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歷史課堂學習的興趣?

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對歷史課堂學習的興趣?

首先,認真備課

(壹)樹立學生是最好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壹門輔修學科壹直處於不公平的地位,歷史教學也因為歧視而被忽視。很多老師把歷史當成“背誦”科目,上課讀,吹牛,讓學生課後打勾,死記硬背,從而讓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無味,對學習歷史缺乏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極大地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培養學生閱讀“死書”的習慣,扼殺學生的發展潛力,失去歷史學科價值。

作為戰鬥在教學壹線的人民教師,我們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重、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目標的教學信念,本著育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把歷史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滲透到學生心理中去。因此,教師應該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感。責任是愛的集中表現,表現在業務學習和壹絲不茍的精神上。我們的歷史教師要以教學為職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培養學生知、情、意、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對探索歷史充滿興趣。同時,老師的認真也能在壹定程度上帶動學生的認真,在言傳身教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豐富課堂教材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壹個主動的過程,學生學習的最佳動機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做好充分準備,多方面探索課堂教材。

1.挖掘迷人的故事

初中生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能力不夠強。他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往往會關註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講解有關歷史的小故事,將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比如在秦滅六國的時候可以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教《三國演義》的時候可以引入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相邀的故事,可以讓學生知道東北抗戰時期楊靖宇的英雄事跡。故事有親和力,可以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壹兩個故事的解釋對學生理解課文起著收尾作用。

2.進行多角度分析。

這是豐富課堂教材的另壹種方式。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壹刀切”和“集中教學”是不允許的。然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無法擺脫壹元論的影響,反過來又讓學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多元化的世界裏,我們要從時代的高度來看待教學,用最新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從各個角度來分析歷史教科書中出現的人、事、物,為學生提供壹個全新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比如評論秦始皇和蔣介石這兩個英雄的功過是非時,可以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總結;學習《春秋戰國之爭》,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經歷和推論,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3、聯系當前社會和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的歷史主要是國家和民族角度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將歷史課與當今社會、生活相結合,有助於培養學生關註人類和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歷史各個時期內在聯系的緊密性、壹致性和連貫性,提高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往往對自己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抓取素材可以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考。比如,當我們談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我們可以聯系到家庭的概念,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可以在氏族中找到許多中國傳統“家”的特征。又如,通過日本侵華歷史的教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舉動,以及中國民眾反日情緒濃厚的現狀。

第二,巧妙運用語言

首先,組織要有序。形象通俗生動,秩序是指邏輯。好的老師應該是語言學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把深刻的道理變得簡單,把說的話用學生願意接受的有趣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註意語義組織和邏輯。歷史課本上有很多小故事,所以老師在講的時候要註意語言的運用。因此,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通過讀、說、寫不斷磨練自己的語言,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要講清楚背景、起因、過程、結果和影響。比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他們要講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很簡短,教師要輔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給學生壹個詳細、充分、生動的史實。

其次,要動情,要感人。壹個優秀的老師必須像演說家壹樣豐富細膩,善於駕馭場面,掌握情感表達的溫度和比例,既能煽動人的感情,又能鼓舞人的心靈。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幾十個不同情緒狀態的學生。在教學中,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來控制語言和學生的情緒。蘇霍姆林斯基說:“人類的文明最精細地反映在情感的文明上。”德國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能力,而在於啟發、喚醒和鼓勵。”因此,無論解釋、論證還是敘述,都要滲透教師的情感,以表明自己的立場或態度。比如,老師在講“火燒圓明園”的故事時,可以用憤怒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的殘暴場景,在朗讀近代史上簽訂的條約內容時,可以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囂張,或者用沈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傷害。

最後,思想要發人深省。壹個真正的老師壹定是壹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清晰的洞察力,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分析,對學生的缺點和需求有透徹的了解,有透徹的理解,有啟發、教育和引導學生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充分的生活經驗,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執著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形成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往往對壹個善於教學、有思想的老師抱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比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的事跡,老師可以通過分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引導學生總結各個朝代興衰的原因,然後讓學生琢磨振興中華的“良方”。

第三,教學方法多樣

教育家奧蘇貝爾說:“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是教學的最高原則。”在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氛圍是不斷變化的。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必須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壹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少數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氣質。教師要想讓課堂保持吸引力,就必須使出無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反應,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歷史教學。比如原始社會壹天討論北京人的生活,黃帝時代人們的發明創造匆匆作答,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鑒賞以講故事為導向,以情感為影響。春秋戰國之爭,講故事會,戊戌變法,自學解答。其中,康有為對榮祿的表演方法,以及課外讀物和多媒體教學方法進行了反駁。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第四,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和促進的過程,其中學生的積極參與起著重要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註學生,盡力營造壹個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勇於並樂於探索。在這裏,教師應該註意兩點:

(壹)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周易》說:“看天文觀察時間的變化;看人文,把它變成世界。”教室是壹個社會的縮影,各種類型和氣質的學生聚集在這裏。壹次咳嗽和壹次講話,可以在他們中間引起壹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獨壹無二的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言行、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內心的話,並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手段對他們進行暗示、啟迪和關懷。比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同學進行禮貌的勸解,看到他們買了課外的歷史書,給予肯定和贊賞,等等,學生往往能在老師的關註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及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非常重要。上課時,哪些環節需要深化,哪些知識需要反復分析,哪些內容可以省略和跳過,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狀態是不同的,是不斷變化的。老師不可能在教學前預測到學生的所有情況。在課堂上壹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忽視了自己的存在,然後會逐漸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厭倦,直至充耳不聞。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說話、表白、表達,同時耐心、認真地聽,用年輕的心態與學生對話,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融會貫通。

五、適時操作

很多老師在歷史教學中忽略了作業。科學學的創始人伯納德說:“我們研究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及時的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的知識,有效學習未來的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子曰:“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印象,有時還可以認識到新的含義,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壹知識的興趣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密切相關。所以老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當的作業,督促學生按時完成,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 上一篇:中國1留學生是誰?
  • 下一篇:於宗文言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