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國學原著與國學經典的區別

國學原著與國學經典的區別

所謂“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是中華文明五千年長期積澱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漢學”是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使中國文化從世界文化中脫穎而出,為人類進步做出特殊貢獻的國家文化體系。

“國學”的名稱起源於西周。“國學”的本義是指國家層面的貴族學校。《李周官純樂師》有記載“樂師為教孩子們壹點舞蹈,主管國學行政”。西周時,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兩類。位於周王城和諸侯國首都的學校是“國學”,這是為大貴族的孩子開設的學校。地方鄉黨的學校是“鄉校”,是普通貴族子弟的學校。《禮記》曰:“古師家有學,黨有兩難,術有序,國有學。”這裏的“國”,按照鄭玄的註解,是“天子之都,諸侯國之都”。周代的“國學”分為大學和小學兩個層次,大學和小學的教學內容都以“六藝”為主。“六藝”是指禮、樂、射、禦、寫、數。《大戴李記富寶篇》:“古人八歲離家,學小藝,行小工;我帶著壹束頭發上了大學,學習了偉大的藝術,表演了偉大的節日。”古人8歲學小藝,主要包括識字、讀書和學習日常行為規則;15歲開始學習大學之道,即“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小學與大學結合形成的“國學”,成為當時士人增長見識、提高道德修養的主要學習場所。

從此,“國學”成為“京師官學”的統稱。自漢代以來,歷代政府不斷完善各級學校的設置,普遍設置國子監。如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1),仆役朱復認為“國學興盛,廣選博士”,建議設立國子監,選拔博士,以提振學術。漢末,國子監門前鐫刻石經,成為國家治學的重要標誌。隋代,國子監稱為“國子監”;唐宋時期,國子監掌管郭子、國子監和司門。元代時,建立了郭子學派;明清時期重新設立國子監,光緒三十壹年(1905)才設署,廢除國子監名稱。可見,從西周開始,“國學”主要是指以國子監為代表的國學。

近代以後,“國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其內涵與古代的“國學”概念大相徑庭,轉而專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術。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了《中國雜誌》。後來,由於黃首先倡導“中國學史”,梁啟超放棄了創辦《中國學報》的想法。1904年,登勢出版了《保存國學》,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1905年,登勢、黃傑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文化保存學會,以“研究中國文化,保存國粹”為宗旨,出版了《政治與藝術公報》和《中國文化雜誌》。大多數參加者是中國同盟會成員或傾向革命的知識分子。他們視文化傳統為“國”,蘊含著深厚的愛國情結。登勢在《國粹》雜誌上寫道:“中國的學者呢?壹國之學皆是也。有土地的人生在上面,因為有國家,有國家的人有自己的學問。學之者,學壹國之學,以為國之用,而治壹國。”他強調“國學”的實用性,將“國學”視為“壹國之學”,概念更為寬泛。

1906年,章太炎出獄,赴杜東鼓吹反清革命,留日研究國學。當年9月,留日青年辦了壹個國學研討會,張被公認為“國學大師”,被請去教授國學。1922四月至六月,章太炎在上海談《國學大綱》和《國學流派》。65438年至0934年,章太炎在蘇州創辦了章氏國學講習所,對國學進行了總結性的闡釋。章太炎的演講被記錄整理成《論國故平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講座》等書籍。章太炎的“漢學”在重視傳統學術方法(如文字學)的同時,仍以傳統經典、歷史、學者、藏書為主。這反映了晚清“國學”觀念的主流。此外,胡適、吳宓、錢穆等人也討論過“國學”。比如20世紀20年代初,胡適是這樣解釋“國學”的:“國學”在我們眼裏不過是“國學”的簡稱。中國過去所有的文化史都是我們的‘民族遺產’;研究這壹切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裏叫‘國學’。”胡適在“整理國故”的口號下重新定義“國學”,將“國學”重新定義為“國故”,仍然以中國古代文化為研究對象。吳宓還解釋說:“所謂中國學者,是指中國的整個學術文化。“他認為,國學不僅要包括所有的傳統研究,還要涉及出土文物、民間資料和海外漢學。蔡尚思在1931出版的《中國學術大綱》中將“漢學”定義為:“國為國,學為學術,漢學為國之學術。它在中國的存在被稱為中國獎學金。.....中國固有的文化不可能在這個中國學的範圍之外。”由此可見,現代學者對“國學”壹詞的理解,無論是叫“國粹”還是“國粹”,基本上都認同“國學”的內涵是指中國固有的學問。

中國歷史悠久,學術內涵豐富,要準確定義“漢學”並不容易。20世紀90年代,張岱年在《國學叢書》序言中指出:“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總的來說,中國的傳統學術包括哲學、經學、文學、歷史、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宗教和藝術等。其中自然科學包括天文、數學、地理、農業、水利和醫學,其中醫學最為發達。這些都是國學的內容。”不難看出,張岱年對“漢學”的定義明顯受到西方學科分類的影響,不僅包括社會科學,還包括自然科學,其外延較20世紀初有了很大擴展。此外,很多學者也主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國學”這個範疇。隨著歷史文化的不斷積累,國學應該不僅包括傳統的“國學”,還包括最初從其他地方學來,然後逐漸被中華民族消化、吸收、認同或再創造的那部分文化。

2000年,王輔仁提出“新漢學”的概念,指出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和中國學術是在五四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學不應局限於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而應理解為廣義的傳統文化,即從周秦到清末整個中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天人關系中的“天人合壹”、人倫關系中的民族同構性、自我表現態度中的價值意識、生死觀這幾個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是國學的主要內容;中國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乃至生活方式也是國學的應有之義。總之,“新漢學”是由中國國語和國家兩個因素構成的學術整體。從國家語言的角度來看,“新漢學”包括所有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今天剛剛出版的用漢語寫成的學術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大陸學者、海外華人、港澳臺中國學者。從“國”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內部各少數民族成員用漢語或本民族語言進行的壹切有關民族文化或語言文化的研究,也都屬於“國學”的範疇。

二、什麽是“國學經典”

什麽是「國學經典」?我們認為,首先必須明確“經典”的概念。所謂“經典”“辭海”,解釋為“典範經典”。《現代漢語》被解讀為權威著作。教育經典專家、臺灣臺中師範大學教授王財貴博士在接受甘肅廣播電視報記者馬曉東采訪時表示:“經典”是指那些包含常識、常道的書籍,教人去做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這些書從古至今流傳下來,每個民族在歷史上都有自己的被所有知識分子認可的“經典”。比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佛經,西方的聖經,壹般都是給人以棲身之所的書。它是人類智慧的總結和直接表現,是民族傳統繼承和延續的命脈,是壹個民族不斷自強的核心。“其實,簡而言之,《經典》是壹部有影響、有價值的傳世之作,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它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那麽,“國學經典”就是這壹文化體系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著常識和常道,其價值歷久彌新。它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國學經典主要有《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道家《道德經》、《石聞經》、《南華經》、佛教《金剛經》、《覺遠經》等。這些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國粹,是中華沃土上璀璨群星的瑰寶。

第三,中國經典的分類

中國古代對國學經典的分類有不同的方式,壹般都是以史籍的類別為依據,如藝文誌或經典。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劉欣。漢成帝時,劉欣整理禦書,編為“六大亡命之徒”,定名為《匯編》,又稱“七大亡命之徒”。“七觀”中,除了“編撰”,即後世的書目提要與學派無關外,其他的“六觀”,如六藝、諸子百家、詩賦、兵法、舒舒、季芳等,已經涵蓋了當時所有的學術。在此基礎上,班固撰寫了《文藝誌》,幾乎涵蓋了漢代經學的範圍。

(A)六種藝術簡介

(壹)易(二)舒(三)史(四)李(五)樂(紀)春秋(七)論語(辛)孝經(任)小學

(2)哲學家的簡介

(壹)儒家(二)道家(三)陰陽家(四)法家(五)名家(七)墨家(七)軍事家(辛)雜家(任)農民(桂)小說家

(3)詩詞賦簡介

(壹)賦(二)雜賦(三)歌和詩

(4)軍事戰略

(壹)權謀(二)情境(三)陰陽(四)技巧

(5)技能數量省略

(壹)天文學(二)歷法(三)五行(四)龜(五)混合職業(自我)法

(6)簡要介紹黨的技能

(A)醫學經典(B)經典藥方(C)房間裏的神仙(D)

上表所列的六種藝術策略,就是後世所謂的經典部;後世史部收錄於《春秋》。齋藤優子略,即後世所謂的子部,屬於哲學和政治的範疇;詩賦,後世所謂集,屬於文學範疇。軍事戰略,後來的細分學科之壹,屬於軍事學範疇;數字技術和配方技術與陰陽、五行、占星術、神仙等迷信和神秘的技術有關。數術屬於天文歷法範疇,方術屬於醫學範疇。

漢代以後,學的種類越來越多。到了三國魏時,荀胥在經典中寫了壹本新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這就是所謂“四部分類法”的開始。東晉時,李沖編纂了四種書目,其中增加了壹個歷史系。此後,A部收錄了六藝和小學,B部收錄了哲人、藝術書籍和技藝,C部收錄了史書和其他記載,D部收錄了詩詞、賦和圖畫。史記單獨編,分四類。《隋書·經籍誌》開始以經、史、子、紀命名,此後各種目錄隨之而來。清代《四庫全書》就是據此分類的古籍。

⑴經濟和貿易部

(壹)易經(二)書(三)詩(四)禮(五)春秋(六)孝(七)五經通義(辛)四書(任)樂(癸)小說

(2)歷史系

(壹)正史(二)編年史(三)編年史(四)其他史(五)雜史(六)聖旨奏折(七)傳記(辛)史籍(任)實錄(癸)時令(子)地理(醜)正史(寅)

(3)分部門

(壹)儒家(二)兵家(三)法家(四)農家(五)醫家(六)天文算法(七)算術(辛)藝術(任)書目(桂)雜書(醜)小說家(陰)釋。

⑷季布

(壹)楚辭(二)別集(三)宗集(四)詩評(五)詞與屈。

以上是中國經典的類別。“經”有十類,屬於中國古代政教、倫理道德規範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經典;“史部”有十五類,主要是各種題材的歷史著作;“細分”有十四類,主要是百家的和佛道的宗教著作;《季布》有五大類,是歷代壹位或多位作家的散文、駢文、詩歌、歌詞、散曲等文學批評作品的集合。

近代以前,壹般認為小學是儒家經典的附庸,地位具有排他性。章太炎倡導“六經皆史”的觀點,把經學和諸子之學同等看待,把註釋諸子的訓詁發展為“義理之學”,把國學經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子學、文學五個部分。胡適繼承章太炎的觀點,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國學經典體系:“我們理想中的國學研究,至少有這樣壹個體系:中國文化史:(1)民族史,(2)語言史,(3)經濟史,(4)政治史,(5)國際交通史,(6)思想學術史,(7)。

誠然,中國經典的內涵是相當寬泛的,主要是指以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為基礎的壹系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包括漢代的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歷代史學等。所以從廣義上講,中國文明史以來的壹切文化成果,包括古今中外,如中國的古代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軍事、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武術、醫學、星象、建築等。都屬於國學經典所涉及的範疇。狹義的國學經典是關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及其研究的經典著作,主要指經典、歷史、哲人、文集所涵蓋的內容,是本書的重點。

  • 上一篇:古代遼國有幾個皇帝?
  • 下一篇:東京簡介(英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