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跪求壹篇1200左右的中國近代史論文。最好不要在網上抄襲任何題目。重復的地方很多。謝謝,這不太難。

跪求壹篇1200左右的中國近代史論文。最好不要在網上抄襲任何題目。重復的地方很多。謝謝,這不太難。

第壹,要重視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壹段時間內相對被忽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文化史研究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過頭來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側重於革命史和政治史,覺得有必要拓寬領域,於是人們關註文化領域。然而,在“文化熱”中,存在著貶低政治史的現象。有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膚淺的、表面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能進入歷史的深層,並處於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與“文化熱”類似,它貶低政治史研究,甚至主張用社會史代替歷史。這些說法是否準確值得推敲。雖然我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的,但我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與白壽彜教授的壹次對話中,我曾經談到什麽是歷史的中心。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講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梁。經濟雖然是基礎,但受政治制約,文化更受政治制約。文化不能成為歷史的中心。話不多,但很精辟。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幾年前發表了《文明的沖突》壹文,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本文認為,未來的國際沖突不是經濟和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儒家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在歷史中還是在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都有其應有的作用,但並不處於中心地位,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就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和政治利益。美國向其他國家出售其價值觀和文化,以實現其經濟和政治利益。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所謂的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壹文的基礎上寫了《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壹書,對他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了全面、深刻、更詳細的解決方案。盡管他在書中仍試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他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第壹次文明間的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壹個獨立的反西方政權控制,該政權有能力和可能使用石油武器來對抗西方?西方沒能推翻薩達姆,卻贏得了某種勝利,讓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戰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和美國爭奪在海灣地區的影響力。戰後,波斯灣成了美國的內湖。”【1】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世界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後波斯灣成了美國的內湖”,這些都是精髓。伊斯蘭文化相同的國家可以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政治利益相互爭鬥,也可以支持和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戰爭。這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戰爭,而是經濟和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低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壹個原因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中國近代史上寫的政治史就是壹部階級鬥爭史,甚至有人指責它“以階級鬥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 * *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壹切歷史(自原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這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過:“階級關系——這是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階級關系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鬥爭理論。至於把階級鬥爭等同於“以階級鬥爭為綱”,那是對不同問題的混淆。

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也是由於歷史學家側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的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所以進壹步研究的起點更高,前進的難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這些重大事件並非沒有進壹步的研究,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有些問題需要進壹步研究。即以孫中山為例,近年來發現了壹批相關材料,但沒有很好地用於研究;研究者對他的思想和其他評論有不同的看法。除此之外,至今還沒有壹本學術價值和分量都很高的傳記。

重大事件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並不等同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其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容忽視。中國近現代文化史和社會史的研究,拓展了中國近現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是,提倡這個,壓制那個,是不合適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都需要研究,這是必要的,也是有價值的。

第二,既要註重微觀研究,又要註重綜合研究。

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趨於細化,註重具體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是必要的,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如果過於細致,就會變成純粹的“碎片化”。現代中國有100多年的歷史,人和事很多。逐壹研究所有的細節或小問題,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麽問題。詳細的研究需要考慮所選的題目是否有研究價值,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不僅要實用,而且要描述清楚,要放在大背景下考察,說明問題。

在具體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註重綜合研究。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國近代史做了大量的分類研究和專題研究,有資格做綜合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學科和專業、文學、歷史、哲學等等分屬不同的學科。歷史上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各種專史。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不同於專門研究某壹重大歷史事件的人。這種分工過於狹窄和專業化,不利於歷史學科的發展,不利於人才的培養,不利於精品的生產,不利於綜合研究。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人物都熟悉經典、歷史、儒家、文學、佛教等。對它們的研究應該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限於某壹方面。比如魏源,在中國近現代史和思想史的著作中,主要寫他管理世界的思想,特別強調《海國圖誌》和他的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毫無疑問,應該著重分析魏源的治國思想及其代表作《海圖》。不過,魏源博覽群書。他年輕時研究陽明心學,酷愛讀史書。後來跟隨父親到京師,向胡請教漢儒,向拜師姚學舒m: ng @ ①,向劉拜師拉姆,晚年修行禪宗。他壹生著述甚豐,著有《張句》、《大學古籍》、《庸易》、《說雅》、《小學古文經學》、《漢代古文經學考辨》、《老子本義》、《孫子註》、《東子春秋註》等。對魏源進行深刻的研究,不能只談某壹方面,需要全面的研究。這與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有關,應滿足“通識”的要求。壹門學科也有上下貫通,左右貫通的問題,努力改變過於專業,相互割裂的狀態。

3.現實和歷史不能混為壹談。

今天的中國是從歷史的中國發展起來的,現象和歷史是分不開的。歷史研究者都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現實社會中的問題無疑會引起研究者對歷史的思考。但是,現實和歷史不能劃等號,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是不需要細說的常識,看起來很清楚。然而,在實際研究中,兩者的界限往往混淆不清。比如從70年代末開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等。,於是壹些研究者借此反思和解讀歷史,認為近代中國100多年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投資工廠、開采道路、掠奪生農產品,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應該歡迎他們進來,而不應該抵制。

這種說法的原因不止壹個,但其中之壹就是混淆歷史與現實,把現實中的現代化和對外開放與近代史上的外國入侵混為壹談。近代史上所謂的“對外開放”,外國人在中國投資設廠等等。,不能與當前的改革開放和引進外資混為壹談,必須歷史地看待。中國近代社會是壹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侵華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獲得了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諸多特權,控制了中國的金融經濟命脈,操縱了中國的政治軍事大權。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的歷史背景是,中國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進行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今天中國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都是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商業和投資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在社會性質上有著根本的不同,不可能以現狀和觀念同等對待歷史和現實。

再比如,我們現在說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中國,經濟建設是中心,強調安定團結,所以壹些研究者用它來解釋歷史,確定為什麽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緩慢,不能走向現代化,是因為農民戰爭破壞了安定和經濟。近代中國沒有實現現代化,是革命的結果。革命是如此糟糕,只有改進才能使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為什麽會發生農民起義和革命,是否只是破壞,不言而喻。如果沒有偏見,公平回答他們並不難。用現實規範歷史,用現代人的思想要求歷史人物,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學習歷史需要用歷史的眼光觀察問題。“在分析任何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是把問題提到壹定的歷史範圍內”[4]。

第四,要重視歷史教育。

歷史教育包括學校內的歷史教育和校外對廣大人民群眾和幹部的教育,這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是不可或缺的。鄧小平同誌強調:“我們要用歷史來教育青年和人民”[5]。

歷史要想在提高國民意識形態和文化素質方面發揮作用,就不能局限於專門的學術研究。當然,歷史研究對提高學科學術水平、發展歷史科學非常重要,但僅僅做提高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歷史教育,做好普及工作。歷史工作的改進和普及是壹個兩手問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現在的問題是改進比較辛苦,史學家註重寫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而且這跟評職稱,提高自己的地位等等都有關系。普及不被重視,被當成小兒科,不是學問,評職稱不算。這種思想觀念和現實問題影響了史學家對通俗化的重視,削弱了歷史教育。

在知識普及方面,科技人員做得很好,出版了很多科普書籍和電影,實際效果也很好。相比之下,歷史學家做得還不夠。在學科要求上,歷史學家也要重視歷史的普及和教育,知識不能只停留在專家的圈子裏。不用說,普通青少年不讀我們的歷史著作,就連幹部也沒有太多接觸。因為這些書和論文太專業,太難懂,人們看不懂,也不感興趣。如果壹門學科或者壹門科學離開了群眾和社會,恐怕就難以生存。

其實,不是群眾和幹部不喜歡歷史,不需要歷史,而是缺少合適的讀物或影片。影視工作者非常重視被歷史學家忽視的歷史大眾化。他們編了很多歷史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包括話劇和笑話,吸引了很多觀眾。但是,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存在著嚴重的隨意捏造歷史的問題,不僅給觀眾扭曲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給觀眾錯誤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這是非常有害的,應該引起歷史學家的重視。

值得關註的是年輕人的歷史知識薄弱。根據2001年2月對北京、上海、武漢、深圳的14 ~ 28歲1065青少年的調查,歷史題25道,每道4分,平均分27.69,通過率只有1.5%。其中壹個問題是“1860年中國圓明園被誰燒毀”,只有31.8%的人回答是英法聯軍,大部分人回答是八國聯軍。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壹些大綱存在明顯的科學性問題,如不寫太平天國,而是把太平軍的洋槍隊歸於反侵略鬥爭;現代化之初,有洋務運動,但沒有民族資本企業,等等。歷史教育薄弱甚至誤導,後果堪憂。歷史學家有責任加強歷史通識教育工作。

  • 上一篇:濟南七中教學設施
  • 下一篇:什麽叫以身作則?有哪些歷史典故?什麽是反義詞和同義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