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老子和莊子的“無為”有什麽區別?

老子和莊子的“無為”有什麽區別?

1,方向不同:

從歷史經驗來看,老子的無為主要集中在政治上如何無為而治。無為的目的是做好壹切,做好壹切恰恰是最大的成就。

莊子主要講人生的無為。在上面引用的關於混沌的寓言中,突然意味著迅速,暗指人為;混沌是指混合狀態,比喻自然無為。寓言通過突如其來的善舉做壞事,強調天道自然無為,反對將人的意誌強加於世間萬物。

2.不同的目標:

《老子》中的“無為”不是閑、被動、懶惰,不是裝傻,而是試圖通過無為來達到統治世界的目的。老子以“無為”的思想,要求統治者不要放縱自己的貪欲,不要壓迫奴役人民,提醒社會成員不要因為貪欲而自相殘殺,損人利己,這樣社會才能清凈祥和。

在莊子看來,人和世間萬物都有其自然本性。莊子形象地說,牛馬生而四足,謂之自然;而用繩子綁馬頭,綁牛鼻子,叫人造。莊子告訴人們不要以人為破壞自然,不要以造化害人,不要以有限的收益為名而死。

然而,這個世界往往與它的本性背道而馳,堅持矯揉造作,賣弄小聰明,迷戀繁文縟節,追求浮躁和虛榮,不僅使事物的真實喪失,也使人固有的自然本性喪失殆盡。

在莊子看來,構成人類文明生活內容的道德、智慧、法規、商品、音樂、工藝等社會現象,都是對自然和人性的破壞,是對和平世界的擾亂。

因此,它們都應該被禁止。莊子認為,無為的本質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自然本性,擺脫壹切人為的東西。

莊子的無為生於亂世,他主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和為貴”。他認為無為無害,無為可以避免傷害,角鬥士的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

3.不同的想法:

但是,老子的無為思想在政治上也有弊端。法家大師韓非子從陰謀論的角度對老子的無為思想進行了改造。他說,統治者要住在深宮裏,看似無所事事,實則無所不為,下屬的壹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在韓非子看來,強大的君主都是說壹套做壹套。這叫“居陰為陽”,主張統治者化幹戈為玉帛,覆手為雨,讓百姓深不可測,惶恐不安。

在莊子的“無為”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活躍的、社會性的“人”是完全被沈默的、自然的“天”所吞噬的,荀子也曾批評他“遮天而不知人”。

但也要看到,在莊子的時代,文明帶來的幸福只會被統治者擁有,而創造文明所需的艱苦體力和智力勞動只能落在勞動者身上。

莊子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於是站在自然主義的立場上,用無為之論對其進行了批判。而如果從更廣泛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現代社會的人類用科技征服自然。

它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利益和壹系列負面影響。莊子的無為思想無疑是壹劑清醒劑,為我們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擴展數據:

“無為而治”的光輝歷史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被統治者用來治理世界,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就是有力的證明。

據史書記載,文帝至今仍有親民之美和仁慈、寬容、勤儉之德。以民心為心,與民同息。惠文帝二十三年,宮殿、園林、車馬、服飾,在劉邦在位的基礎上壹點也沒有增加,凡是給百姓帶來不便的都廢除了。

有壹次文帝想建壹個露臺,他找工匠算了壹下,需要幾百斤黃金。文帝說“這相當於十戶人家的財產,實在太貴了”,所以沒有動工。每當天災人禍,邊境不寧之時,文帝都會反思自己的道德本質,祈求懺悔。

他廢除了對朝廷的體罰和誹謗的指控,並招募了可訓練的人。漢文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農教桑,按戶籍比例設立三老、孝、田,並經常給予獎勵,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也註重減輕民眾負擔。它曾兩次“取消了壹半的地租稅”,即把地租率降低到30稅。

此後,漢朝又定制了三十稅。文帝還頒布法令,把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川開發出來,從而促進了與國計民生關系極大的農民副業和鹽鐵生產的發展。

文帝建陵,祭品不用金、銀、銅、錫,只用土器;沒有高大的墳墓,保持著山川的原樣。文帝遺詔說:人只要哀三日,婚姻酒肉,祭祀不禁止。夫人以下的後宮家眷、宮女全部遣散,安置在家。

漢文帝在治國方略上采用了節操寬容的原則,還對秦以來的刑法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讒言惡語罪,使使臣可以大膽提出不同意見。

聖旨廢除了“福”、“福”、“福”,代之以鞭笞。景帝還減少了鞭笞,廢除了秘密監視,所以獄務簡單,人民所受的壓迫也比秦時明顯減少。

惠文帝聽說祭祀時祈禱官只為他祈禱,不為百姓祈禱,就生氣地說,這不是加重我的罪嗎?以前,前任國王獻祭時從不要求自己的祝福。將來祭天,不要為我祈禱。

文帝之子景帝繼位後,在竇太後的監督下,仍堅持黃老學說調理身心,治理國家。那時候人很單純,世界很富裕。到了景帝末年,武帝初,社會和國家已經比較富裕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除非發生水災或旱災,人民給家人的足夠,他們都會吃飽,而國庫的貨物和財富會更多。”首都的錢多得教不過來。太倉的谷子,因陳而滿露,以至於腐敗不堪,不能食用。“這表明。

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是壹個太平盛世。因此,歷史學家將黃老治天下理論帶來的這段繁榮的歷史時期稱為“文化景治”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老子“無為”的治國思想,創立了“唐朝”。壹本《貞觀政要》記錄了李世民尊天治國的寶貴經驗。

有壹次,魏徵扮演李世民:“國王很受上帝器重,掌管國家大權,德高望重。所以壹定要居安思危,遠離奢華,以簡單為本。君臣無事,琴聲垂下,無字(引自老子)。

為什麽費盡心思,有很多事,管了很多事,用盡了自己所有的才能,卻偏離了無為之路?"。李世民回答說:“太棒了!我看了妳的信,徹夜未眠,忘了累。”(《貞觀政治家,君道》)

李世民問大臣王玨:“後來的皇帝不如以前的皇帝。為什麽?”王玨說:“古代帝王壹心崇尚清靜,以民心為心(引自老子)。後來的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忽略了對人民的傷害。”李世民回答道:

“是啊,我日日夜夜努力爭取的就是安靜,這樣世界上就什麽都沒有了。所以徭役不旺,五谷豐登,百姓皆大歡喜。治理壹個國家就像種壹棵樹。不搖動根,枝葉就會茂盛。國王安靜了,人民怎麽會不高興呢?”(《貞觀政治家就是政治家》)

唐太宗貞觀二年,壹位大臣說:“酷暑未退,秋霖才剛剛開始,請妳為自己造壹座城堡住下。”太宗答道:“我的身體確實不適合住在低地潮濕的地方,但如果我答應妳的要求。

又太貴了。漢文帝想建梯田時,因為愛惜物力,沒有動手。我德行不如漢文帝,但代價比他多。我想我最好忘記它。”還是再三講,唐太宗最後還是沒有答應。

貞觀二年,關中大旱。唐太宗對臣子說:“水旱不協調,都是因為失德。如果我不修復我的美德,上帝應該責備我。百姓何罪,困窮!聽說還有人把孩子賣了,我都覺得對不起他們。”於是他派了壹個古代的謀士去贖回他賣的孩子,把他們和宮裏的黃金財寶壹起歸還給他們的父母。

貞觀初年,唐太宗召集朝臣說:“壹個女人幽閉在深宮,感情真的很滿足。我需要壹些人幫我做壹些清掃工作。生這麽多女人有什麽用?”於是把後宮和朝廷的三千多人放出宮來擇偶。

據史書記載,當時“東臨大海,南極五嶺皆不封,行旅不付糧,從路取之”,為多數史家所稱道。西方漢學家從來沒有批評過中國皇帝多少,但他們幾乎都稱贊唐太宗和李世民。633,390名死亡囚犯被送回家。

命其來,秋後死,皆來,故赦之。白居易曾寫過壹首贊美唐太宗德政的詩:“三千怨婦出後宮,四百死囚回獄中。”杜甫也寫過壹句詩:“當妳在堯舜之位,使風俗醇香。”

百度百科-老子

百度百科-莊子

百度百科-無為

  • 上一篇:初中下學期盡量多學歷史,多總結英語語法(比如現在進行時)。
  • 下一篇:高中生物必修知識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