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11-13世紀席卷世界的商業革命,為什麽東西方文明發展結果不同?

11-13世紀席卷世界的商業革命,為什麽東西方文明發展結果不同?

11-13世紀,同樣的壹幕正在世界各地上演。

西歐城市繁榮,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的商人、商船、商業驛站遍布地中海世界。威尼斯被稱為?亞得裏亞海的明珠?他們的商人甚至有錢策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遠征並占領拜占庭帝國。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12世紀世界頂級城市的繁華。宋代46城人口超過65438+萬,首都開封人口超過百萬。

伊斯蘭世界繁榮,伊斯法罕以此聞名?伊斯法罕,半個世界?好名字;位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是壹顆連接東方和西方的明珠。

打開UC瀏覽器?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世界各地都經歷了某種程度上的商業革命和城市革命。然而,我們都知道結果是,這看似?橫掃天下?城市革命導致了東方儒家文明和西歐基督教文明的不同轉折。

在西方世界,這壹輪城市革命爆發了市民數量,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乃至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東方世界,我們只看到城市革命對商業和城市規模的表面提升,而文明的內斂個性似乎依舊不變。宋元以後,到了明朝,中華帝國越來越內向,走向極端保守主義。

是什麽樣的歷史動機導致了這個結果?我們不妨把這段歷史從11-13世紀的宋朝,找出東西方文明後來發展的文明基因。

在11-13世紀,東西方的農業生產技術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在西方,重犁和三圃制被廣泛推廣,歐洲內部的殖民和對伊斯蘭世界的再征服運動獲得了大量耕地;在東方,宋朝時期不僅推廣了高產的占城稻,而且在農業生產中使用了龍骨翻身、拖拉機拖掛、踩犁、養馬,並首次將煤用於鑄鐵。

在商業革命之前,東西方文明或多或少都有過壹場爭鬥?農業革命?、?綠色革命?。(李約瑟·歐文)

農業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生產過剩。壹方面為不從事糧食生產的市民提供了生存保障,另壹方面促進了農業商品化的方向。比如,東部出現了大面積的棉花種植區,西部出現了專業化的畜牧業。另壹方面,它促進了農村市場的發展。在東方我們叫它什麽?草市場?這些都是後來城鎮的雛形。

那時候的東西方世界,失地農民?情況單獨出現。自晚唐以來,田畝制度已成為?不打壓兼並?,後果壹定是?富人有田有樓,窮人卻無立足之地?大量失地農民要麽逃離,要麽湧入城市成為底層市民;而西方則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土地是國王或領主給的,不能買賣。所謂?農民失去了土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壹些農奴逐漸積累了財富,贖回了個人權利,但得不到國王賜予的土地,於是也湧入城市,成為市民。

農業革命的同時,還有壹場航海技術的革命。宋朝時期,指南針等先進的航海技術通過商貿傳播到了地中海世界,導致了1300年前後西方世界的爆發。航海革命?海圖、航海手冊、指南針等技術相繼得到應用。

航海革命和農業革命* * *有異曲同工之妙,使得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謀生。再加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東西方城市人口在11-13世紀出現了爆炸式增長,成為商業革命的因果。

這個嗎?橫掃天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凱特別有創意地稱之為商業革命和城市革命?泉州-威尼斯軸心時代?。其中凱爾·波羅為這兩個大城市做了壹個紐帶,相當浪漫。此時東西方文明和商業相互交融,城市化達到了幾乎相同的水平(約4%)。

在東方世界,城市的中心擴大了,出現了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和幾百個十萬人口的大城市。在這些城市中,方的城市體系被消滅了,從長安?東西分離?,到開封清明上河圖?自由開店?。日本學者宮崎駿在《東方近代史》中說?宋朝已經表現出現代社會的各種特征?其表現為:土地市場化、規模化;商業城鎮的興起;銅幣的使用史無前例,紙幣(如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和白銀也並行使用。

泉州作為對外貿易的核心,被非洲旅行家白土臺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壹,甚至是最大的港口?。凱爾波羅口中的泉州是什麽?光明之城?比妳的家鄉威尼斯還多嗎?光明?這個地方。對外貿易帶來的物質文化交流,使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國生根發芽,阿拉伯的數學、天文學也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壹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物種,如引進占城大米、埃及制糖技術等。

在西方世界,以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為代表的地中海南岸商業城鎮異軍突起。他們通過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埃及地區和東方世界聯系在壹起。東方的瓷器和絲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湧入西方市場,而地中海南岸的商人則在埃及采購,帶到整個歐洲世界。威尼斯商人控制了大約70%的香料貿易,而熱那亞商人成為絲綢貿易的控制者,西方商人甚至在泉州開設了貿易站。

在11-13世紀,甚至在新航路開辟之前,意大利商人就統治了西方世界,這是西方歷史學家普遍認為的。商業發展的黃金時代?還是?地中海商業革命?。

可見,東西方的城市革命和商業革命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張凱認為:在泉州-威尼斯軸心時代之後,由於不同文明的相互作用,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技發展水平在亞非歐三大洲之間最終達到了大致平衡的狀態。?

然而,我們都知道的是,這場席卷全球的商業和城市革命並沒有帶來類似的結果,而是將東西方文明引向了不同的道路。

商業革命和城市革命的直接後果是市民階層的蓬勃壯大,但也正是市民階層的差異導致了東西方文明的不同走向。

在西方世界,市民階層的崛起已經成為壹股新的政治力量。他們有的與國王聯手,挑戰直接壓迫他們、瓜分王權的封建領主,導致後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如英國、法國;有些組成了相同的商人自治團體,如德國的漢薩同盟;壹些形成了商人和城邦,如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薩。這些獨特的政治力量成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後來啟蒙運動的主體,為西方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盡管貿易收入不斷增加,但在宋代,平民階層無法崛起成為壹支獨特的政治力量。首先,我們應該怎麽做?歸咎於?宋代時期,科舉制度形成了等級上升的制度。市民階層可以通過花錢教育子女、參加科舉考試來完成階層跨越,不需要形成獨特的政治力量。第二,在宋代,強大的中央集權不斷地通過苛捐雜稅剝削商人的剩余,壓榨商人的財產。這自然可以解釋為國家財政困難的無奈之舉,但另壹方面也使得商人無法有財力形成獨特的政治力量。

野蠻的十字軍

市民階層的崛起對文化層面的影響更值得關註。

在西方世界,由於大量商人階級的興起,原有的封建倫理受到了沖擊。追求善良、忠誠、勇敢的所謂騎士精神,不僅隨著血腥殘酷的十字軍東征而枯萎,也隨著商業革命的興起而枯萎。人的壹生都在對金錢的追求中度過,物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

在東方世界,則是另壹番景象。南宋時期,浙東功業派出現。他們主張?義利並重?呼籲士大夫註重實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代新興市民階層的心聲。但是,很明顯,這樣的聲音並沒有被主流社會所接受。到南宋時,朱的理學成為官方學派,主張社會進入超穩定結構。

市民階層的發言人沒有得到官方的話語權。我們可以歸結為歷史的偶然性,認為這只是壹群中下層文人的心聲。然而,朱這位理學大師也是壹位下層文人,這就有些站不住腳了。

我們應該看到,東西方文明背後的歷史必然性,是東西方文明的本質偏差。

誠然,我們有更多有益的討論,但我更願意把重點放在環境上。

鄧拓在《中國救荒史》壹書中說:中國災荒之多,世所罕見?從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20世紀的今天,將近四千年過去了,幾乎沒有壹年沒有災難,幾乎沒有壹年沒有饑荒。西歐學者連中國都叫?饑餓的國家?(饑荒之地).即使在看似商業發達的宋朝,饑荒和外敵的困擾依然是這個國家的主要隱憂。

所以,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東方文明國家壹直把抵禦天災和外敵作為首要任務。這和大禹治水的歷史以及後來的滅亡和傳承是壹脈相承的。中國救災史上也是這麽寫的:?宋朝前後487年,遭受各種災害,共計874次?宋代災害頻發,密度不亞於唐代,但強度和廣度甚至大於唐代。?

頻繁的饑荒讓中國這個文明國家成為壹個負責任的政府,他必須負起責任,和人民壹起度過頻繁的饑荒。而由於東亞地區耕地的極度稀缺,勢必導致?重農抑商?政策。再加上宋朝戰亂頻仍,糧食極度匱乏,迫使農民揭竿起義,提倡小農視野。平等主義?眾所周知,方臘起義、宋江起義和姚起義,在他們的要求和口號中都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平均主義,但這壹結果顯然導致了壹場普遍的人道主義災難。

這在壹定程度上證明了宋代的農業生產效率仍然無法在僅有的耕地面積上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可以促進資本原始積累的剩余。

西方世界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我們更喜歡叫什麽?商人自治* * *同體?。他們人口很少,比如世界聞名的威尼斯。其實全盛時期的人口也不過1-20萬左右,就連巴黎、倫敦、羅馬這些所謂的大城市也不過是這個水平。現在威尼斯人口萎縮到6萬,還不到中國壹個小鎮的人口!

因為自然地理的原因,西部農牧業自然產值更高,農民只需要?在山坡上耕作?連水利設施都幾乎修不好。單位面積產量高,人均面積大,所以在西方世界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東方世界幾乎沒有每年大規模的饑荒和頻繁的自然災害。只有壹次饑荒(1315-1317)是因為幾年的惡劣天氣,死了幾百萬人。當時歐洲總人口約為1億。

因此,只要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提高到當前人口的需求,大多數人就必須被束縛在土地上。這也是11-13世紀城市革命和商業革命在東西方分化的最重要原因。

東方儒家文明世界並沒有自發地進入西方曾經探索過的工業革命道路,並受到11-13世紀城市和商業革命的巨大影響。然而,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後悔嗎?是怪老祖宗不去嗎?更理性?道路?或者說,經過這樣的比較,我們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嗎?中華文明應該不如西方文明嗎?這樣的結論?

我們必須明白,壹個國家,壹個文明的體系,都是源於當下的危機或需求。政治的本質是什麽?治愈?那就是維持壹個文明的長治久安。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古代先人通過不斷的試錯,最終找到了壹種內斂的、超穩定的政治結構,這種結構與古代封閉的環境和落後的生產力相匹配。在小農經濟和自然災害頻發的條件下,選擇中央集權的縣制國家無疑是理性的選擇。

縱觀整個中世紀,不得不承認東方的儒家文明的效率明顯高於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觀點來自金燦榮),而東方文明也是在經歷了工業化的進程後才呈現出衰落的態勢。

但工業化畢竟只是工具,往往會被意識形態語言綁架。但它是壹個純客觀的過程,無論哪壹種文明適應到壹定程度都可以使用,而且能很好地保持原始文明的特征。

現在,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我們做得很好,不是嗎?

  • 上一篇: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人口多少?
  • 下一篇:茉莉花的細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