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皇太極是被袁崇煥將軍壹箭射死的嗎?

皇太極是被袁崇煥將軍壹箭射死的嗎?

崇禎二年改的背景;

歷史學家通常把皇太極在崇禎二年(1629)的第壹次入關劫掠稱為“其己之變”。此役在明清歷史上意義重大:從宏觀上看,標誌著雙方戰略態勢的又壹次重大轉變。明朝的要塞推進、經濟封鎖和外交聯盟政策在此役後逐漸瓦解,永遠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從微觀上看,這場運動牽出了幾個關鍵話題:比如督察袁崇煥因叛國罪被捕、被殺;王軍在山、陜、甘等地的兵變,成為明末農民起義的關鍵力量。比如崇禎被迫再次還債,最後陷入無限的財政循環;甚至因為這次戰役,九邊防備北方土匪,西北等地得不到米和糧,饑民不斷壯大,使得無業的李自成發動起義,最終成為明朝的掘墓人。這壹事件中各種前因後果交織在壹起,令後來的讀者扼腕嘆息。這場戰役從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金兵入關開始,到崇禎三年五月底阿敏等人全部退關結束,歷時七個多月。本文根據各種史料概述了這場運動的背景。

天啟六年(1626),八月十壹日,努爾哈赤死於老吉堡,八子皇太極繼位。當時他要面對的情況相當不利。

政治上,努爾哈赤命諸王共政,皇太極欲與其他三貝勒* *,其權力不穩定,不集中,內部鬥爭激烈。

從軍事上來說,努爾哈赤晚年並沒有長期作戰。上次大戰敗在寧遠城下,軍隊士氣低落。在戰略形勢上,後金雖然擴張了疆域,但相當艱難:西南是堅固的寧晉防線,從正面硬攻毫無意義。東面是朝鮮和明朝的毛部。雖然實力不強,但總是在後方騷擾,隱患很大。而且,毛的海上基地已成為遼東漢人難民的避難所,還有“數十萬”人逃離遼東。

八旗人口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口要常年打仗,農活大部分依靠遼東的漢人和奴隸,流民不斷逃亡,嚴重損害了後金的經濟實力。然而,在西方,有分裂的蒙古各部。雖然金把與蒙古結盟作為努爾哈赤以來最重要的政策,不斷拉攏,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部落並沒有完全加入。蒙古最強大的察哈爾部李格丹汗除了與科爾沁等部關系穩定外,長期與後金為敵。在明朝的挑釁和利誘下,鄰近的廓爾喀部三次叛盟,攻打科爾沁,襲擊後金使臣,劫掠財物。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等部分散各處,不服從命令。後金在軍事上處於孤立和被圍困的狀態。

從經濟上講,皇太極繼位後不久,遼東發生了饑荒。到天聰元年(1627)六月,每鬥米價漲到8兩銀子,人吃人。後金雖然手裏有銀子,但四面受敵,無處交易。在這種情況下,逃離的人越來越多。壹個叫嶽綺鸞的學生寫了壹封信,建議與明朝媾和,否則,恐怕“吾民散亡”。

面對種種不利,皇太極顯示了他的偉大才華。他先是出兵擊敗蒙古喀爾喀蒙古,然後借袁崇煥派人吊唁之機,開始與明朝談判,穩定正面局勢。有人認為皇太極和談是真誠的,因為他國力弱小,但從歷史情況來看,這種說法很難成立。所謂和談,很大程度上是壹種政治手段。在積極和談的掩護下,侯進迅速制定了進攻朝鮮和切斷毛部的總計劃,發動了“丁卯之戰”。朝鮮戰敗不久,被迫媾和,與後金締結“兄弟情”,並給予部分經濟援助。毛把的絕大多數人趕進了島內,失去了它的陸上基地。皇太極東邊的後顧之憂基本解決了。

明朝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後金打朝鮮的時候也沒閑著。他不想冒險出兵救援朝鮮的東江,也不想去晉沈大本營做牽制。他剛剛派了壹支軍隊去三岔河口虛張聲勢。袁的算盤是趁皇太極東征之際,抓緊時間在錦州、松山、興山、大淩河、小淩河等地築堡,將明軍的防線從寧遠推進到二百裏。由此“耕、築、進”,“而晉、廣寧、遼沈,壹步壹步做”,壹路築堡壘,直抵沈陽。按照袁崇煥的設想,只要壹路穩紮穩打,慢慢建起城堡,就“前後四年,終可得勝”。後來他回來的時候吹噓說“五年後遼寧就平了”。其實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他對自己戰略的樂觀估計(或者誇大估計)。

但實際上,明朝是不可能穩紮穩打、不受幹擾地實施他們的堡壘戰略的。皇太極壹定不能容忍明軍的城堡建在錦州附近。4月18日,招募朝鮮的士兵剛回到沈陽,呼吸不定。五月初六,他得知明軍正在集結,立即再次出發招降明。明軍的大淩河和何小玲河的城市還沒有建成,已經被摧毀了。但是,錦州已經建成,將軍趙率教領兵堅守。皇太極幾次攻城,都沒能攻克,傷亡慘重。再沒有進攻寧遠的機會了。再加上這次動員,本來就是倉促之舉。在高溫酷暑中,許多士兵死亡,被迫撤退。這就是明軍著名的“寧晉勝仗”。

後來的理論家把重點放在了明軍的戰術勝利上,卻未能看到在戰略上,後者其實略占便宜。實際上,明朝以犧牲朝鮮和毛布為代價,騰出時間鞏固錦州地區,是為了以此為跳板向益州和廣寧推進(當然,如果盡力挽救朝鮮,可能要冒險提前決戰,對明朝不利)。然而,朝鮮在三個月後疲憊不堪。皇太極達到目的後,必然回軍攻金。就算是趕時間,也是勢在必行。從結果來看,錦州雖然攻不下,但外圍城堡全部拆除,明軍的建城進度受到牽制,長期無法恢復,最終無法實現明方的戰略目標。

事實上錦州被圍,明方損失慘重,尤其是塔山被占。寧晉突然成為壹座孤城,讓朝野立刻質疑戰後是否應該保留錦州。時任吉遼總督的嚴明泰提出:“錦州是個偏僻僻靜的奧運區,當日議修是個錯誤。”他的意思是,錦州這座城市本來就是毫無防備的,就算丟了也不會對重要地方的封閉有什麽影響。但錦州離沈陽太近,要修要守,必然招兵買馬。而且錦州孤立,無法呼應寧遠。“用壹個小彈丸,就刮了半個坤。”既然明軍還不想也打不過後金,那就退壹步,先放棄錦州保寧遠。同時,在山海關和虞姬鎮訓練是最好的。錦州不是不聽話,只是可以少量駐軍“以為空”,不應該“泥足深陷死”。“錦州,原來是這個政策。如果妳今天犯了壹個錯誤,妳怎麽會再犯呢?”

明朝的武將也反對守錦州。駐守在那裏的總指揮官遊士祿說錦州“因雨不宜居住[16]”,撤回興山。駐守塔山的侯世祿也認為塔山不是防守之地,要“搬遷”。

兵部侍郎霍對比得失後,仍覺得“成都已有成效,切不可棄之。[18]“可是他想不出什麽好主意,只是說:“賊到了,墻就清了。”前不久袁崇煥被彈劾,沒救錦州,辭職了。王誌臣接任杜詩,在金州壹直呆到第二年二月,最後放棄。史料中很難找到最終棄錦的確切原因,但至少在崇禎元年三月,明軍已經放棄了錦州、塔山、興山。當年5月11日,皇太極派阿巴泰、嶽托領兵3000人,先後摧毀了金州、高橋、興山三城,摧毀了十三陵以東的駐地365,438+0,甚至向西進攻明軍大興堡,但都失敗了。到目前為止,袁崇煥與皇太極的第壹次談判因為種種原因不了了之,修建的城堡全部被毀,浪費了時間、金錢和人力。後金雖然被寧晉擊敗,但其戰略目標基本達到,進壹步破壞了明方的戰略,贏得了主動。

在蒙古,皇太極也發了橫財。天啟、崇禎之交,自幼太子東移以來壹直遊牧在興安山區的蒙古察哈爾部(明代稱察哈爾),終於不敢與後金作戰,在力旦可汗(明代稱呼屯兔)的率領下西遷。成吉思汗的後代力丹汗,號稱蒙古大汗,統率40萬大軍,但實際上很多部落都不服從他的命令。利古丹汗試圖統壹蒙古各部,派兵攻打土默特的博碩克圖汗(明代稱為布施圖汗),大敗逃往鄂爾多斯。隨後又攻打喀喇沁白彥太極諸部,激起蒙古各部落的壹致反抗。天聰二年,與盟軍在土默特趙城交戰。雖然取得了災難性的勝利,但是由此引發的仇恨卻越來越大,各個部落都造反了。哈爾卡、奈曼、敖漢、炸花、喀喇沁殘余五部都湧向後金,其中喀喇沁的避難對於後期入口尤為重要,後面會進壹步詳述。

皇太極對前來投票的蒙古各部非常重視,以婚姻獎勵,並於天聰九月率部前往察哈爾。這樣,附近的蒙古部落就成了皇太極的盟友,為繞道南下,進入長城創造了條件。

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於天啟七年(1627)八月駕崩,其弟朱由檢繼位為崇禎皇帝。崇禎上臺比皇太極晚壹年,年僅十七歲。年輕的皇帝立即顯示出非凡的戰術。他悄悄安排了準備工作,然後幹凈利落地除掉了強大的太監魏忠賢,收拾了所謂的“太監”。當初被魏忠賢壹夥拒之門外的官員陸續被激活。崇禎元年四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主管天津、登臨軍務。袁崇煥辭官不肯,於是赴任,七月被召至平臺。在給皇帝的回信中,他慷慨大方,誇口要“五年平遼”。崇禎大大松了壹口氣,很有禮貌地回答了它,給了它方上劍、蟒玉和金幣,並答應盡可能滿足他的所有要求。

袁崇煥出關後,先處理寧遠因餉不足而發生的兵變,後修城堡、清兵、統壹事務。崇禎二年六月五日,假意召皮島連長毛,在雙島用劍殺了他,把東江鎮的部隊收編在他管轄之下。與此同時,袁崇煥積極與皇太極進行第二次交涉,雙方從崇禎二年正月壹直到皇太極出兵前的書信往來。

在這種背景下,皇太極在10月2日突然開始伐明。這壹次,金兵軍隊沒有大舉進攻寧晉,而是穿過蒙古,突破長城的關隘,直奔內地。“自己的改變”發生了。

難怪崇禎要砍袁崇煥。

  • 上一篇:發改局單位管什麽?
  • 下一篇:傳統服飾的進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