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李姓的由來

李姓的由來

李姓的起源、遷徙與分布、郡縣名人與宗族特征

壹、姓氏的起源

李姓有六個來源:

1,根據唐書、宰相譜系表、通誌、宗族簡牘、元和氏編纂等相關資料,出自“嬴”氏。臯陶之後,天下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首),官為姓氏。春秋時期,道教創始人老子因祖上原因,以李為姓,稱其為李二。

2.據《北史》記載,昭君的李是繼之後的第壹人。

3.據《魏書》記載,北鮮卑族的姓氏在魏末為“赤李”,後改為漢字“李”。

4.到了唐朝,皇室的姓氏是“李”,“李”成為國姓。在唐初,開國元勛徐、邰、安、杜、胡、洪、郭、馬、賢愚、張、蔔、、倍兒、董、羅、朱燮等都曾以“李”為國號。此外,許多家庭改為李,李的人口大大增加。

5、從他家改姓。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喪後賜姓趙、張、楊、李等當地少數民族。鮮卑族有壹個李姓復姓,漢化後改為漢字李。是給洛陽的李的。

6.少數民族現存姓氏。延邊朝鮮族普遍姓李。

始祖:李麗珍。顓頊的後代臯陶在堯舜統治時期擔任監獄的管理員。臯陶判案非常準確,從不出錯,這使他在當時很有名。他的後代繼承“大理”之職,以官為氏,稱為“李”。商朝末年,後來的代理人臯陶因處理此案不公正而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李珍逃亡,沿途靠木子(李樹的果實)為生。為了不忘記這段多災多難的歷史,銘記的救命之恩,李珍的母親決定將自己的姓氏從李改為李,由組成。於是成了李姓的始祖。

第二,遷移分布

從商代末到東周,李在豫東生活了200年。西漢時,李的壹個家族遷到了今天的山東。自東漢開始,黎族向西南遷徙,分布在四川、雲南等地,其中部分民族融合為白、苗、壯、彜、滿、回、土家族、納西族等民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以李氏為盛,與中原崔、魯、李、鄭並稱為四大名門,但唐以前主要發展在北方。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作為國姓的李最為突出。唐代李三次南遷:第壹次是初唐時期,壹部分黎族南遷,壹部分河南黎族在開漳州時隨、進入福建。第二次是“安史之亂”,許多李後裔遷往南方。第三次是在五代。由於動亂,李搬到福建,莆田和晉江。從明朝後期開始,福建、廣東的人陸續遷到臺灣省。李的海外移民始於明初,去琉球的都是福建人。明清派往琉球的很多人都姓李,都是從福建移居琉球的中國人。中國歷史上有60多位李帝、李王,先後建立了大成、西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北方省份李姓比例較高,可超過18%,南方省份不到8%。李是當今中國最流行的姓氏,人口過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7.9%。

第三,歷史名人

李二:老子是春秋末期陳國的壹位重要哲學家,他提倡自然。他以《道德經》聞名於世,提出了“人治地,地治天,天治道,道治自然”的思想。他是中國重要的哲學思想“道”的創始人,也是《史記》中記載的第壹個叫李的人。

李四:河南上蔡人。戰國時期,他是秦國的宰相,幫助秦始皇統壹六國,成就了封建帝國工業。

李冰:戰國時期的水資源保護者。被秦任命為蜀郡太守,依法治水,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和水利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後人奉為川神。

李白:甘肅秦安人,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被稱為“詩仙”。他壹生作品眾多,有900多部,如《蜀道難》、《難行》、《靜夜思》等。李廣:出生於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人。他參加了70多次抗擊匈奴的戰爭,以勇猛善戰著稱。當右北平太守時,匈奴幾年不敢攻,稱他為“飛將軍”。

李春:隋代的工匠。由他壹手締造的趙州橋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拱橋,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建設史上占有光輝的壹頁。

李世民:也就是祖籍在隴西的唐太宗,是壹個比較開明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刑法寬大,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史稱“貞觀之治”。造就了“從命不拾遺,夜不關門”的關震盛世。

李清照:濟南(今山東)人,南宋女詞人。在詞論上,強調和合,崇尚雅、情,提出詞“異於壹家”論,反對寫詩的方法。她壹生中寫了許多詩、詞和文章。原《李易庵集》失傳,後人編《漱玉詞》。

李元昊:黨項羌族,1031年,繼承父業,決定不用唐宋賦予的姓氏,宣布西夏王室改姓為“名氏”,自稱“伍茲”,稱西夏皇帝。

李時珍,字東碧,名臨湖,明朝周琦(今湖北蘄春縣)人。出生於中醫世家,是明代傑出的醫學家。他花了三十七年的時間編寫了《本草綱目》,為中醫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自成:陜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綽號“闖王”。1643年,襄陽稱新順王,次年建立大順政權,攻克北京。1645被殺。

李鴻章:字少泉,安徽合肥人,清代政治家。為剿匪和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歷任直隸、湖廣、廣東總督。尤其擅長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與外國簽訂條約。後來因積勞成疾嘔血而死,被提升為侍候壹段時間,死為文忠。

李汝珍:直隸大興(今北京)人。清代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鏡花緣》。

李宗仁:慈德鄰,廣西桂林人,系廣西部首領。解放戰爭後期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兼代總統。1949年底去了美國,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因病去世。

李大釗:子壽昌,河北樂亭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歷任《晨鐘》主編、《新青年》主編、北京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他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壹,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的締造者之壹。

李先念:魏禮曾是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09年出生,1927年參加黃安、麻城農民起義,加入中國* * *。從此,他與黨的事業緊緊聯系在壹起,為之奮鬥。1983年6月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92六月在北京去世。

李四光:地質學家。湖北黃岡。蒙古人。早年入團。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畢業於伯明翰大學,碩士學位。1920回國。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地質部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二至四屆政協副主席。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導論》、《地震地質學》、《天文學》、《地質學與古生物學》。

第四,縣廳編號

王俊1

隴西縣:戰國時設縣。這個李家的始祖是秦司徒李坦的長子李沖。

趙縣:漢代設縣,治於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這個李氏家族的祖先是秦時名師李記的次子李牧。

敦丘縣:西晉時,位於敦丘(今河南清豐西南)。隴西李氏家族的這個分支,西漢名將李廣和1壹代的是這個分支的創始人。

鐘山縣:漢武帝置縣,治魯努(今河北定州)。李的這個分支是趙的壹個分支,它的祖先是李鬼的第三個兒子裏奇。

廣漢縣:漢代設縣,轄壹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時遷羅縣(今四川廣漢北)。李的這個分支,是以隴西的李命名的,它的祖先是李商(李廣的父親)。

渤海郡:粟末建為主體,先稱震國(震國)。唐玄宗冊封大左戎為渤海郡王兼呼韓太守,故名渤海。渤海橫跨烏蘇裏江兩岸。公元926年,被契丹所滅。在今天的遼寧、河北、山東三省,渤海灣沿岸;

襄城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在縣境內設置中壢、襄城、陳陽、石馬四縣,分別隸屬於周南祥、Xi懷安縣、襄城縣。現在城關鎮當時歸襄城縣管轄,後來歸州縣管轄。治所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

江夏郡:漢水(今湖北雲夢)夏郡的保安地,轄今河南、湖北兩省。三國魏、吳各設江夏郡,吳江夏治武昌(今湖北市),魏江夏治上昌(今雲夢西南)。晉滅吳,歸故地,改武昌郡。夏口(今武昌)遷至南宋,管轄範圍縮小至武漢及其附近。隋唐時期的江夏郡是鄂州。

梓潼縣:漢末劉備在廣漢縣設梓潼縣,管轄梓潼(今四川省)。隋廢。唐代幽州梓潼縣,前文中提到過。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為綿州巴西(原名金山)郡地。

範陽縣:唐朝幽州本卓縣範陽縣,天寶元年(742年)遷都。轄薊縣(今北京西南)。也是方鎮鎮的名字,原是幽州的使臣,天寶元年改為範陽。寶應元年(762年)改幽州,任盧龍。幽州(唐代原涿縣)有範陽郡。大歷四年(769),與固安等郡脫離幽州,設涿州,治所為範陽。

郭亮:漢朝建立郭亮,統治睢陽(今河南商丘南部)。南宋梁郡治市(今安徽碭山)。宋州曾被認為是隋朝的梁縣,唐朝的綏陽縣。

南陽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為家。隋唐時,鄧州南陽郡,改讓郡(今鄧縣)為治所。元明清時期南陽府統治南陽,即漢灣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2.大廳號

龍溪堂:因為李看中了龍溪縣的名字。

此外,李的正殿名還有:“趙”和“平濟堂”。

動詞 (verb的縮寫)宗族特征

李在歷史上政治地位顯赫。據相關史料統計,僅自稱皇帝、國王的就有60多人,這是其他姓氏家族無法比擬的。李姓的各個分支都排列得有條不紊。江西建昌李派言:“蔔德寶弼、岑林松榮、晁驥、亭文部,如季世春、邵樞,近來皆虛懷若谷,明明忠義,大有家室”;河北高邑李氏學派的字行:“盛世出晉,鐘秀在高,天下昌盛,光明燦爛。”來源:中國姓氏-/x004/2008 files/20090408171749472 . html。

  • 上一篇:貴州歷史名人。
  • 下一篇:賒店老酒發展的由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