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小燕鎮的歷史沿革

小燕鎮的歷史沿革

1.錢塘鎮歷史沿革原名元蕩子長,始建於明代。

清雍正初,改錢塘鎮;民國三十年(1941),七月改鎮為鄉。1953年3月,錢塘鄉街村定為錢塘鎮。1941,鄉鎮變更;1958,錢塘、廣賢鄉成立錢塘公社;1962年,廣賢公社分家。

1983年恢復鄉,1985年建鎮。1992廣賢鄉合並。

1997,面積44.9平方公裏,人口3.5萬,轄錢塘、唐雪、魚珠、黑洞、孔頂、潮泗、壯錦、石碣、毛焰、豐汾、九甲、廣縣、大喬、豐泗、興山、鄢國、海中、長安650。2001年,原回龍鄉下轄1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20.82平方公裏,人口159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13人),原泥溪鎮下轄65433人。1527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97人)下轄錢塘鎮,下轄39個村委會和3個居委會,總面積90.64平方公裏,總人口672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863人,鎮址元蕩。

2005年區劃調整後,錢塘鎮歸原錢塘鎮、金子鎮管轄,轄36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面積134.15平方公裏,鎮* * *設在元蕩街道,元蕩社區居委會。經濟強大,人民健康。

率先進入合川區經濟實力“十強鎮”。到200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5.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6億元,財政總收入1747,人均純收入3036元,銀行存款總額4.2億元。

該鎮治安秩序良好,文明氛圍良好,思想堅定,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城鎮有著優美的氛圍和環境。

錢塘新開了主要街道和支路,如前進街、和平街、王興街和民生街。有長1.800米,寬22米的法興街,長1.085米,寬28米的交通大道。近50%的老城區得到了重建。有高檔住宅小區,大型商場,日供水量3000噸的嘉陵江自來水廠,天然氣進鎮,有35KV變電站,1萬平方米的三級汽車站,合川區壹流的中心醫院,壹流的錢塘中學,壹流的示範幼兒園,6所小學,1軍民學校,醫療、就學條件良好。

有6個移動通信站和65,438+0,000部程控電話,開通了寬帶信息網絡,有線電視覆蓋率達49%,信息快捷。2007年9月,合川區錢塘鎮會議室座無虛席,召開了壹次盛大的“雙選”會議,選拔最優秀的幹部。為了贏得瓜村開展新農村建設的資格,82名鄉政府直屬幹部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臺上展開了激烈的崗位競爭。

為轉變政府機關工作作風,調動幹部積極性,形成以制度管人的良好機制,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適應新農村建設新形勢的高要求,推動新農村建設再上新臺階。2008年,錢塘鎮決定對各掛村的組長和組員進行新的調整。

鎮領導集體討論了7名作風正派、工作能力強的幹部擔任掛村工作組組長,隨後召開了鎮直機關幹部和領導雙方參加的“雙選”會議,從鎮直機關82名備選幹部中選出27名幹部擔任掛村工作組成員。“雙選”機制與年終目標獎勵掛鉤,要求村幹部既要完成日常業務工作,又要指導各村做好各項工作,年底根據工作完成情況適當獎勵或扣發獎金,以增強幹部的緊迫感,增強競爭意識。

為了保證公平競爭,優化組合,提高效率,直到“雙選”開始才提交組長名單。同時,鎮裏的幹部職工開始籌劃選誰當村裏的組長,組長也考慮選誰當組員,這樣更有利於工作。會議室前的黑板上寫著村領導的名字,依次選出1名班子成員。雙方壹致認為選擇是成功的。

由於實行雙向選擇,各村往往要經過多次選擇,才能選出自己喜歡的隊員。經過1多小時的熱烈雙向選舉,27名幹部獲得掛村資格,形成新壹輪掛鉤組。

在此基礎上,該鎮還根據各村情況,派出1至2名正副職領導充實聯動組,兼顧各村工作均衡發展。充實後,全鎮掛鉤組總人數達到48人。

由於遵循雙方意願,實行雙向選擇,實現了鉤群的最優組合。各小組成員齊心協力,積極獻計獻策,走村入戶蔚然成風,創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爭取近50萬元完成沙浦農貿市場路口至沙浦村大村屯段1.3公裏水泥路建設工程;協調資金52萬余元,在王村、紅星、柳下等村新建人畜飲水工程,可解決1323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組織群眾做好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緊急調運甘蔗種子2.4萬噸,幫助農民解決因冰凍災害造成的甘蔗種植和改種問題;與永川美林旅遊有限公司合作實施投資12萬元的沙浦河旅遊綜合開發項目,打造相關產業鏈,促進錢塘鎮經濟快速發展。

行業強勢。錢塘盛產大米、玉米、小麥、紅薯、蔬菜、豆類和水果。

萬畝雪梨帶年產量已達650萬公斤,產值近700萬元。到2007年,全鎮種植優質水稻1.71.45畝,出欄生豬86503頭。成千上萬畝的桑樹和中草藥給馮寺、三元和猶大村的山坡披上了綠色的外衣。

豐寺村已探明日產量65438+萬立方米的氣田也已鉆探完成。通過與重慶市中醫研究院、Xi安藥業公司合作,訂購種植葛根、枳殼、丹參等中藥材2500畝。

培育新型農業產業化組織,大力扶持巴牛食品廠等壹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色農業初具規模。

2.哪位網友對湖南省安化縣小巖鎮比較熟悉?小巖鎮位於安化縣東北部,距縣城30公裏。

總面積177.05平方公裏。2000年,總人口為36,265,438+07人,其中5,393人為非農業人口。小燕鎮是安化古鎮之壹。相傳寧宗之子李宗於65,438+07年從南宋邵州義井師範(杭)繼位,但突然石門潭身價大漲,久留竟漲,故名小巖。

小偃是清代兩江總督陶澍的故鄉。今天,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如陶澍的陵墓,溫嵐塔和道光帝的禦書“發起石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小偃鎮的行政體制歷經多次變動。

小巖鄉合並1987,福溪鄉合並1995。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8%;首都水流經其領土,其支流是白沙溪,平溪和藝兮。

主要資源有木材、竹子、茶葉、棕櫚葉、油桐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同公路、懷桃公路的相繼過境,地緣優勢日益凸顯,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加快。

2000年,全鎮財政收入654.38+02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4.38+0028元。

3.四川亭子鎮的歷史沿革和自然概況。亭子鎮建於明代。相傳鎮中心有個鐵匠,可以打磨紡棉花的紗錠,然後形成紗錠鋪,與亭鋪諧音。

該鎮位於縣城東南23公裏處,地形呈鳥巢狀。西部尹家山海拔717m,中部為丘陵和平壩,面積65km2。嶽明河縱貫南北,巴彭公路、大成鐵路穿境而過,距國家2A級風景名勝區珍佛山10km。

亭子鎮是四川省達州市大仙縣下轄的壹個鎮。1935成立亭子鎮,1958變更紅旗公社,1973更名亭子公社,1983成立亭子鄉,1985 3月改建亭子鎮。大(川)萬(縣)公路過境。全鎮轄官田、長石、李群、鯉魚、梁平、團裏、雷大橋、龍飛、茅排、天安、前進、尤山、長生、隘口、趙巖、勝利、電廠、花園、鳥巢巖、三溪、青雲、天井、嶽明等23個村委會和第壹、第二居委會。現有人口45876人,其中農業人口39746人,非農業人口6100人。全鎮生產總值達到22842萬元,人均純收入4541元,居民儲蓄存款達到2.8億元。

亭子鎮的鄉鎮企業有采煤、糧油加工等行業。農業主要生產水稻、小麥和油菜籽,以及花生、煙草、蠶繭和柑橘。豬、牛、淡水魚是主要的養殖方式。

明代吏部尚書、少保親王魏、清代起義領袖徐天德等都誕生於此。

境內的花園壩是副隊長、少保親王魏有德、官臣魏的曾孫的故鄉,官田組是清嘉慶初年義軍首領徐天德的故鄉。有很多民間傳說和故事。

4.古鎮歷史沿革古鎮始建於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它們是麗水最古老的集鎮之壹,位列浙南四大古鎮之首,被譽為“歷史名鎮”、“滁州糧倉”。位於縣城西北部,甌江上遊,松谷平原中部,距縣城12km,東鄰王松鄉,南接張西鄉、寨灘鄉,西接新興鄉,北接赤手鄉、武義縣,鎮人駐古城,總面積4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649.53公頃,165438。

5.昭陽鎮的歷史沿革,因昭陽鎮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為疆域,是梁時楚將軍昭陽的美食城。

1948 65438+2月,興化解放後,昭陽鎮建立為市區人民。

1949年6月,昭陽鎮被定為興化縣直屬的高東、興義、昭陽、範靜、滎陽五鎮。

65438至0952,市區5個鎮分為8個鎮,即增加南倉、文峰、朝陽3個鎮。

1958年,昭陽人民公社成立。1959更名為昭陽鎮。

1960,昭陽鎮和城南人民公社合並,成立昭陽人民公社。

1961,城鄉分離,昭陽鎮重建。

65438至0966年,昭陽鎮、昭陽人民公社更名為新興鎮、新興人民公社。

1969,新興人民公社更名為新興鎮。1980年5月,經省人批準,新興鎮仍恢復原名昭陽鎮。

1999年8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原東灘鄉並入昭陽鎮,臨城鎮北郊的沈瑤村、東五裏村、夏店村、沙垛村、新城村、關門村、關爽村、南河村、顏佳村也劃歸昭陽鎮管轄。

2001年,合並鎮管轄範圍內的張洋村、葛佳村、孫進村劃歸興化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郊鄉陳樓村、水產村劃歸昭陽管轄。

2001年3月,原29個村合並,調整為12個村。

2001年4月,原7個辦事處合並調整為4個辦事處,原46個行政社區和3個行政村合並調整為24個社區。

2003年8月,轄區內的向陽村劃歸興化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同月,市委、市委成立興化市社區工作管理委員會,委托昭陽鎮管理。

6.浦西鎮歷史沿革浦西原名樸樹灣。樸樹,本名“青浦子”,葉橢圓形,花白色,果實似豌豆,其皮可入藥。原產四川,因交通便利,很早就引種了。據說河邊原來的樸樹,很久以來都在河中央,過往船只都要放下桅桿和船帆掉頭,所以叫“樸樹灣”。後來由於草席業的發展繁榮,草席被命名為地名,稱為公園草席。據《隆慶壹真縣誌》記載,唐代元和年間(公元806年),生產的草席被譽為“上等竹席”,與揚州的銅鏡、玉器齊名。中國的三大名座,大部分都是以地名為主。蘇州產蘇,寧波產寧,樸樹灣產浦。據說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展出了很多種地墊。地墊采用精細的麻繩泡沫油加固,以其耐折、耐撚、耐摩擦、經久耐磨而著稱,被譽為“不漏水,立20年不壞”。解放前,公園座椅的生產和銷售在清朝光緒年間和民國前20年最為繁榮。市場開明,長江沿線,蚌埠,濟南,天津,上海,公園座位年產量近百萬。規模較大的券商占據了40多個席位,包括魏、袁、傅泰祥和卞宏泰。解放後,黨和* * *高度重視涼席生產的發展,於7月1949籌備成立了草席生產合作社。為了表達對黨和* * *的感激之情,席子生產合作社請了浦西區小張莊的壹個織席好手,精制了壹張四尺二寸的加重席子,送到北京送給毛主席。據說這張席子被周總理譽為“王牌”。儀征浦西長期被譽為中國長江中下遊“三大名席”。隨著形勢的發展,為了進壹步發展傳統的大宗副業,在儀征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關心下,儀征中華蒲溪城於5月成立,1997,是全國唯壹的草席專業市場。公園涼席產品完成了從手工編織到機械化編織的跨越,實現了從傳統睡墊向花墊、旅遊墊、餐桌墊、壁掛墊等品種的延伸,打破了傳統產品的傳統市場,北跨黃河,南接長江,遠銷東南亞、西歐、北美、澳洲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過專家和技術監督部門的論證,以“普”席子和席草的品質為依據,在國內首次規定了江蘇省席草地方標準(DB/32T448-2002)和江蘇省席草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DB/32T * * *-2001)。手工柳編也已形成規模,產品形成果盤、野餐盒等四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遠銷西歐、北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蒲溪鎮1949,蒲溪鎮1956,公社1958,鄉1984,鎮1993。位於儀征市東南部,長江以南,距市區19公裏。1996,面積45平方公裏,人口3.3萬,轄土橋、三聯、天威、倉集、草橋、卞莊、青龍、孔橋、兩灣、雙橋、塔營、楊涵、浦西、龍覺、李橋、土溝等16個行政村,6506個公園席位。2000年4月,原十二圩鎮的三義、黃泥、邊河三個行政村合並為蒲溪鎮。2003年轄蒲溪鎮居委會和李橋、龍覺、塔營、梁灣、新橋、青龍、雙橋、楊涵、三聯、天旭、土橋、草橋、土溝、汴河、黃泥、三義等16個行政村。2008年6月,儀征市蒲溪鎮(不含姜妍村、土橋村沿江高等級公路以南區域)劃歸揚州經濟開發區托管。

7.朱元鎮的歷史沿革朱元鎮因200年前這裏有壹大片竹子而得名朱元萍。

當奉節縣在清光緒中期被劃分為47個鄉鎮時,聖元平制度就產生了。民國5年(1916),齋藤優子鄉建立為鄉壹級政權。

在22年(1933),齋藤優子鄉被分為朱元鎮和高智鄉。民國二十五年(1936)實行聯保制,朱元鎮改為朱元聯保制。

民國二十九年(1940),廢除聯保制,朱元鄉和高智鄉合並為朱元鎮。民國三十年(1941),按10制重新調整鄉、包、賈,鎮分為鄉和鄉。

同時,經四川省* * *批準,將原朱元鄉的鹹壩、紅池壩劃入巫溪縣,朱元鄉壹直歸奉節縣二區管轄。民國35年(1946),根據四川省的指示,經縣參議會決定,原二、三、四區署全部廢止。全縣設七個指導區(這種建制壹直延續到奉節解放),朱元鄉隸屬第四個指導區,* * *駐龍潭寺,轄16保險公司。

1949 65438+2月,縣人民* * *正式接管舊政權,指導區改為區,竹園歸竹園管轄。1950年9月,先後更名為區,朱元鄉屬第9區管轄。

1951年,實行民主政權,廢除嘉寶,農村建立村民小組。朱元鄉轄白馬、仁義、仁和、青龍、天臺、平安、文昌、雙店、祥子、太平、茨竹、王鄉、永茂、朱元、常艷、東鄉16。1953大鄉分為小鄉,朱元鄉分為朱元、東鄉、永茂、天臺、平安、雙店、仁和7個小鄉,共49個村。

1955地區合並為鄉鎮,朱元、岔河、東鄉三個小鄉合並為朱元鄉。1958,11年6月,朱元人民公社成立,村改為區隊,共7個行政區。

1962年管理區改為生產大隊,即有巫山、廟坪、雙坪、岔河、西坪、天池、牛場、朱元、團地、常艷、和平、金石、燕子、觀音、東鄉等15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縣內同名的常艷大隊改為中橋大隊;和平大隊改為龍潭大隊;燕子大隊改為紅馬大隊;隊裏的東鄉改成了夏河大隊;天池大隊改為施工大隊;西平大隊改為西莊大隊;觀音大隊改為高楓大隊。

9月,1981,竹園場鎮改為竹園場市場居委會。1983 10按照國務院通知,將朱元公社改為朱元鄉,大隊改為村。

1985年65438+10月,朱元鄉改為朱元鎮,有* *居民墳園包,轄15巫山、廟坪、雙坪、岔河、西莊、建設、牛場、朱元、團地、金獅、高楓、夏河、馬虹、龍潭、中橋。1992年9月,縣建制調整,雙店鄉撤銷。雙店鄉茨竹、石橋、野鴨、和平、丁字、王龍、高適、朱峰等8個村劃歸朱元鎮(雙店鄉紮屋、雙店、社塘等3個村劃歸平安鄉),朱元鎮轄23個村,65438+。

1994年5月,原雙店鄉紮屋、雙店、社堂三個村劃出平安,並入朱元鎮。朱元鎮轄26個村,包括193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5個居委會,面積11平方公裏。

1999 65438+2月,縣裏決定恢復部分鄉鎮,對雙店鄉原有的11村、88個村民小組進行轉換。從朱元鎮整體劃出,設立雙店鄉。

至此,朱元鎮已恢復到1992年9月前的建制,轄15個村,105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5個居民小組,面積56.50平方公裏。1998朱元鎮被重慶市命名為市級試點小城鎮。

2001年7月,撤縣設區,撤銷朱元區委、區政府。原朱元財政所、村土地管理所、計劃生育辦公室、民政所、計劃生育指導站、林業站、農機站、農技站、畜牧站、水管站、廣播電視臺等機關和部分區屬單位劃歸朱元鎮管理,朱元鎮黨政辦、社會綜合治理辦、文化服務中心、社會事務辦、財政所、村土地環保所、農業服務中心分別設立為朱元鎮。

原區醫院和鎮醫院合並,組建朱元鎮中心醫院;區人口和計劃生育指導站改為朱元鎮生殖保健站;朱元中心信用社劃歸朱元鎮管轄,朱元鎮* * *所在地由墳園堡遷至原朱元區辦事處所在地(竹園村二社),並於2001年8月8日正式搬遷掛牌辦公。2002年5月和8月,朱元鎮分別被命名為重慶市20個歷史文化古鎮和100個經濟名鎮。

2003年3月,全縣村級建制調整,行政區域由15個行政村合並為五山(五山和廟坪合並)、岔河(雙坪和岔河)、建設(西莊和建設)、朱元(團地和朱元)、金獅(高楓和金獅)、馬虹(夏河和馬虹)、龍潭(。有105個村民小組,1個市場居委會,5個居民小組。

7個行政村,1個市場居委會(居委會主任除外)。支部書記、主任、會計等三職幹部全部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答辯發言和競聘上崗,按照“雙提壹選”的辦法,選拔強有力、配備齊全的村級領導班子。2004年7月24日調整縣行政區域,將高智鄉的亭子、五龍、高智、九龍四個村,龍池鄉的百步、季華、鄧萍、曹平、義和五個村整體,雙店鄉的朱峰村劃入竹園,組成新的朱元鎮。朱元鎮轄17個行政村和1個市場居委會,包括亭子、武隆、高智、九龍、百步、季華、鄧萍、曹平、義和、巫山、岔河、建設、朱元、龍潭、馬虹、金石、朱峰,面積178。

8.柘林鎮的歷史沿革柘林鎮是壹個新興的集鎮。老柘林街在何秀河畔,也就是在柘林鎮的西北部。據說原來有壹片自然的柘林,鎮上現有道路分支,包括4條主幹道(沿河大道、農民街路、東湖路、柘林街大道)和9條支路(紅旗路、永福路、明珠路、八前路、沿河路、永康路等)。)路寬65438+。這個鎮的主幹道和支路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先後修建的,柘林鎮的歷史發展也經歷了風風雨雨和變遷。清康熙年間,老柘林街在周邊頗有名氣,鹹豐同治年間商貿興盛,後逐漸衰落。民國初年,這裏還有200多家大小店鋪。1959,柘林水庫建成。因為老柘林鎮屬於庫區,大部分土地被淹,鎮上的人和居民全部遷到現址(聯豐居委會所在地)。當時只管轄良頭村。柘林水庫於1970再次改建,工程於1974竣工。柘林鎮人成立於1975。1991年前,僅良頭村管轄,1992易家河村、司馬村、下城村、黃荊村由三溪橋鎮管轄柘林鎮。2003年鄉並村,下城村並入易家河村,黃荊村並入司馬村,梁頭村建制撤銷;2003年,柘林鎮與原柘林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合並,更名為柘林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局。2006年初,柘林湖劃歸九江市管轄,柘林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更名為柘林管理局,仍行使鄉鎮職能,原有人員編制不變。2006年6月,柘林行政恢復為柘林鎮,行政區域為柘林鎮原行政區域。

9.仙女山鎮歷史沿革:1931年白果鄉,1958年公社,1983年故鄉。1997,面積70.7平方公裏,人口6000人,轄白果、團結、雙嶺、艾國、金星、苗述、龍河、吉光、龍寶堂9個行政村。

2002年6月20日,白果鄉被撤銷,鄉口鎮的6個村,即土坎鎮的朱靜村、劉陽村、茶坪村、四合村、和順村和雙河鄉的仙女村被定為仙女山鎮。仙山鎮轄原白果鄉行政區域和朱靜、劉陽、茶坪、四合、和順、仙女等6個村,鎮址在石梁。

2003年底,茶坪村1組劃歸湘口鎮管轄;區劃調整後,仙女山鎮轄原核桃鄉等14個村和仙女山鎮龍河、苗述、銀杏、團結、雙嶺、艾國、金星、朱靜、劉陽、四合、和順、仙女、吉光、龍寶等5個村民小組以及茶坪村第2、3、4、5、6村民小組的行政區域。(22個村,121個合作社)

  • 上一篇:羌族的起源
  • 下一篇:明清商業發展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