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碣石山的歷史發展

碣石山的歷史發展

碣石山形成於約73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屬於巖漿中央噴發形成的圓錐形火山穹窿。山體不對稱但層理明顯,巖性為深褐色霞石苦橄巖。

碣石山歷史悠久。據《無棣舊縣誌》記載,此山古近江海。離海口只有十裏,是航標山,叫碣石山。山上無植被,春秋時稱為無棣山(無棣縣最早由此得名,隋開帝六年(586年)位於此,明代為避帝諱,將改名為海豐)。山下有個賣鹽的月亮,山腰有個鹽廟,魏晉時也叫鹽山。唐初,東鹽州馬俊德在此山舉行起義,後被唐朝鎮壓。為了紀念馬俊德,村民們把燕山改成了馬姑山。到了元代,為與另壹座山相區別,改名為大山。碣石山因地勢低窪,位置偏僻,以及多次更名和變遷,特別是班固撰寫《漢書地理》後,將龔宇碣石山從渤海東岸遷到渤海北岸。後來,它被抄錄在《水鏡註》中,這導致了歷史上關於碣石的許多爭議,有些人甚至得出了碣石沈入大海的錯誤結論。但無棣縣衙官員遍訪碣石其他地方,查閱古今資料,並請史家研究考證,最終得出“龔宇碣石在無棣,曹操碣石也在無棣”的結論!

歷史數據和證據總結如下:

壹是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歷史學家顧先生所著的《趙宇誌》中記載:“濟南府海豐縣有馬姑山,即大界石山。”其次,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詞典》記載,無棣馬谷山是馬谷山、黃河古道、碣石三個詞條中的碣石山。其三,《山東通誌》記載:“山東無棣縣北六十裏,山西南半部有壹洞,寬二尺余,深不可測。相傳有龍馬,故名(麻姑山)。趙玉芝記載是古碣石山。”四、《無棣縣誌》歷代記載:“大山,原名碣石山、燕山、麻姑山。”第五,《漢書·郊祀記》註:“前三年(215)訪碣石。”《山東通誌》說:“秦始皇東遊界石,後離此,因其名,恨二郡。”武帝秦屬“季峻濟慈縣”。無棣縣以北30公裏的馬姑山海拔僅62.4米,在方圓只有0.39平方公裏。這座山由玄武巖、火山蛋和火山灰組成,是654.38+20萬年前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山不高,但有仙,所以有靈……”唐代劉曾於永輝年間在無棣縣任職,他通過實地考察認為,“馬谷山無疑是九河入海處的碣石。”(《無棣縣誌·屬地誌》)。“海”是指渤海。“九河”是黃河下遊的壹條支流,是易道的支流路線。“碣石”是該島從海到河的航行標誌。只要打開壹張中國現代地形圖,就能看到華北地區壹個百川交匯的地方,也就是河南浚縣以北到河北廣平、大名、河間和山東聊城、濱州的廣大地區。河源比較密集,然後逐漸變得稀疏,但幾乎都是向東北流向渤海西岸。馬谷山以東,魏晉時還是壹片海,叫月明谷,是海鹽的產地,所以馬谷山被稱為“鹽山”或“鹽山”。《山東通誌》載:月明谷在海豐縣(今無棣縣)東北。《全天下》載:“月明谷西接馬谷山,煮鹽之地,今亦稱月河口。”無棣縣位於九條河流的末端;馬谷山,古稱碣石,立於古河河口,與龔宇“遊傑碣石”壹文相符。可以斷定,無棣馬姑山就是龔宇的碣石山。

於是無棣縣於2001年9月5日在新落成的碣石山碑前,召開了龔宇碣石山更名新聞發布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碣石山曾作為當地建築石材的供應地,導致山體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為了保護和合理開發這裏的地質遺跡,1999年3月2日,

山東省政府批準建立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碣石山2001更名後,恢復重建了部分古建築,新建了山路,新建了馬殷湖、碣石門等景點。

2009年,無棣碣石山旅遊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稱號。景區內有畢夏廟、曹操詩詞雕塑、管亥亭等。開發了福地洞、龍馬洞、石林、石瀑等火山遺跡景觀;有《無字碑》(界石門碑文)、《重建馬姑山寺碑》等古代石刻。景區集火山遺跡科普、碣石山觀光、前童島民俗、曹公島主題公園、馬殷湖休閑娛樂於壹體。

該鎮專門出臺了《進壹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實施方案》,成立了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小組,聘請相關專家實地進行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挖掘了火山文化、道教文化、傳奇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形成了碣石山文化的獨特品牌。

2013 12 12山東省無棣碣石山省級地質公園規劃(2013-2025)獲得山東省國土資源廳批復,無棣縣正式發布實施規劃,全力打造文化旅遊新地標。

2014大年初壹,碣石山鎮制定出臺了《2014民俗民間藝術展演活動方案》,結合節日民俗傳統和碣石山景區建設,引導全民參與春節文化活動,大量瀕危的過年習俗被整理重現。

  • 上一篇:歷史上有哪些有誌之士?
  • 下一篇:程門·雪梨的典故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