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寫壹篇關於美國歷史的800字左右的論文。

寫壹篇關於美國歷史的800字左右的論文。

禮儀文化美國是壹個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國家,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收音機和新聞中的美國經常與暴力事件聯系在壹起,讓人覺得這是壹個不安全的國家。但在最能代表美國人典型生活狀態的中小城市,我發現自己置身於壹個格外和平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讓我仿佛進入了壹個世外桃源。構成美國人日常生活主旋律的,其實不是爭鬥和暴力,而是禮讓。我用禮讓這個詞來表達雙重含義:禮貌和回避。美國人的禮貌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社區見面時,無論是否認識,都要打招呼(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打電話見面的時候壹定要甜言蜜語的問候對方(他們習慣甜言蜜語),在公共活動中見面至少要點頭,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盡量註意對方等等。而且這種禮貌壹般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僅僅微笑是不夠的。我剛到美國時,不習慣和陌生人打招呼。我總是用微笑代替問候。我很快發現,美國人對我的微笑沒有反應,必須開口說話,逐漸適應了這種總是需要用言語問候別人的生活方式。禮貌符合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在超市裏,人們總是有意識地不擋住別人的路。如果有人想從妳身邊走過,他幾乎肯定會說“對不起”。從別人身邊走過而不說壹句話會被認為是極不文明的。禮讓文化大多體現在道路上:行人和機動車互不退讓在發展中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很常見,但我在美國沒見過。美國人開車時總是東張西望,在十字路口停下來確定沒有行人和其他車輛後才慢慢通過。如果剛好有行人經過路口,司機會耐心等待,等行人過了再繼續前行。行人有時會有意讓車先走,但司機幾乎百分之百會招手讓行人先走。有壹次,我走過壹個沒有紅燈的路口,看到壹輛車即將駛過,就示意那輛車先走。司機見我在等,趕緊把車往後退了幾米,先招手讓我過去。在壹些文明程度較高的小城市,司機通常會在距離行人十幾米甚至二十米的地方停車。汽車給行人讓路是美國的壹條規則。據說是寫在交通法裏的,違反者會被重罰。美國司機不僅會避讓行人,還會相互避讓。兩輛車相遇時,司機通常會向對方揮手示意對方先走。這種路上的禮讓文明讓許多到訪的中國人驚嘆不已。雖然中國有儒家禮讓文化,但這種禮讓必須服從等級秩序。所以成績低的人總是禮讓成績高的人。在中國,專車司機要麽屬於權貴階層,要麽先富起來,所以他們避讓行人不符合註冊順序。有些地方還制定了所謂的“打死”法,這是現代化的象征。這些規則的制定者可能沒有想到,在最現代的美國,禮讓第壹是公民必須遵守的道德法則,是公民日常生活中的壹種習慣。因此,我認為追求現代化的中國人應該認真學習美國的禮儀文化。禮貌意味著尊重他人,承認他人的權利,是妳成長為壹個個體的標誌——意味著妳有能力為他人負責。個人權利和責任意識是禮讓文化的基礎,也是美國現代意識的核心。它創造了壹種尊重每個人生存空間的公共文化。這種禮讓精神,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因此,深入了解美國禮讓文化將有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我見過的絕大多數美國人不僅非常有禮貌,而且非常樂於助人。在美國的第二天,我去超市購物,但是我不知道超市的具體地址。我在附近找的時候,壹個美國小夥子走過來很有禮貌的問:“妳好像在找什麽?”我問:“超市在哪裏?”小夥子大笑著指了指:“就在那裏!”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很高興能幫助壹個陌生人。我在美國迷路過幾次,在問路的過程中,我真正體會到了美國助人為樂的文化。當我向壹位女公交司機問路時,她甚至停下手中的工作,為我查地圖,花了幾分鐘為我尋找正確的路。當我下車往正確的方向走的時候,她在車上壹直揮手指著我,直到確定我走對了路,才開車離開。美國大部分城市的街道上行人很少,有時整條路上都沒有行人。問路不容易,但只要遇到其他人,他們壹定會認真給妳指路,他們的熱情和真誠往往讓人感動。美國的助人文化與中國有很大不同:助人者通常不會幹涉被助人者的自由,也盡可能不涉及金錢。我的房東薩莉是壹位70多歲的老太太。她非常善良。當她看到我沒有車時,她帶我出去出差了幾次。每次她決定讓我搭車時,她總是禮貌地問:“王醫生,不知道妳有空嗎?”如果妳有空,妳可以開我的車出去。反正我要去上班了。“其實到了目的地後,我發現她也沒什麽事可做。她這麽說是為了讓我成為壹個沒有心理負擔的幫手。她讓我搭她的車是為了我方便,但她認為幫助別人需要征得對方的同意。這是美國精神的體現。幫助他人固然重要,但尊重他人的自由更重要。美國幫助他人的文化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的,提倡壹個人幫助另壹個人。在這壹過程中,必須尊重幫助者和被幫助者的自由。這與東方集體主義的助人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對財產權的尊重使得美國助人文化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特征:助人通常采取不涉及金錢的原則,涉及金錢時必須簽訂合同,被幫助者要麽以某種方式支付所涉及的金錢,要麽有明確的感謝方式。然而,壹些在美國的中國人超越了這壹原則,在美國助人為樂的文化中加入了東方風格。曾慶華是洛杉磯華人社區極具影響力的企業家,他的無私幫助是出了名的。只要壹個來自中國的遊客到了那裏,不管多晚,只要給他打個電話,他總會去接他。中國知識分子聚會時,他經常充當司機接送老人和來訪者。他的資產並不十分充裕,但經常向中國文化基金會和中國學者捐款,不求回報。我和他有過幾次深入的交談,知道他的樂於助人不僅僅是受基督教的影響,更源於儒家文化對仁、義、忠、誠的崇尚。因為他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我把他的助人行為視為美國助人文化的壹部分。雖然這種超越金錢原則的助人文化在美國並不是主流,但我從中看到了壹些令人興奮的東西。這是華人對美國助人文化的獨特貢獻。感恩文化在中國很多人的想象中,有壹種放蕩的美。很多人甚至抱著艷遇和狂歡的期待來到美國,但是到了美國,他們會失望地發現,大部分美國人都非常嚴肅和保守。嬉皮士、朋克、垮掉的元素集體退居歷史深處,取而代之的是循規蹈矩的現代美國人這與美國基督教文化的主流地位有著因果關系。大多數美國人是基督徒,對上帝、世界和他人的感恩主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基督教強調人的幸福來源於上帝的恩典,所以人要感恩上帝,感恩上帝創造的世界。這種思想對美國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美國的集體活動無論規模大小,基本都有短期的感恩儀式。主持人是牧師、召集人和參與者中最有威望的人。感恩演講有壹定的模式,但具體內容由主持人現場創作,參與者隨主持人背誦或默念。大身體的內容是感謝上帝給了我們豐盛的食物,相遇的機會和幸福的生活。願上帝的恩典永遠與我們同在。我在美國參加的大部分活動都有壹種感恩的氛圍,美國人對此非常認真和真誠。美國式的個人主義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塑造出壹個原子般孤獨的個體,因為對上帝、對世界、對他人的感恩之心,使得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包含了壹種以上帝為中心的集體主義。每個人都是感恩的人和感恩的對象,都是與神的存在和他人相連的個體。所以,感恩文化其實是壹種以個體為基本單位,以世俗為目的的群體文化。感恩節文化反映在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謝上帝意味著感謝他人,因為上帝的愛體現在他人身上。”謝謝”(Thank you)是美國最常說的壹句話,被感謝的人總是用“不客氣”(意思不止是“不客氣”,還包括感謝者的肯定)。甚至很多情侶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說“謝謝”“不客氣”,這在中國既不必要(情侶為什麽要這麽客氣),也不太程式化(為什麽總是用壹種方式表達感謝),但可見感恩文化是多麽深入人心。在美國,妳必須向別人表示感謝。這是壹種訴諸語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為上帝通過文字創造了世界,而西方人總是試圖把壹切都變成文字)。不用語言表達妳的感激是不禮貌的,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美國的顧客不會被奉為神(把人比作神是對神的不尊重),但他們其實會是感恩的對象。妳買了商家的商品,不僅給商家帶來了利潤,也給政府交了稅(美國所有的東西都要交稅),所以商店的員工肯定會說“謝謝”“祝妳今天壹切順利”之類的感謝之詞(中國的商家也開始引入感恩文化)。這次我在美國演講結束後,來聽講座的大部分人(很多都是著名學者)都和我握手致謝。我知道他們可能不會從我笨拙的英語中得到太多的享受,但他們認為既然我努力了,真誠了,他們就應該感謝我。這種感謝看似程式化,其實完全是真誠的。美國的感恩文化結合了基督教思想和現代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它在日常生活中將神性存在、他人和自我統壹為壹個整體,是終極關懷和世俗關懷的統壹。美國的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很多,但感恩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乃至後現代化,也應該建立和弘揚自己的感恩文化,讓個人主義有更深的根基。我這裏說的是美國主流的日常文化。在居民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對較高的中小城市比較純粹。在有大量貧困人口和流動人口的大城市,雖然上述四種日常文化仍然存在,但它們被復雜的語境所削弱。作為壹種文化和社會現象,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國病主要存在於這些大城市。因為美國人的生活重心已經從大城市轉移到中小城市,所以本文提到的四大日常文化是美國民俗文化的主流。了解這壹點對於了解美國文化非常重要。
  • 上一篇: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雙魚女?
  • 下一篇:最好吃的10碗米粉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