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春秋戰國是什麽意思?

春秋戰國是什麽意思?

問題1:春秋戰國是什麽意思?1.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西周時期,周天子維護著天下共主的權威。平東東移後,東周開始,周氏家族開始衰落,僅保留天下共主之名,無實際控制能力。由於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中原各國在大國間爭霸,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地區的統壹。所以東周的社會動蕩為國家統壹準備了條件。

2.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屬於東周時期。春秋時期,紂王的影響力減弱,諸侯相互爭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先後稱雄,史稱春秋五霸(另壹種說法是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時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期。那是中國歷史上東周時期(秦朝統壹中原之前),各國爭鬥不休,所以被後人稱為“戰國時期”。“戰國”之名,取自西漢劉向編輯註釋的《戰國策》。

3.春秋時期,周喪失了權力和權威,不再能有效地控制諸侯國。壹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在政治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激烈爭奪霸權,相互爭鬥。五諸侯被稱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合並統壹戰爭做了前期準備。春秋時期的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問題2:春秋戰國是什麽意思?《春秋》是壹部史書的名稱,《春秋》是魯的史書,記載了從魯寅年(公元前722年)到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史書。在中國古代,春天和秋天是王子雇傭皇室的季節。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四季。史書記載了壹年四季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所以“春秋”是史書的統稱。魯史書的正式名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著作,也有人認為是魯史家的集體著作。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就是以這本史書《春秋》命名的。但春秋戰國的年代與史書《春秋》並不完全重合。春秋戰國都是周朝的壹個時期,是後世史家學者人為劃分的,並不是壹個朝代的名稱。我們現在采用的分期方法是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提出的。他把春秋的起止年定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和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的前壹年。司馬遷的分期方法對後來的壹些學者來說是不科學的、粗糙的、主觀的,但它簡單明了、方便快捷,所以後來被大多數學者所采用。戰國壹詞雖然早在那個時期就出現了,但並沒有作為那個時期的名稱。西漢大儒劉向將其整理為這壹時期的名稱。他修改了戰國政策,所以把這個時期命名為戰國時期。其他不同的分期方法還有:公元前453年(三族分晉時)和公元前403年(三族成王時)。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消滅了支氏家族,瓜分了晉國,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於是把這壹年作為戰國元年。但司馬光在北宋編修《子同治鑒》時,認為應該是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立漢、趙、魏為諸侯。

問題三:春秋戰國為什麽叫春秋戰國?春天和秋天有什麽特別的嗎?【春秋爭霸,戰國稱霸】

五霸之變,易如春秋交替。

七俠易主需要戰爭。

春秋戰國都是後人對那個混亂時期的形象稱呼。

........................................................................................................................................................................................

...

..

也有人說源於《春秋》和《戰國策》。

但我個人不這麽認為。...

先有時間的確定,再有《春秋》《戰國策》等著作的命名。

連孔子自己都是先聽說春秋,然後才取名春秋(我猜)。

問題4:春秋和戰國的具體區別是什麽?春秋戰國時期屬於周朝因軍政權力下放不當而演變為他國合並的時代,即周朝遷都洛邑至東周時期。具體區別是春秋比戰國更亂,春秋大小不同:燕、榮、齊、秦、蜀、巴、楚、吳、越、晉、魏、魯、鄭、陳、蔡、宋等等。他們仍然自稱為中尉,但進入戰國的七大豪傑,即齊、楚、燕、魏、趙、韓、秦,徹底消滅了其他諸侯國,進壹步整頓了混亂的局面,甚至迫使周天子給他們自己封號,使他們平起平坐。最後,強秦消滅了其他六國和周朝,正式結束了整個東周。所以如果分開說,應該是戰國沒有春秋。

問題5: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什麽?所謂春秋戰國,是從夏商周開始的。這三個朝代是中國奴隸時代的主體,在維護國家權力上采取“分封制”,即把皇室成員和重要大臣分封到地方建立小王國,大臣歸中央。之後各地督撫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周朝從西周過渡到東周,中央王權日漸衰落,最終淪為傀儡,形成諸侯國爭霸、割據戰爭的局面

但春秋戰國的分界並沒有確切的時間界限,主要以壹些歷史事件為標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商鞅變法”,代表了夏商周以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也就是說春秋戰國的本質是兩種社會制度的過渡時期。

至於這個時期為什麽叫春秋戰國,大概是出自《春秋》這本書,是孔子傳下來的。

最後春秋戰國以秦統壹六國而告終。

問題6: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什麽?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475)和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65438+公元前0)。總的來說,春秋戰國的分野是三家入晉,田輩入齊。關於春秋戰國的斷代問題,春秋戰國壹直有不同的說法:或以春秋末年魯哀公十四年(481年前)為春秋的下限;或以元年(公元前475年)為戰國之始,或以周鎮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為戰國之始。

問題7:春秋戰國是什麽意思?1.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西周時期,周天子維護著天下共主的權威。平東東移後,東周開始,周氏家族開始衰落,僅保留天下共主之名,無實際控制能力。由於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中原各國在大國間爭霸,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地區的統壹。所以東周的社會動蕩為國家統壹準備了條件。

2.春秋戰國又分春秋戰國。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屬於東周時期。春秋時期,紂王的影響力減弱,諸侯相互爭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先後稱雄,史稱春秋五霸(另壹種說法是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時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期。那是中國歷史上東周時期(秦朝統壹中原之前),各國爭鬥不休,所以被後人稱為“戰國時期”。“戰國”之名,取自西漢劉向編輯註釋的《戰國策》。

3.春秋時期,周喪失了權力和權威,不再能有效地控制諸侯國。壹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在政治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激烈爭奪霸權,相互爭鬥。五諸侯被稱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合並統壹戰爭做了前期準備。春秋時期的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問題8:春秋戰國是什麽意思?《春秋》是壹部史書的名稱,《春秋》是魯的史書,記載了從魯寅年(公元前722年)到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史書。在中國古代,春天和秋天是王子雇傭皇室的季節。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四季。史書記載了壹年四季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所以“春秋”是史書的統稱。魯史書的正式名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著作,也有人認為是魯史家的集體著作。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就是以這本史書《春秋》命名的。但春秋戰國的年代與史書《春秋》並不完全重合。春秋戰國都是周朝的壹個時期,是後世史家學者人為劃分的,並不是壹個朝代的名稱。我們現在采用的分期方法是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提出的。他把春秋的起止年定為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和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的前壹年。司馬遷的分期方法對後來的壹些學者來說是不科學的、粗糙的、主觀的,但它簡單明了、方便快捷,所以後來被大多數學者所采用。戰國壹詞雖然早在那個時期就出現了,但並沒有作為那個時期的名稱。西漢大儒劉向將其整理為這壹時期的名稱。他修改了戰國政策,所以把這個時期命名為戰國時期。其他不同的分期方法還有:公元前453年(三族分晉時)和公元前403年(三族成王時)。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消滅了支氏家族,瓜分了晉國,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於是把這壹年作為戰國元年。但司馬光在北宋編修《子同治鑒》時,認為應該是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立漢、趙、魏為諸侯。

問題9:春秋戰國為什麽叫春秋戰國?春天和秋天有什麽特別的嗎?【春秋爭霸,戰國稱霸】

五霸之變,易如春秋交替。

七俠易主需要戰爭。

春秋戰國都是後人對那個混亂時期的形象稱呼。

........................................................................................................................................................................................

...

..

也有人說源於《春秋》和《戰國策》。

但我個人不這麽認為。...

先有時間的確定,再有《春秋》《戰國策》等著作的命名。

連孔子自己都是先聽說春秋,然後才取名春秋(我猜)。

問題10: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個諸侯國是什麽?春秋時期的多次戰爭大大減少了諸侯國的數量。到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齊、楚、燕、漢、趙、魏、秦,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初期,韓、趙、魏結盟,打敗了齊、秦、楚等大國,成為強國。後來這個聯盟破裂了,齊秦興盛。

戰國中期,魏軍攻打趙國,趙國請求齊國幫助撤退。魏國內部空虛,軍事家孫臏率領齊國軍隊直搗魏國首都。魏國的軍隊已經攻破了趙國的首都,當他聽說自己的國家處於危急的情況下,他很快地從趙國撤退以拯救魏國。剛走到半路,就遇到了齊軍的埋伏,擋住了魏軍,大獲全勝。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例子――圍魏救趙。

兩年後,魏國攻打韓國,齊國軍隊在孫臏的指揮下圍攻魏國拯救韓國。齊軍假裝撤退。第壹天撤離後,營地裏剩下的爐竈足夠65438+萬人做飯;第二天剩下的爐子只夠5萬人做飯;第三天剩下的爐子減少到只夠3萬人做飯。魏軍從爐竈的數量推測,齊軍大批逃跑,於是挑選精兵,追擊齊軍,直到到達馬嶺(今河南省),不料被埋伏在此的齊軍徹底擊潰。這就是著名的“馬嶺之戰”。經過兩次戰役,齊國取代魏國稱霸中原。

戰國後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其他六國無法單獨抵抗秦國,所以想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秦國為了打敗其他六國,挑撥六國關系,促使六國向秦國靠攏。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在關鍵時刻無法與齊國聯手,這就給了秦國可乘之機。秦征服他國,滅周王室,統壹中國。

齊在森林裏。楚是郢。顏是薊的。韓國是萬。趙是邯鄲人。魏是梁的主將。秦國是鹹陽。

楚國國都――萬(今河南南陽),是戰國七雄之壹。

*魏(都城在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河南開封)是戰國七雄之壹。

*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河北邯鄲)是戰國七雄之壹。

*韓都城在河南蔚縣,後遷至河南新鄭)。

七國爭霸是指戰國時期秦、齊、楚、燕、漢、趙、魏共存並相互融合的壹段歷史。

  • 上一篇:上海市少先隊知識競賽初賽問題解答
  • 下一篇:梅州媽祖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