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默默看歷史。

默默看歷史。

以“壹動壹靜”看“歷史”

作者:余冬梅

呂思勉先生(1884-1957)在《中國通史導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開篇這樣寫道:

回顧25年的歷史,記錄的都是寺裏人頒布的法令和他們的傳記。

回顧讀史書的過程,留在我記憶中的是王侯將相等重要人物和事件。我看的歷史教科書,好像只記錄那些“大事件”的編年史,或者反映某個時代或者朝代更叠的革命史、政治史。因此,對於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來說,除了壹般文學或雜文中的壹些作品外,似乎很難找到壹部比較適合自己(或壹般大眾)的系統專著,更不用說壹本關於“史學史”的專著了。而呂思勉先生的這壹論斷,也讓我明白了“正史”的真正意圖——借用呂思勉先生的壹句話:這是對歷史研究的“偏愛”——偏愛對政治活動的描寫,而缺乏對普通百姓生活的描寫,這就造成了史書中“社會”這壹元素的“不完整”,而這種“不完整”的直接後果就是我們無法理解整個社會的“文化”。

政治活動完全依賴於社會。社會在政治背後做了無數更廣泛更根本的事情。不了解社會,就永遠無法了解政治。所以現在學歷史的人,不僅要關註政治,還要關註文化。

但什麽是“文化”?“文化”的作用是什麽?“文化”是壹元的還是多元的?這些問題可能還在困擾著我們。而呂思勉先生明確指出:

妳要知道,文化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原因。.....文化是控制環境的* * *產業,因為人們有特殊的稟賦和良好的交通工具。.....人類學證明,自冰河時期以來,人們的體質沒有太大變化...可見人類的進化都是文化進化。.....從理論上講,人的行為,也是從身體上學習的,和動物沒什麽不同,但都帶有文化的色彩。.....理論上,雖然人類的所有行為都不能稱為文化行為,但實際上,人類的所有行為幾乎都與文化有關。可見文化範圍之廣。能理解文化,自然就能理解社會。

可見,文化的梳理也是歷史管理的關鍵。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社會,就必須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呂思勉先生本人曾出版過《中國九種文化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中國社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可見他在歷史研究中對“社會”和“文化”的重視。同時,他也認為:(1)在研究壹種文化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其他不同的文化類型;(2)文化因環境不同而異,但具有傳播的性質;(3)不同的文化有不同文化類型的* * *原則,因為“人性是壹樣的。”

在《導言》中,呂思勉先生壹開始就提出了兩個問題:

歷史是壹門怎樣的學問?研究他有什麽用?

王先生指出,歷史雖是筆記之書,但我們之所以求之“為理而不為事”:“世界上沒有兩個東西是真正相同的,如果我們試圖去處理它,自然會失敗。”所以,我們學習歷史,“不能無視事實,更不應該死記硬背”:

萬物,要問其起源,我們現在不知道問什麽。他能回答的十有八九不靠譜。但是,看到我們可以基於過去來說明現在嗎?

在呂思勉先生看來,歷史研究的重要任務是植根於現實世界,反思過去的世界,從而指導現在和未來的事情和事物。所以,魯先生指出舊社會之所以“借史以應付失敗者之多”:那是因為以前的歷史研究“偏重政治”。而且,他還說:

在過去,人類社會似乎是靜止的。讓我們看看,在過去,任何社會都有壹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過了壹段時間,就停滯了。讀幾遍就能突然飛起來,升官了。已經回到停滯狀態。如此多的相互。原因是什麽?解釋者說,節奏是生命的節奏。個人如此,社會也如此。

魯先生用“壹動壹靜”的交替來解釋社會發展中的繁榮與停滯。而這種“動靜”正是社會變革最劇烈的時期。所以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也要以“動與靜”來轉換視角,“動”與“靜”的目光要交替。因為:

人,因為覺得平淡,或者雖然有感情,但是行為呆滯。當他們感到困難時,他們拒絕關註它,並試圖處理它。就像我們住的房子,直到除夕夜都不肯打掃,以至於灰塵堆積,我們不得不努力打掃。這才是世界陷入混亂的真正原因。

世界“亂”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壹動壹靜”的交替,以至於根本沒有及時采取合理的措施。對於“經營歷史”的“行業”來說,“動與靜”是其必須關註的核心。呂思勉先生說:

壹部二十五史,除此之外,所謂的列傳多是記載混亂的興衰,而編年史主要是記載法規。混沌興衰之類的事實隨時都在發生,今天無法預測明天。法律法規制定時,是為未來預設的,()其性質成為永久的。因此,前者可稱為動態的歷史事實,後者可稱為靜態的歷史事實。史實無非就是這兩類,但把範圍局限於政治就太狹隘了。

魯先生認為,“史實”是“治史”的核心,但“治史”要以植根於“文化”的“社會”為基礎,這是“治史”的根本責任。劉儀之先生(1880-1956)曾以他的兩卷本《中國文化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開篇,告誡後人:

雖然世界日新月異,但我們的國家還沒有前進。此後,我們將歷史視為世界歷史的壹部分,這是壹個壹級過程。不允許讓過去的歷史弄巧成拙。但必有祖師為人立道,通達天地,物盡其用,則知智可延至無量。所以,我過去的歷史的祖師,雖然在這個浩瀚的宇宙中,如果他只占東亞的壹方,拜了幾千個短祠,要他感召天地,積累了多少先賢、聖賢、智慧來繼往開來,我們就應該繼往開來,就應該擇細語言,聖旨而學,貢獻於世,這是治理中國文化史的人的責任。

劉義之先生把“擇精言細,聖旨學,貢獻天下”作為“中國文化史家的責任”。以“治史”為業的人,有“擇其精華,詳其史實”和“聖旨之學”的責任。而呂思勉先生以“壹動壹靜”的眼光來規範中國歷史的教學:

人在壹種文化中的所作所為,壹定不能遊離於這種文化模式之外,所以要講文化史,就必須大大擴充過去的史料。

史料的擴充對歷史教學和研究是必要的,但研究和教學的風格需要“動態”和“靜態”交替結合。所以整個中國通史除了引言之外,有著五十四章的恢弘氣勢,但其“風格”卻十分鮮明,是很多史書或教科書所無法比擬的:(1)關於中國的文化現象:第1章到第18章,從“婚姻”、“氏族制度”、“政權”到”。(2)各個時代的歷史綜合:從第19章到第54章,從中華民族的起源,中國歷史的時代,古代文明,夏、殷、西周的事跡到清朝的衰亡,最後到革命路上的中國。黃仁宇先生(1918-2000)曾說:“中國的史書如此之多,以至於初學者常常被拒之門外。”(《中國大歷史》,三聯書店,1997)。但呂思勉先生的“壹動壹靜”的“通史”,必將履行劉義之先生所闡釋的“擇精語言,聖旨學道,貢獻天下”的史學家責任。

作為壹個讀者,我喜歡在這些“運動”中閱讀...

  • 上一篇:三年級語文《軍神》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 下一篇:宋代絲綢圖案制作技術探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