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牛首山的歷史演變

牛首山的歷史演變

公元317年,晉朝皇帝司馬睿第壹次渡江建立東晉時,建都建康(今南京)。在大興時期,元帝想在首都的南門楊軒門外建立壹個雙門,以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當時很多官員議論紛紛,說漢代宜興許玉墓前的二闕可以遷到這裏。宰相王導不同意。他清楚地知道東晉政權原始,缺乏財力。連圍墻都換成了竹籬,根本不可能建亭子。王導琢磨了幾天。壹天,他陪著金元帝出了楊軒門,朝南看。他看到了牛首山兩座山峰的對峙,非常壯觀。他指著高峰說:“這壹天也不見了,何苦改!”元帝理解王導的苦心,於是聽從了他的建議,取消了建立雙闕的計劃,將牛首山命名為天闕山。《昭明文選》中有陸述《石雀明》中“是牛頭上的假天”的記載。唐朝天寶初,牛首山正式更名為“天闕山”。

南朝劉宋孝武五年(4,665,438+0),牛首山西峰南坡的壹個山洞裏,曾經住著壹個叫碧芝的和尚。他就是在這個山洞裏成佛的,所以他住的山洞就叫碧芝佛洞,也叫佛洞。牛首山曾被稱為仙庫山。

南朝梁朝佛教盛行,在牛首山南麓修建了壹座佛教石窟寺(今鴻覺寺),唐代又增設了鴻覺寺塔。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牛首山成為佛教“牛頭教”(壹種“牛頭禪”)的發源地。佛教徒稱之為“江表牛頭”,就是這個意思。塔上有碑,題詞“牛首山始祖榮大師新塔”為著名詩人劉禹錫所寫。從梁朝到明朝的壹千多年裏,牛首山壹直是僧多粥少、人才輩出的地方。余斌碩形容為:“美景明,松嶺陰,亭繡錯落,空靈玲瓏”。牛首山東峰社舍崖上的感應泉旁,刻有壹首明代景泰六年(1455)的詩。鳳形石壁內除梵文、詩詞雕刻外,還有四尊雕刻佛像,最多時達75尊,最大時近2米。足見明代佛教的壹大亮點。

1937年底(民國26年)南京淪陷後,侵華日軍將整座山砍倒,所有建築付之壹炬。

1957年,西峰因鐵礦開采被夷平。文物所剩無幾。直到1986才加強了對牛首山的保護和管理。滿山遍植松、柏、桃、李、蘭、杜鵑花、迎春花等春花,修復了鴻覺寺塔。

1995,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森林公園,2002年4月正式投入運營。

2011年6月起,江寧區啟動牛首景區創意規劃,確定了“天闕藏宮、五禪雙塔”、“壹花五葉”的總體布局。牛首山景區規劃中心區總面積約9.51平方公裏,由文化禪、自然禪、生活禪、生態禪、藝術禪五大區域組成。整個牛首山景區的目標就是把它打造成壹個禪文化休閑度假勝地。

2012上半年,牛首山文化旅遊區(牛首風景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壹期工程已獲批,正在報批環評、消防等相關手續。大報恩寺塔也將在牛首山重建。按照計劃,將在2014青奧會前建成並向遊客開放。

  • 上一篇:聯豐書院詳細資料收集
  • 下一篇:泡菜的歷史解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