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有火星天文記錄的中國古代科學家

有火星天文記錄的中國古代科學家

三國時期,陳卓歸納了甘德、石神府、五仙三星,得到了中國古代1464星的經典283星官制,其中甘德選星146星(含28夜)。可見甘德對全天星的劃分和命名工作對後世影響很大。有跡象表明,甘德還對幾顆恒星的位置進行了定量測量,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結果都丟失了。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長期觀察和定量研究。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現象。他指出“回去還是鉤”“再鉤就是三分之壹”,並將行星從順行到逆行再順行的表觀運動軌跡描述為“三分之壹”形狀。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周期(連續兩個早晨看到東方的時間間隔)的概念,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的會合周期分別為400天(398.9天)、587.25天(583.9天)和136天(115.9天)。他還給出了木星和水星在壹個交會期內看到和落下的天數,以及金星在壹個交會期內前進、後退和落下的天數,並指出金星在不同交會期前進、後退和落下的天數可能在壹定範圍內變化。

雖然甘德的這些定量描述還很粗略,但卻為後世傳統的行星位置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根據唐代開元經典中甘德在談到木星時引用的“如果有壹顆小紅星附在其側”的話,有人認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兩千年就已經用肉眼觀測到了木星最亮的衛星木衛二。考慮到甘德寫了壹本關於木星的專著《星宿編年史》,是當時對木星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春秋》記載在公元前613年“壹星入北鬥”,這是世界上第壹次哈雷彗星互助拯救鴿楔。

2.戰國時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石幹星經》問世,作者是楚人幹德和任偉石申。

3.漢武帝時期,天文學家制定了中世紀第壹部比較完整的歷書《太初歷》,並開始以正月作為壹年的開始。

西漢時期的太陽黑子記錄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漢卷二十五行曰:“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黃,有黑氣如錢大,居日本中央。”

4.東漢張衡從日、月、地的不同位置對日食做出了最早的科學解釋。張衡《陵縣》記載“月生於日之光;出生在陽光下。白晝充滿光明,白晝充滿光明。星星在發光,因為水變成了光。壹天的奔波,光線往往不壹致,也是滿地的,這叫虛。在星星裏,月亮會吃。”

5.唐代壹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和尚壹行制定的《大衍歷》準確地反映了太陽的運動規律,他壹行也是用科學方法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唐朝開元十二年,在中國壹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中,“大率...351裏,80步,但差壹度”得出,即子午線1度為351裏,80步(唐代1裏=300步,1步=5尺,65438+)

6.北宋沈括提出陰歷以節氣為準,立春為元旦,不分月虧月虧,只看節氣。這種歷法系統被稱為“十二年歷”。

7.元代郭守敬創制了簡易儀器、高計等近20種天文觀測臺,提出“歷之本在考,考之器非儀先”。他主持了全國性的天文調查,並編制了授時日歷。壹年的周期與現在的公歷基本相同,但它比現在的公歷早出了約300年。

  • 上一篇:描寫老師風度的好段子
  • 下一篇:蘇劇叫什麽名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