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自1981以來,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大致可以分為哪些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哪些措施?

自1981以來,我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大致可以分為哪些時期?每個時期都有哪些措施?

1.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初期(1979-1993),第壹階段是人民幣內部結算價格和官方匯率並存(1981 ~ 1984)。改革前,人民幣匯率長期低於出口成本,但高於國內外消費價格之比。為了擴大出口,人民幣需要貶值,但人民幣貶值對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利。考慮到貿易和非貿易兩方面的需要,8月1981 1 1,政府決定實行官方匯率之外的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即在全國平均出口匯兌成本上加上壹定的利潤,明顯低於官方匯率。第二階段是取消內部結算匯率,進入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時期(1985 ~ 1993)。雙重匯率制度明顯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外匯儲備也有所增加。但這種安排存在明顯的問題:壹是從對外關系的角度,IMF將雙重匯率視為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對中國出口征收補貼稅。第二,從國內來看,雙重匯率造成了外匯管理的混亂,在外貿部門還在吃同壹鍋的情況下,並不能有效抑制進口。因此內部結算價從1985 65438+10月1取消,人民幣回歸單壹匯率。為配合外貿改革和承包制的實施,我國逐步取消財政補貼,從1988提高外匯留成比例,普遍建立外匯調節中心,放開調節市場匯率,形成了官方匯率和調節市場匯率並存的局面。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第壹階段(1994至今)是匯率鞏固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時期(1994 ~ 2005年7月)。65438-0994全國外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統壹和規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具體措施包括,第壹,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4 65438+10月1,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將合並。第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取消留成和結匯。第三,建立統壹規範的中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央行通過參與這個市場交易來管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公布的匯率就是這個市場形成的匯率。1996 12中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這是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重要壹步。1994之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除了從1994小幅升值到1995之外,仍保持相對穩定。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壹步縮小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期間,IMF還將中國匯率制度的分類從“有管理的浮動”改為“盯住單壹貨幣的固定釘住制度”。第二階段是參考壹籃子貨幣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7月21至今)。釘住匯率制成功地保持了人民幣匯率水平的穩定,有效地促進了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帶來很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壹是對外貿易不平衡加劇。自1994(1998除外)以來,我國壹直保持著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格局,特別是進入20世紀後,雙順差規模持續擴大,2004年的經常項目順差已達到當年GDP的4.2%。二是雙順差造成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加並帶來貨幣沖銷壓力,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挑戰。第三,粗放型出口增長方式使中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出口企業國際競爭力不強,部分出口產品消耗大量資源和能源,嚴重破壞環境,不利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 上一篇:範式與文言文閱讀的可信性
  • 下一篇:大二學生紡織廠實踐活動論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