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如何學習歷史史學知識

如何學習歷史史學知識

樓主妳好:

主要歷史理論和歷史研究方法綜述

壹、主要歷史範式(歷史觀)

歷史範式是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範式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壹,是歷史觀點、歷史範疇和歷史方法的有機集合。高中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範式從單壹走向多元,從傳統的階級鬥爭(或革命史)單壹範式走向階級鬥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也稱全球史範式)、現代化範式四種歷史範式。這些新的歷史範式提高了對歷史研究的框架理解。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及其自身文明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和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組成,它們在互動、協調、互補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請用1949到1956的歷史事實來分析“它是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的,它們在互動、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歷史範式(經濟壹體化和全球化)

全球歷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看作壹個有機整體,是壹個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通信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的兩條主線,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世界各地區通信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到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請分析壹下從16世紀到19世紀,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的。並分析其對歐洲和世界發展的影響。

3.現代(現代)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征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農業文明的結果,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合理化和科學化。

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中國從1840年到1949年的歷史,以說明這壹時期中國現代化的發展。

4.革命歷史範式(階級鬥爭)

革命歷史範式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近代史上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根據這壹理論,在階級社會中,對立的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通過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和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和發展,可以把握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請從革命史的範式研究1919到1956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分類

壹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遺留下來的各種實物。

如:遺跡、遺址、遺跡、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記錄的壹切信息。

如:官私史書、文獻檔案、地方誌、傳記族譜、收藏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誌、書信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諺語、教義、回憶錄、對話、訪談、討論錄音。

4.圖片和視頻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視頻資料等。

另壹種方法:

1,壹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圖片、影像史料、真實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二手史料:紀實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和影像史料。

三。查閱歷史資料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 .走訪當事人或證人,獲取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和電視資料。

4.在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參觀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遺址的修復)

四個。影響歷史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2.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

3.史料選擇和運用的差異;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個。在使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以及在選擇史料時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重視史料的真實性,選擇第壹手(原始)史料。

2.堅持正確的歷史觀點

3.選擇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4.合理利用史料,歷史與理論相結合。

5.多收集史料,選擇和區分各種史料。

不及物動詞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有的合理生產關系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這時,生產關系必須調整或改變(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三個方面(主要表現為近代以來的科技進步),其中生產工具(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力牛耕——私有田地的出現,井田制的瓦解——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例2:第壹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之間的自由競爭加劇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早期和晚期

例4:三大改造和“壹五”計劃推動中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運動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國民經濟比重失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2.階級鬥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層的措施和觀點都是為了維護該階層的利益(註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出埃及記》:分封制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學派代表了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的地主階級;孔子和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下層階級;孟子和荀子——地主階級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開辟新航路-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出現和壯大——市民文學的出現,以商業為導向,實用的思想。

《出埃及記》3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麽?資本主義的不充分發展——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七:主觀題的幾種重要類型。

1.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縱向發展(考察歷史事件的脈絡和發展規律):

比如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從秦漢唐宋元到明清的演變。

2.考察壹個歷史橫斷面(考察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和文化互動之間的關系):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鐵力牛耕)、政治(分封制的瓦解、諸侯國的合並、各諸侯國出現中央集權的趨勢)、思想(百家爭鳴)、文化(詩經、楚辭)、科技(新浪)等

3.小切口,深度挖掘,考察壹個關鍵知識(全面理解和解釋壹個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對晉商、徽商現象的理解

4.不同考點緊密相關或相似知識點的歸納(比較和聯系)(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歸納和聯系分析)

如:民生問題:孟子的仁政思想、秦朝的苛政危害民生、重農抑商、三思想家的工商業要實用思想、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威脅民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

5.中外歷史比較(或世界歷史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比如17世紀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中國在西方活躍的思想狀況。

  • 上一篇:國內哪裏可以買到正宗的LV?
  • 下一篇:中國歷史事件年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