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三國與西方普及南方就發展了南方的認識的歷史隨筆。

關於三國與西方普及南方就發展了南方的認識的歷史隨筆。

首先,梳理壹下背景知識

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反映了中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也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的經濟中心。南方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是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現。

歷史:(1)南方經濟的發展過程

1.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重點開發南方。

2.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大規模開發,南朝末期開始趕超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差距不大。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壹步發展。

5.南宋至元代,南方經濟顯著發展,完全超過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西晉末“八王之亂”到南朝末的時期。這壹時期,由於東漢末年以來北方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內遷,北方經濟衰落。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得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為華南農業的生產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尤其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和南方的漢族以及山越等少數民族壹起興修水利,開墾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提高了,小麥推廣了,牛耕推廣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福建、廣東、廣西也得到壹定程度的發展。到了南朝末期,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壹時期,北方再次經歷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周世宗之後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則相對穩定。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各國統治者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與此同時,許多中原人移居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因此,南方的社會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3.南宋以北宋末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這壹時期,人民的抗金鬥爭阻止了金軍南遷,北方勞動人民陸續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基礎上突飛猛進。在農耕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壹帶,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度提高。“蘇州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生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種植的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望塵莫及的,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越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至於元朝開通水運、海運,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最早出現在江南,進壹步說明了這個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點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1)大量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最高的生產力水平;(2)南遷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爭時最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壹定的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戰亂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2)北方農民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3)江南統治者為了發展實力,更加註重發展經濟;(4)南北勞動人民共同努力開發江南;⑤南方的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優越。

(5)經濟重心南移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移動;逐漸從大陸轉移到沿海。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也可以從地理的角度來理解: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的糧食主要是小麥、谷子等旱地作物,適合這類作物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城稻於北宋傳入,南宋時成為主要作物。到了明代,產量增加,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種植,適宜在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發達的江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種植。

江南以平原丘陵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作業。茶樹、甘蔗、柑橘更適合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燒林開荒造成的,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和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辯證關系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建設中及時引進和應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基於以上原因和對時事的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生態平衡的開發和保護是辯證統壹的,我們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向西部轉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

二、試題示例

例1: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壹:漢代長江流域還是“江南低溫,...地廣人稀,飯湯魚吃,或者燒水。”漢代以後,長江流域開發進程加快,到南朝後期,已發展成為贛江沿岸重要的水稻產區。東晉南北朝至隋唐兩宋數百年間,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使南方人口大量增加,移民轉向丘陵山區開墾土地,促進了長江流域山區的發展。李對唐代長江中遊水患與生態環境的歷史啟示

材料二:佘田開發是長江流域早期開發中的典型形式。社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早春砍山,樹全砍光。種下的時候,如果下雨,前壹天晚上就毀了,它的灰就當糞了。如果明天下雨,就在高溫下種植,也就是說秧苗會收獲兩倍。“這種耕作方法在中國的四川、雲南和其他長江流域地區仍然可見。

資料3:歷史荊江洪水水位高程統計。

最高洪水水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

平均年增長率

0.2m 0.0087cm新石器時代至2300年漢代。

漢至宋元1400 2.3m 0.164cm

宋元到現在800年11.101.39cm。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長江重大水災初步統計。

歷代的洪水平均每幾年壹次。

唐朝289 16 18

宋(金)317635

元代91 16 5.6

明朝276 66 4.1

清明268 62 4.2

材料2、3、4均來自“長江流域洪水研究”。

結合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1)用歷史知識分析長江流域發展的過程和原因。

(2)用材料分析長江流域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運用哲學價值觀的相關知識,談談妳對長江流域古代發展的理解。

答案:(1)過程:西漢以後發展進程加快,唐宋時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

原因:江南自然條件優越,政治穩定;北方的戰爭;勞動人民向南方遷移。

(註:詳細回答長江流域發展的史實和原因的,給予等額分。)

(2)問題:生態環境被破壞,水位上升,洪水逐年增加。

原因:落後的耕作方式(社田)導致了植物的破壞和水土流失。

(3)認識:古代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只重視了自然的經濟價值,忽視了自然的生態價值。這種片面的價值觀導致了對大自然的過度揮霍,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因此,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環境保護,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例2: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內容回答問題:

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照表(1996)

指標東、中、西部地區

社會總人口分別為49962萬人、43354萬人和27979萬人。

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39726.89億元、5263.9億元和2652.6億元。

人均GDP 7951元4426元3456元。

每萬人口大學生人數為30.4,22.1,19.5。

(1)中國古代秦漢到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發生了什麽變化?試從自然和社會的角度分析近代以來中國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

(2)如何運用政治課中學到的相關知識解決東中西部差距問題?

(3)解決東中西部差距對中國政治經濟有什麽重大意義?

答案:(1)秦漢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在關中地區和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包括以xi安、洛陽等政治中心為核心的陜豫地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重心開始南移。隋唐時期,中國經濟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共同發展。到了宋元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江南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近代以來,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速度快於中西部地區。原因包括:兩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了中國的沿海門戶。壹是中國沿海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客觀上有利於經濟發展;西方資本主義企業、洋務運動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有利於經濟變革和發展;沿海地區信息和對外貿易的便利,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國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平坦;西部地區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形起伏較大;東部屬於季風區,降水較多,為濕潤半濕潤地區;西部是非季風區,降水少,沙漠面積大。由於上述自然條件,東部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土地生產力較高。西部地區以畜牧業為主。

(2)國家應加強宏觀調控,引導科技人員向中西部地區流動,加強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在財政上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加快中西部地區的改革開放,積極發展與東部地區的橫向聯合,積極發展與世界經濟的聯系。

東部發達地區要積極幫助和支持中西部落後地區發展,鼓勵人才和資金向中西部流動,中西部落後地區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東、中、西部地區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相互結合。

(三)有利於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東中西部人民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實現社會主義目標;有利於充分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利於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

  • 上一篇:妳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八大菜系了解多少?哪個國家有最好的食物?
  • 下一篇:黃帝人物的壹生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