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改革開放帶來了哪些巨大的優勢?這個問題占比很大。希望妳能給我壹個正確詳細的回答。

改革開放帶來了哪些巨大的優勢?這個問題占比很大。希望妳能給我壹個正確詳細的回答。

1.改革開放使中國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非凡的勇氣和魄力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決停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及時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當時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主要是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壹方面,從中國自身情況看,“文革”十年內亂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正如鄧小平所說,“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整個政治局面處於混亂狀態。就整體經濟形勢而言,實際上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通過改革開放,增強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另壹方面,從外部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速度發展,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拉大,面臨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5]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改革開放,才能帶領人民與時俱進,使社會主義中國盡快趕上或超過世界發達國家。正是因為我們黨堅定不移地舉起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貫徹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才逐步引導全國人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向全黨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全面闡述了黨的“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制定了中國跨世紀發展戰略,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全黨進壹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改革開放使中國生產力迅速發展,綜合國力迅速提高。

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活力。通過改革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我們實現了壹系列重要制度創新,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使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狀態、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到今天,可以說是我國生產力發展最快、綜合國力增強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基本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億元,年均增長9%以上,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工業持續快速增長,從1979年到2006年年均增長率超過11%。國家財政收入和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國家外匯儲備躍居世界首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從1978到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117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3587元。以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政治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社會生活方式日益豐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不斷更新。

3.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

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壹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看作是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壹樣不斷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種完善和發展是無法自然實現的。需要通過改革來推動,通過開放來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來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我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是,由於受中國國情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等原因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很不健全和完善。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從根本上破除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成功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會制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制度上擺脫了“蘇聯模式”,初步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體系、新制度。在經濟領域,我們成功地建立和完善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既允許和鼓勵壹部分地區、壹部分人先富起來,又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大膽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註重市場經濟在解放生產力、配置市場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在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有序方面的優越性;在政治領域,我們進壹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原則,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切實加強和完善人大立法和監督,積極促進CPPCC各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建立和逐步完善城鄉基層政權、基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推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文化領域,我們全面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機制,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創新步伐,通過文化市場化和所有制改革,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文化產業化和財政投入機制改革,以及全面的制度創新,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和機制,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在社會建設領域,我們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建立健全了壹系列有利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制度措施,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體現在改善民生上。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進壹步完善。

4.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更加完善。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的認識和把握,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實踐中,在不斷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深化和完善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提出了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標誌的經濟文化“二位壹體”布局和“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指導方針,黨的十六大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壹體”的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們黨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逐步把社會建設問題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創新性地作出了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大部署,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從“三位壹體”發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壹體”。從“二位壹體”到“三位壹體”,再到“四位壹體”,清晰地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發展演變。這壹新布局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思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

5.改革開放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我們黨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全球化發展規律和執政黨變化規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學認識。這種對規律性的認識,不僅來自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來自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更來自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本身。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概括了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個結合”,即“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改革上層建築同促進經濟基礎轉變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結合起來,我們在壹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取得了擺脫貧困、加快現代化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這“十個結合”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規律性認識。它明確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作為壹場偉大的革命,不可能壹帆風順,也不可能壹蹴而就。改革開放的方向不可逆轉,取得的成績和成就不容否認。停頓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 上一篇:小米5s歷史刷機寶
  • 下一篇:妳知道中國的四大戰役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