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欽州采茶戲的歷史與演變

欽州采茶戲的歷史與演變

欽州各縣(區)的“采茶戲”與其他民間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壹種理論與民間木魚說唱密切相關。1867年,沁縣(今欽南區、欽北區)負責“新半月茶會”的老師何全龍第壹個把木魚的歌本改編成茶花的歌本,吸收南燕作為演唱“采茶”(短劇)的基本唱段。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沁縣石頭塘采茶班班長易,大膽嘗試將木魚說唱本改編成話劇。易的改革很成功,他改編的劇本,如的《賣淫》和陳三的《磨鏡子》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據老藝術家呂德勝介紹,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流傳下來的34部傳統采茶戲中,有四分之壹出自木魚的說唱本。此外,“采茶戲”還與江西的茶籃花燈、廣西的采茶調、廣東的粵劇有著密切的聯系。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壹位江西商人來桂經商,曾將江西茶籃燈籠傳到靈山劉秀村,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采茶戲。

到民國初年,“采茶戲”在靈山非常流行。最早的“采茶戲班”是伯勞鳥的“六秀采茶班”。“六秀采茶班”之後,在伯勞鳥的金蓮村、鄧陽村、那隆鐘嶺村等鄰近村莊建立了采茶班。

據調查,靈山這樣的采茶班有幾十個,民間還排演過許多根據故事改編的采茶戲。

民國三十壹年(1942年),沁縣采茶老藝術家盧德生、也開始吸收廣西彩調的意境,以吸收人聲為主,分行業,加音樂伴奏,使采茶更加清新。解放後,沙埠采茶戲隊花旦錢秀鳳師從著名粵劇演員朱,吸收了粵劇的壹些玩牌,使采茶戲更加完善。

早期的“采茶燈”、“茶事”、“采茶歌”的主題主要是勞動和愛情。當它演變成有故事、有情節、有人物的“采茶戲”時,該劇的題材就變得更廣了。有些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有些表現了普通人的愛。

但無論表達什麽樣的內容,都離不開表達人的命運。何去何從,悲歡離合,壹直是老采茶戲的主題。

這方面的戲很多,如陳三、《屎坑墳》、《殺狗祭飯》、《高文舉》、《張卦》、《王五射鳥》、《劉二姐的婚事》、《馬靜與莫良》、《倫文全敘》、《隔河看家》等。

解放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導下,各地的“采茶戲班”和文化部門堅持移植和排演歌頌黨的領導,表現人民獲得解放,努力生產建設家園的戲劇。

如打鑼、賣瓦、村醫站、丹鳳眼、壹分錢、無意結婚、買肥、看親戚、打家、定女婿、熟荔枝等。,很受群眾歡迎,因為他們的現代主題和密切的內容。

無意結婚在欽州大劇院演出16場,場場爆滿。他在農村巡回演出了200多場,贏得了觀眾的掌聲。

《戲劇大師》1991年參加廣西第三屆戲劇展演,獲《桂花》二等獎;2000年丁女子獲欽州市民間文藝匯演二等獎後,被廣西戲劇家協會選送參加當年中國戲劇家協會舉辦的“鄭成功”百名優秀小品大賽。

擴展數據

欽州采茶戲是壹種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江西,約於1778年傳入欽州。經過200多年的改革,已成為具有欽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戲。

歌劇

欽州采茶戲屬於傳統戲曲範疇中的民間歌舞劇體系。表演,歌舞,幽默;在音樂上,屬於對聯。表演的特點是歡樂、活潑、愉快。男人和女人唱的是同壹個調子。以前丹嬌用的是假嗓子(偽裝成女人),到了21世紀,她用的是真嗓子,把聲音提高了八度。在語言方面,用當地的方言——白話演唱,通俗易懂。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它的基本唱法“南音”和及小醜“七點梅”的基本舞步。南音是由當地民間說唱“木魚曲”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擅長敘事,而且在演唱時可以通過節奏和情感上的不同處理,表現出各種人物性格和不同的情感,所以藝術家們把它作為壹種“萬能唱腔”。

七點梅花是在小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配合南音的唱腔,邊跳邊唱,既歡快活躍,又幽默風趣。壹出采茶戲,小醜和小學員演得最多,每次唱南音都要踩上舞步“七點梅花”。這更加凸顯了欽州采茶戲的地方特色。

欽州采茶戲傳統劇目可分為采茶歌舞、小劇、大戲三大部分。據不完全統計,正茶等采茶歌舞超過10。《吊蛤》等劇目50余部;順兒等60多部劇。

狀態

欽州采茶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之壹,流傳甚廣。截止1989年底,全市22個業余采茶團共有418人:秦城、昭雅專業采茶團35人。這些采茶劇團活躍在城鄉,豐富了城鄉文化生活。

百度百科-欽州采茶戲

  • 上一篇:拜托各位對高中歷史選修課2(實踐中的現代社會民主思想)有綠皮的。復習大綱!
  • 下一篇:鐘樓和鼓樓的由來和用途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