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彩色報紙出現的時代

彩色報紙出現的時代

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誌的20世紀中國的新聞事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前壹階段是舊中國的辦報時期。這壹階段可分為三個小階段,即清政府從1900統治到1911,北洋政府從1912統治到1928,1928統治到65428。其中,清政府統治時期約為11年,是我國新聞工作者沖破封建統治者的羅網,在國內外開展報刊活動的時期。16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是資產階級黨報和各種政治傾向報紙全面發展的時期。中國早期的廣播事業也誕生於這壹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約22年,其中抗日戰爭時期8年,是國民黨各級黨報大發展的時期。

後壹階段是中國* * *生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辦報時期。這壹階段又可分為四個小階段,即1950至1957的建國初期,1957至1966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階段,1966至65438 *中期的“文化大革命”爆發階段。建國初期,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壹是逐步恢復和改造新聞事業,二是首先建立規模較大的社會主義新聞制度。1957年到1966年***9年,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大發展時期。在這壹階段,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全面發展的需要,報紙和廣播電臺大量增加,同時還興辦了電視事業。1966年至1978年為***12年,這壹時期的新聞事業,尤其是報紙出版事業,在“文革”的10年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新聞機構的廣播電視業有了壹定的發展,但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從1978到現在,將近22年的時間,是中國新聞事業發生巨大變化和發展極其迅速的時期。報紙的種類和發行量翻了壹番,新聞媒體的整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多功能的新聞媒體體系,可以滿足各類受眾的需求。

這是過去100年間中國新聞傳播發展的簡單歷史。綜上所述,近百年來中國新聞傳播的歷史,就是中國新聞傳播從現代化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就是中國人在新聞傳播媒介中被剝奪話語權成為新聞傳播媒介主人的歷史,就是中國新聞傳播從單壹媒介走向多媒體的歷史。

回顧100年來中國新聞傳播的歷史進程,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第壹,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以報紙為例。世紀初只有190125份報紙,1912份報紙。受國民臨時政府成立的影響,有250種報紙。192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時,報紙總數為628份。到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崩潰前夕,國民黨控制區僅有1024家報紙(註1)。新中國成立後,改變了原有的報紙格局,建立了以中國* * *產黨各級黨報為主的報紙體系。1950年,中國有179份報紙(註2)。此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逐年增加,1.960年達到1.274(註3)。“文革”期間,報紙的出版受到很大影響。1978年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在接下來的20年裏,壹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第壹次高潮出現在80年代初,全國報紙總數從1985達到2191。第二次高潮出現在90年代初,全國報紙從65438份到0995份總數達到2202份。此後經過適度調整,到2000年基本穩定在2053左右。僅僅用了100年,中國的報紙總數從125份增加到2053份,增長了16.4倍。20世紀初,這些報紙的印數很少。1901年,全國125家報紙總印數不超過1萬。但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報紙印數都是上億份,1950有8億份,1999有300份。

廣播的發展速度也是驚人的。中國的廣播事業始於1923。1928-1949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廣播事業主要在壹些大城市發展。整個國統區1937 * *共有78個電臺,總發射功率超過100千瓦,收音機數量約20萬臺。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對舊廣播業的改造,廣播業完全由國家經營。1950年,全國有65個廣播電臺。到1999年,全國共有廣播電臺298個,縣電臺1287個,中短波發射機和轉發器740個,收音機數量近。附註5。其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天用43種語言廣播211小時,聽眾遍布世界各地。

電視的發展更加迅速。中國從1958開始辦電視,1978只有32家國家電視臺,社會電視臺300萬。到1999,整合後有368家電視臺,而全國電視覆蓋率達到91.95%的總人口,電視觀眾接近11億,其中有線電視觀眾8000萬?註6。短短20年間,電視臺數量增長12倍,電視機擁有量增長107倍,電視機人口覆蓋率增長近10倍。這個速度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通訊社的發展也很大。中國自辦通訊社始於1904,到1947,中國各類通訊社已達647家。除了國民黨辦的中央通訊社和中共辦的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社的前身)之外,大部分都很小。新中國成立後,所有通訊社都是國家辦的,只剩下新華社和中國新聞社。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半個世紀裏,兩國通訊社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上世紀50年代初,新華社在中國只有6個總分社,28個分社,員工只有2000人。經過50年的努力,新華社現已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2個國內分社、48個分社和記者站、5個總分社和101個分社,擁有5000多名用戶,日發表文章200多萬字。此外,它還經營35種報紙和期刊,擁有8000多名工作人員,在世界四大通訊社中名列前茅。

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高速發展。這種高速在本世紀最後20年達到了極致。

二是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過去的壹個世紀見證了新聞傳播的快速發展,也見證了新聞傳播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傳播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本世紀初,只有壹種新聞媒體,即報紙。20世紀20年代發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傳播聲音的技術促進了廣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發明的通過無線電波和電線傳輸聲音和圖像的技術促進了電視的發展。發明於20世紀60年代,通過計算機網絡快速交互式傳輸大容量信息流的技術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後幾種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引進,使新聞媒體從壹種傳統報紙發展到多種。出現了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並存的局面。

這個過程是在加速狀態下完成的。印刷報紙從雕版印刷發展到平板印刷用了1000多年。從有線電報發展到無線電報,從無線電報發展到廣播,從廣播發展到電視,從電視發展到網絡和電子報刊,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從只有壹種新聞媒體發展到四種新聞媒體,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

廣播電視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互聯網剛剛引起人們的關註是因為它出來的比較晚,但是它的快速發展勢頭已經說是不可阻擋的了。作為壹種全新的互動信息載體和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壹,它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全人類的生活和新聞傳播的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闖入中國新聞傳播的前後,其他傳統新聞媒體也大量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來改造老舊設備,增加傳播手段的科技含量。許多報紙告別了鉛與火,告別了紙與筆,告別了激光排版,告別了電腦拼版印刷,告別了膠印與彩印,實現了整個編輯部的電腦聯網。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許多報紙和電視臺普遍使用衛星接收稿件、照片和圖片,並使用衛星進行電視廣播。到本世紀末,中國衛星傳送的電視頻道已達465,438+0個。與此同時,許多媒體也引入了數字傳輸技術,將新聞攝影、廣播制作、傳輸播出、電視後期制作和演出數字化。

由於科技含量的增加,新聞媒體的信息量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隨之提高。今天,新聞媒體已經成為中國應用高科技最快、最有效的部門之壹。

第三,始終與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新聞傳播是社會上層建築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經濟的集中體現,每天都在迅速而全面地反映社會政治生活,並與後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自20世紀初年以來,中國的各個階級、政黨、政治團體和政治勢力都與報紙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資產階級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是20世紀第壹批統治中國報紙的人。這兩派領導人都非常重視辦報,他們不否認自己報紙的政治傾向,甚至公開承認自己的報紙是自己的“黨報”

民國成立後,受《臨時合同法》保護公民言論出版自由的影響,全國範圍內出現了辦報熱潮,其中大部分是資產階級黨報。反對黨和政治家經營報紙,當權的封建軍閥也是如此。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也是如此。國會中的各種政治派別,直屬北洋系的安徽系等軍閥,以及單獨治理新疆的地方實力派,都有自己的報紙為自己鼓吹。有人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每當政局發生變化,大批報紙同時倒閉,但過了壹段時間,大柵欄的報攤上又出現了壹批新的日報。”?附註7

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當局十分註意利用報紙為自己的活動造勢。宣傳他們內外政策的,不僅是中央和地方的省市黨部,還有政府部門,各級軍事單位,甚至復興社等特務組織。

新中國成立後,有帝國主義侵略者背景的報紙和國民黨體制的報紙被查封。通過公私合營和其他方式,壹些私營報紙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在中國* * *生產黨的集中領導下,建立了由各級黨委、軍隊報刊、行業報刊、群眾團體報刊和民主黨派報刊組成的社會主義報刊體系。在黨的領導下,這些報紙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真實性原則和實事求是原則,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宣傳紀律,充當黨和人民的耳目,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了巨大貢獻。

無論古今中外,新聞傳播與政治的關系壹直非常密切。新聞傳播系統壹直是政治系統的壹部分。然而,與中國近百年的新聞傳播壹樣,在世界新聞傳播史上,與各個時期的政治保持密切聯系也是突出的。

第四,與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輔助工具同步發展。

在過去的100年裏,中國的新聞傳播管理與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密切相關,同步發展。

本世紀初,由各種資產階級政黨、軍閥、政客和地方實力派主辦的報紙,多由公款資助,以服務各自小集團利益為目的,不計盈虧,不註重管理。壹些老牌商業報紙更註重經營,但受當時經濟的影響,經營的效果並不理想。

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以後壹段時間,受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壹些老牌商業報紙有了很大發展。代表人物是沈和辛。《申報》曾賣出654.38+0.5萬份,《新聞》曾賣出20萬份,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兩份報紙。《申報》還在上海中心區修建了五層小樓,購置了當時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增設了許多附屬刊物,興辦了大量的社會文化事業,使《申報》事業進入全盛時期,報紙的威望和影響力空前提高。在《申報》的帶動下,上海的迪辦的《泰晤士報》、北京的邵飄萍辦的《北京日報》、天津的胡辦的《大公報》也在經營上有所建樹,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與此同時,在上海這座當時新聞出版事業最發達的城市,也出現了史投資的包括《申報》、《新聞》、《津永報》在內的報業集團。以及張竹平領導的《時事新聞》、《大陸新聞》、《晚報》、《沈氏電訊》等“四社”集團。在這壹時期,舊中國的民營報紙取得了卓越的經營業績和最佳的經濟效益。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報紙的管理壹度引起主管部門的重視。為解決全國性公私報紙的經營虧損問題,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曾召開全國報業經理會議,通過了關於報紙經營的決議,規定全國所有報紙必須實行“企業化”的經營方針。

“壹五”以後,國民經濟被納入計劃經濟的軌道,報紙的管理也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運行。根據主管部門批準的預算,按月或按季度撥付資金,由國庫支付。量入為出,回旋余地不大。這種情況壹直保持到改革開放。

從65438年到0978年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的貫徹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馬克思關於新聞媒體兼具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性質的觀點,新聞傳播正在被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實行企業化管理。使新聞媒體不僅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而且成為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隨著觀念的轉變,新聞傳播行業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形成了多層次、多品種、多特色的媒體格局。以報紙為例。有日報、晨報、午報和晚報。既有各級黨政部門的機關,也有行業報、專業報、都市報、農村報和經濟、法制、科教、文化、衛生、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報紙。盡量充分滿足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觀眾的需求。

由於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空前繁榮,市場營銷蓬勃發展。對廣告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從1979開始,各種媒體刊登、播放廣告。當年各類新聞媒體廣告收入達15萬元。此後逐年增加。1980年1.1億元,1990年25億元,1998年259億元?附註8。進入2000年後,發展更快,僅上半年就達到282億元?附註9。廣告收入使得媒體的經濟效益逐年增加。截止到1999年底,全國已有33家報紙廣告收入過億元,其中年廣告收入近10億元?註10。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電視觀眾,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增長更快。僅央視(1997)廣告收入就達42億元。豐富的廣告收入和多元化的收入,讓各類新聞媒體的經濟實力倍增。很多媒體從國庫的撥款逐年減少,很多媒體完全做到了自給自足?а а а а а а а а?怎麽了?哎?/P & gt;

為了發揮集團優勢,加強新聞媒體的現代化運作,65438年至0996年,中國出現了第壹個報業集團。到2000年6月中旬,中國有16家報業集團。這個報業集團不同於以追求利潤為唯壹目標的資本主義報業集團,而是壹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報業集團,除了產業屬性之外,還具有國家屬性、政治屬性和時代屬性。

中國新聞傳播管理近20年的發展,不僅發展了新聞傳播本身,也使由各種新聞傳播媒體組成的新聞信息產業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5.記者隊伍在壯大,記者素質在提高。

20世紀初,中國只有幾百名記者。經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統治和國民黨統治三個階段近50年的發展,我國新聞工作者總數已增至數千人。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民新聞事業的建立,新聞工作者隊伍也迅速擴大。但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的新聞工作者總數也只有1,000人左右?註11。

記者隊伍的迅速擴大是在改革開放後的近20年裏。隨著這壹時期新聞傳播的全面發展,記者的數量急劇增加。1985急劇增加到103223?註12。到1999,中國的記者人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5萬?註13。是建國初期的55倍,是本世紀初期的600多倍。

記者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素質也相應提高。20世紀初,中國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素質普遍較低。當時的情況是“國民社會大多數優秀分子癡迷科舉,沒有人願意從事新聞工作...各個港口的記者特別高貴”?註14。梁啟超、於右任的報刊政治活動和黃遠生、邵飄萍的新聞采訪活動提高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但新聞工作者的整體素質仍然不高。

建國後,政治家和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受到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文化素質也有所提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記者比例逐年上升。

新聞教育的發展對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整體素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國的新聞教育始於20世紀第二個10年。到本世紀中葉,已有50多所高校設立了新聞系或專業,但培養的學生數量很少,總數不超過1000人。建國初期,新聞教育有所發展,但進步不大。改革開放20年來,新聞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1978年有新聞系的大學不到10,學生只有五六百人。經過20年的不斷發展,截至2000年9月,全國共有60多所高校設有新聞傳播專業,高校新聞專業人數超過100人。此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高校和研究生院建立了40個新聞傳播學碩士點、8個新聞傳播學博士點、1個博士後流動站。在校各類學生近10000人。充分發揮新聞人才搖籃的作用。

與此同時,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截至1999年底,除高校外,全國約有200個新聞研究機構和新聞研究會,40多種公共新聞專業期刊,出版新聞傳播學專著2000多種?註15。它促進了記者的培訓和新聞事業的發展。

世紀之交,回顧中國新聞傳播百年發展歷程,中國新聞工作者深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

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新聞傳播業面臨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到下世紀50年代,中國將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新聞和傳播方面發展成為壹個大國和強國。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中國新聞傳播將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壹,堅持社會效益第壹的原則,按照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繼續完成從單壹職能和角色向多重職能和角色的轉變,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道路闊步前進。

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任重道遠,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加倍努力。

  • 上一篇:中學歷史教案的格式
  • 下一篇:張家鎮的發展前景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