。

宋代許多大作家都到過杭州,留下了贊美錢塘江的作品。北宋祐元年(1049),範仲淹(989-1052)在杭州待了壹年多,寫下了波瀾壯闊的觀潮詩。

蘇東坡兩次在杭州做官(1071-1074,1089-1091)。他寫了許多關於杭州湖光山色的詩詞歌賦。宋代還有其他壹些關於潮汐的詩,如蔡襄的《浙口觀潮》,米芾的《潮詩》(1051-1107),陳師道的《潮詩》(1053-1065438+)。南宋朱形象地描寫錢塘湧潮:“遙望夫潮未來,清風終日,渦漩隱隱隆隆。頓時,玉城嵯峨,浮貝闕,明珠宮。如果妳遷移,妳也像卞。搖擺沖突。頓時,千變萬化。鼓破不破,犀象壹戰橫掃,我的心因悲傷而碎,我的心因悲傷而暈。潮平,徘徊東去。“南宋的周覓(1232-1308)也寫過《觀潮》,生動地描寫了錢塘洶湧的潮水。

古代的潮畫很難保存,剩下的不多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進行了壹次全國歷史潮汐資料調查,發現了許多古代潮汐畫。其最早的畫作是南宋畫作,包括宋麗的《錢塘潮看》《夜潮看》,夏貴的《錢塘潮看》。此外,宋代還有“旭日觀潮圖”和“觀潮圖”。

唐宋以後,錢塘觀潮的習俗壹直延續到今天。明清時期與觀潮有關的詩、詞、畫等作品層出不窮。由於河道的變化,錢塘最好的觀潮地點壹直在下移。唐宋時期,觀潮勝地在杭州。唐宋大文豪都在杭州觀潮,作詩作畫。自明代以來,觀潮勝地已遷至海寧縣嚴觀鎮。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最精彩的湧潮只能在嚴觀鎮以東十多公裏的八寶才能看到。

廣靈陶

廣陵濤興盛於漢代至六朝,消失於公元766年至799年的唐朝大歷時期。

大約2000年前,西漢大文豪梅成寫了壹首名為《七毛》的歌謠,力勸吳王劉英提及漢都長安名宮曲臺不如吳國潮頭,建議吳王“將望八月,與諸侯為兄弟,遊廣陵曲江”,生動地描繪了廣陵陶的壯觀景象。《論衡·徐庶篇》提到“廣陵曲江有道,文人賦之”。這些說明在整個漢代,廣陵館陶是壹個很棒的景點。

南北朝時期,廣陵陶還是很繁榮的。《南齊誌》:“每逢秋月,南兗州史出海陵山觀道,京口河對岸壯麗。”海陵現在是泰州,京口現在是鎮江,對岸現在是揚州。可見潮汐觀測點在揚州以東不遠處。說明廣陵陶在當時還是很壯觀的,也說明觀陶的日期可能還是“八月的希望”。晉代千山《南徐州傳》:“京口,玉祥北江,寬三十裏,望大谷。春秋時期常見,有大浪,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浪到長江以北,紅岸興奮,特別迅速。”南宋永初二年(421),徐州改為南徐州,統治京口。蔣承誌位於江蘇句容北部。可見,當時的大潮可達揚州、鎮江以西。李光是李光山,“李光是在廣靈興縣”。在今天的柳河縣東南,山面向長江,河岸微紅。《南兗州故事》:“山東瓜埠五裏有紅岸,在南河中間。潮水從海上入河,奔流六七百裏。此岸,其勢略衰。”南宋永初元年(420),兗州改為南兗州,即現在統治鎮江的地方。元嘉八年(431),遷廣陵。瓜埠和瓜埠山在柳河縣的東南部。可見南朝初期,廣陵陶還是很大的,在長江北岸的六合山東,揚州最為壯觀。越過瓜布山後,潮水開始減弱。

廣陵濤消失在唐朝(776-779)。唐代詩人李奇(690-751)在《送別劉玉》中有壹首詩,詩中寫道“山頂鸕鶿微雨晴,揚州國禮暮”,說明唐代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廣陵濤還存在,但不是很清楚。大理之後,廣陵陶就消失了。唐代詩人沈李(780-846)在《入揚州郭》壹詩中寫道:“潮曾過揚州郭,歷已過,潮不可信。李欣詩:‘鸕鶿之巔風雨晴,揚州郭濕’,可考。還有壹句“我想問問陸離關於潮標的事”。那個沈李時代,沒有廣陵陶。但普通人也能指出潮痕。好像消失時間不算太長。

兩千年前,長江口是壹個喇叭狀的河口,直到揚州附近才縮小。揚州之下,豁然開朗,散落沙洲。潮水退了又湧,形成了湧潮。由於從上遊運來的泥沙量很大,每年有5億噸。自2000年以來,長江口的形狀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只有北支還有湧潮。(宋鄭還,《中國古代海洋學史》,

  • 上一篇:名人偶像勵誌故事
  • 下一篇:德國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