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隆安縣經濟

隆安縣經濟

解放前,隆安縣沒有現代工業,只有壹些個體手工業,生產鐵器、竹(木)器、磚瓦、建築、雕塑、縫紉、制革、土布、砂紙、土香、草席、紙扇、釀酒、榨油、榨糖、教學、糖果糕點、加工面條、米粉壓榨、豆腐制作等。產品主要在縣城市場銷售。花生油和砂紙銷往南寧。姜妍傅生醬園的桐油、醬王、辣椒醬遠銷港澳等地。1949年有170個手工業,產值72萬元(按不變價格1980,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6%。

解放後,1954建立了14個集體工業企業,1955建立了4個國有工業企業。1958“大躍進”期間,全縣工業大爆發,國有廠礦增加到12個,集體工業企業達到590個,年產值413萬元,比上年增長80.35%。

1960年,國民經濟遇到困難,大量工業企業被迫下馬。到1963,全縣國有工業企業10家,集體企業26家,產值比1958下降42.13%。

1965工業生產開始回升。龍安糖廠、氮肥廠兩家重點工業企業於1969年建成投產,全縣工業產值比1963增長1.6倍。

70年代初,縣裏建了磷肥廠、水泥廠,公社辦起了壹批“五小產業”。1978,全縣工業企業57家,總產值2200萬元,分別比1969增長32.6%和2.6倍。

1980後農村經濟改革開放,國有、集體、個體企業聯合起來,工業生產節奏快。到1985,全縣有食品、電力、機械、化工、建材、玻璃、縫紉、采礦、印刷等行業的工業企業85家,總產值282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6.01%,分別比1978增長40%。在工業產值中,國有企業2267萬元,占8016%,集體企業405萬元,占14.32%,個體企業1.56萬元,占5.52%。全部行業中,獨立核算行業55個,從業人員3305人(其中技術人員37人),固定資產原值合計3234.94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凈值2319.54萬元,總產值2369.39萬元,稅收267.24萬元,利潤186.74萬元農業是隆安縣國民經濟的基礎。從1953到1985,國家對隆安縣農業投入3298438+09萬元,占全縣經濟建設總投入的39.9%。農業總產值654.38+0.4837.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654.38+0.980,下同);糧食產量超過28.4億公斤。不僅為全縣33萬多人提供口糧,還為國家提供5億多斤商品糧,為全縣36%的工業企業(占工業總產值的51.18%)提供原料,為100%的出口商品提供貨源。來自農業的直接和間接稅收占565,438+0.06538。

1985年,全縣社會總產值131.83萬元,其中農業占61.01%;農業總產值8043萬元,其中農業種植業占61.30%,林業占2.78%,畜牧業占23.32%,副業占11.49%,漁業占1.1%。農作物主要是糧食。平原地區以水稻為主,玉米次之;山區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套種豆類和馬鈴薯。經濟作物主要有木薯、花生、芝麻、甘蔗等。,以甘蔗為大宗。1985中,糧食作物耕地面積占81.81%,經濟作物占12.41%,其他作物占5.78%。

解放前,由於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水平低下。解放後,生產關系改變,農田水利建立,農業利用技術推廣,生產繼續發展。農業產值1949,139.8萬元,1985達到4930萬元,增長2.5倍。與1949相比,1985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增長1.9倍,甘蔗增長109倍,油料增長6.4倍。

30年來,農業生產幾經波折。1958年的“大躍進”,1959年的“共產風”和“反右”鬥爭,導致糧食產量被高估,糧食收購高度壟斷,造成1960 ~ 1年農民生活極度困難,農業生產下降。10年“文革”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和禁止多種經營,導致生產成本高,農業增產不起來。1975的人均收入分配比1970下降了2.71%。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業總產值連年增長,從1985增長到1978,增長了23.28%。實行家庭經營承包責任制後,1982年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5.48%,比上年增長11.04%。由於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和農業投入的減少,糧食產量在1983以後連年下降。1985比上年下降9.29%,比1978下降27.38%。

  • 上一篇:19世紀歐洲油畫:從天堂神話到人間真情(五)?
  • 下一篇:我的長沙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