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前人對南海北部中生代的調查研究史

前人對南海北部中生代的調查研究史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數十家國外石油公司對南海北部的油氣資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綜合地質和地球物理調查研究,圈定了珠江口、瓊東南、鶯歌海和北部灣等壹系列新生代沈積盆地,對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質構造特征和油氣地質條件形成了系統的認識。這些盆地中的大多數已經成為南海的主要石油和天然氣。

到90年代中後期,受世界石油工業深水勘探和勘探技術不斷進步的影響,勘探工作不斷向深水區推進。國內許多單位,如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等,都在南海北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油氣勘探。據不完全統計,2D地震測線在南海北部斜坡區為4.2×104km,網密度達到1.5km×1.5km ~ 18km×18km(劉鐵樹等,2001,推測在潮汕坳陷、臺灣西南部、加比等壹系列新生代盆地下可能發育前新生代沈積地層

就中生界勘探而言,早在1979 ~ 198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通過潮汕坳陷地震調查揭示了兩套新生界和中生界構造層:上部構造層為新生界海相沈積,地震反射連續穩定,波組特征清晰;下部構造層褶皺變形,推斷為中生代沈積。1981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提交的《珠江口盆地地質構造特征及油氣遠景初步評價》報告中明確指出:“第四地震反射層組分布在東沙地區,內部為褶皺構造形態,其層速度壹般在5km/s左右,波組具有連續性好、多層次、能量強、視頻率高等特點...然後,利用大量地球物理資料編制了南海東北部中生界殘余厚度圖,並與南海海洋研究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初步分析了臺灣海峽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和油氣地質條件。1985年中美合作兩船延伸布置剖面調查在南海北部東沙大陸坡區發現壹層沈積地層,層速5.1km/s,殘留厚度6.5 ~ 7.3 km,推測為中生代地層(姚伯初等,1994)。1999至2000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潮汕坳陷南部和東沙隆起東部采集了8000多公裏的地震、重磁資料,進壹步確定潮汕坳陷下部構造層為中生界海相沈積地層,最大沈積厚度7000米,具有生烴潛力和形成各類油氣藏的條件(郝等,2001;陳娟,2002)(圖1-1)。2000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東南部裏爾盆地進行油氣資源普查時,進壹步證實了海相中生界的存在,並對其殘余厚度和分布特征進行了初步分析(張莉等,2003)。

圖1-1潮汕坳陷中生界地震反射特征

(據郝,等譯,2001)

部分專家學者(蘇乃榮等,1995;夏玉元等,2000;楊靜等人,2003年;肖等,2004;郝等,2004)通過對鉆井資料和地震資料的重新解釋和認識,推斷在北部(圖1-2,圖1-3)和臺灣西南部的珠江口(韓江、白雲、惠州、西江、開平和東山-淺灘坳陷、東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等新生代沈積盆地下存在中生界。但由於當時的地震勘探技術,地震剖面中深層的有效波能量普遍較弱,多隱藏在幹擾背景中,反射波質量差,內部結構不清,難以追蹤解釋中生代剝蝕厚度,圈定中生代盆地的分布範圍。因此,難以有效評價中生界油氣地質條件和油氣資源前景。

圖1-2漢江凹陷中生界地震反射特征

(據蘇乃榮等1995)

隨著地震勘探技術的進步,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也在不斷調整勘探思路。“十五”以來,利用長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術,在南海北部開展了新壹輪油氣資源調查和普查,采集二維多道地震剖面近10000km,有效揭示了南海中深地震的反射信息。特別是2008年新“項目”啟動以來,收集了10000多公裏的多道地震和相應的重磁資料,初步了解了中、新生界地層分布和厚度變化特征、油氣地質條件和油氣資源前景,進壹步深化了對南海北部中深斜坡沈積凹陷地層結構、分布和構造特征的認識。前期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新生界地層從臺灣西南盆地到北(南)雙峰盆地廣泛分布,臺灣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加比盆地發育巨厚的新生界和前新生界沈積(圖1-4和圖1-5),特別是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及其鄰區,具有壹定的油氣地質前景。

圖1-3東沙隆起中生代地震反射特征

(據郝,等,2004)

圖1-4潮汕坳陷LF35-1-1井地震剖面中生界反射特征。

為了證實地震解釋結果,獲得中生界油氣勘探的發現,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與中國臺灣中油公司合作,在潮汕坳陷開展了針對中生界的油氣鉆探,LF35-1-1鉆探證實了中生界的存在。自下而上,侏羅紀-白堊紀沈積環境經歷了盆地擴張沈降、深水沈積和深水沈積。

圖1-5白雲南部凹陷中生界地震反射特征

圖1-6潮汕坳陷中生代地層巖性柱狀圖

(根據邵磊等人,2007年;吳等,2007)

在此之前,中臺中石油十余口井已鉆遇臺灣西南盆地中生界,盆地缺失上侏羅統,其中下-中侏羅統含有數百米厚的低能深海相暗色頁巖。下白堊統為砂巖、粉砂巖、泥巖互層,夾薄煤層、灰巖,反映河流、三角洲、沼澤相沈積,偶見海岸、淺海相沈積。CFC(紙廠構造)、CGF(建峰構造)、CFS(智勝構造)均有油氣顯示,表明該區中生界具有良好的油氣地質條件。

多年來,通過國家基礎地質和油氣地質綜合調查及壹系列科學研究,在南海北部地區積累了大量的基礎調查資料和相應的研究成果。通過這些勘探實踐和科學研究,積累了該海域豐富的油氣勘探經驗,取得了許多新的認識,進壹步發現和擴大了南海北部中生界的分布範圍。初步探討了南海北部的區域構造演化、盆地形成和演化特征,對南海北部中生代地層的發育和沈積演化特征、油氣資源前景等提出了壹系列初步認識。但是,這些初步認識還需要進壹步深化和完善,南海北部中生代地層的基礎地質和油氣地質,如分布特征、沈積特征、盆地性質、形成演化史、油氣地質條件和資源潛力等。

1)南海北部中生代構造演化歷史不清,恢復中生代構造背景極其困難,尤其是晚三疊世-早侏羅世被動大陸邊緣和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活動大陸邊緣。因此,這兩個演化歷史階段形成的沈積盆地的分布和特征尚不清楚,這影響了南海北部中生代盆地的性質、地層分布特征、沈積充填序列、烴源巖和儲層發育特征。

2)缺乏對盆地性質和油氣形成演化控制的系統研究。南海北部尤其是中生代主要構造運動的細節不清楚,影響了對盆地構造變形、地層剝蝕歷史和殘余厚度的認識。對烴源巖的成熟史、運移聚集、再運移再聚集的歷史認識極其不清。

3)中生代遭受多期強烈構造改造,火山活動頻繁,缺乏鉆井等實測資料,沈積充填和油氣地質條件分析主要依靠類比和推測,不確定性多。中生代有好的烴源巖嗎?生烴潛力如何?比較研究極其困難。

這些基礎地質問題的系統研究將是正確認識和評價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氣資源前景的關鍵和基礎。

  • 上一篇:本人急需壹篇中國音樂或美術美學史的論文,需要1000字左右。
  • 下一篇:古詩詞鑒賞方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