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徐匯區的由來

徐匯區的由來

關於上海的信息

上海

“申”與“上海”的由來

上海,簡稱“上海”,也叫“申”。大約6000年前,上海西部成為陸地,東部成為陸地2000年。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是楚王黃歇的封地,故別號“申”。公元4、5世紀的晉朝時期,松江(今蘇州河)及沿海地區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壹種叫胡的竹制捕魚工具,又因為當時河道叫瀆,松江下遊地區叫胡,後來改為上海。

上海程健

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上海屬華亭縣(今松江區),範圍北至虹口,南至海邊,東至下沙壹帶。公元991年(宋春華二年),由於松江上遊持續淺淤,海岸線東移,大船進出不便,外國船只不得不停靠松江支流“上海浦”(位於今外灘東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畔)。公元1267年(南宋鹹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鎮,名上海鎮。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將上海劃出華亭縣,並批準設立上海郡,標誌著上海建設的開始。

現代上海

16世紀(明朝中期),上海成為中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者開辟為“通商”口岸。此後的100年間,外國列強相繼入侵上海,使上海成為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解放了,開始了新的生活。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它發展的新的歷史篇章。上海人民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鬥,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1978以來,上海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大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壹條具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在建設成為國際經濟文化名城。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位於太平洋西岸,沿亞洲大陸東緣,長江三角洲前沿,東臨東海,南接杭州灣,西接江浙壹帶,北接長江口,與東海相連。上海正好處於中國南北弧形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這是壹個很好的河港和海港。

氣候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降雨量的50%左右集中在5-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季。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只有636平方公裏。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等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的管轄範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裏,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截至2004年底,上海市面積6340.5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120公裏,東西寬100公裏。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裏,縣城面積1041.21平方公裏。轄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裏,為中國第三大島。

水文學

上海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水域面積697平方公裏,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的河網大部分屬於黃浦江水系,主要包括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洋河和澱浦河。黃浦江發源於太湖,全長113km,流經市區。河道寬度300-770m,平均360m。終年不凍,是上海的主要水道。蘇州河在上海長54公裏,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的湖是澱山湖,面積62平方公裏。

地帶

上海除了西南的幾個丘陵和山地,都是平坦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壹部分,平均海拔4米左右。陸地地形壹般自東向西略有傾斜。大金山是上海的最高點,海拔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分為20個城區和10個郊區。截至2003年底,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 * 118個鎮,3個鄉鎮,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委會,65438。

黃浦區面積12平方公裏,人口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面積8平方公裏,人口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位於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面積55平方公裏,人口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位於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面積38平方公裏,人口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位於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面積8平方公裏,人口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位於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面積55平方公裏,人口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位於大都路1668號。

閘北區面積29平方公裏,人口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大同路480號。

虹口區面積23平方公裏,人口79萬。郵政編碼200080。洪鎮老街區人民政府。

楊浦區面積61平方公裏,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面積372平方公裏,人口75萬。郵政編碼是201100。區人民政府駐新莊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面積415平方公裏,人口85萬。郵政編碼是201900。區人民政府密山路5號。

嘉定區面積459平方公裏,人口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位於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面積523平方公裏,人口654.38+0.77萬。郵政編碼是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面積586平方公裏,人口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面積605平方公裏,人口51萬。郵政編碼是201600。區人民政府袁鐘路1號。

青浦區面積676平方公裏,人口46萬。郵政編碼是201700。區人民政府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面積688平方公裏,人口70萬。郵政編碼是201300。區人民政府位於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面積687平方公裏,人口51萬。郵政編碼是201400。南橋鎮解放中路區人民政府。

崇明縣面積1041平方公裏,人口64萬。郵政編碼是202150。縣人民政府位於程橋鎮人民路68號。

人類人口

由於大量移民和流動人口的快速增長,上海的總人口不斷膨脹。上海開埠時人口不到654.38+萬,654.38+0949年解放時為520萬。2005年10月0日零時,上海市常住人口為654.38+0778萬人,比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增加了654.38人。年均增加27.4萬人,年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438萬人,占比24.63%。。

人口自然變化

上海是中國第壹個因人口自然變動出現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1995常住人口出生數為123900,出生率為7.04 ‰。死亡人口107萬,死亡率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13年保持負增長。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女性為100)。

人口教育水平

上海人口的整體文化素質在不斷提高。根據1995全國人口普查,全市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為1719000人,其中大專學歷占8.78%,大專學歷占9.31%,高中學歷占24.84%,初中學歷占35.78%。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專以上人口比例提高了3.34個百分點,大專提高了3.4個百分點,高中提高了0.95個百分點,初中提高了2.43個百分點,小學提高了3.83個百分點。

人才居住證

上海持續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截至2004年底,已有6.27萬名海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海外人才4000人,國內人才5.87萬人。在已取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66.2%,碩士或博士及以上學歷占7.8%。

雇用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壹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 * *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占17.8%;集體單位職工225.52萬人,占27%;外資和私營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0人,占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10年來首次下降。

經濟增長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後,上海以建設“四個中心”為目標,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為抓手,進壹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加快科技創新,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從1992開始,上海經濟已經保持了13年的兩位數增長。2004年,上海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450.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6%,為1996以來的最高水平。比1990高出3.9倍,年均漲幅12%。

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和經濟總量同步增長。2004年,上海財政收入35965438+7300萬元,比上年增長27%。由於出口退稅制度的變化,全市扣除出口退稅後的財政收入為332514萬元,比上年增長17.5%。地方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11972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其中,增值稅1365438+5500萬元,比上年下降22.7%;營業稅442.46億元,比上年增長33.1%;個人所得稅88.69億元,增長23.5%;房產稅27.08億元,增長20.8%。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提升了區縣的經濟實力。地方財政收入中,區縣財政收入對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5%。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395.69億元,比上年增長26.6%。

上海在全國的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鏈接長三角的重任,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個只有1%人口,0.06%國土面積的城市,完成的財政收入占全國八分之壹,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占全國四分之壹,口岸貨物吞吐量占全國十分之壹。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的產業基礎不斷鞏固。200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3788.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9%。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全年實現增加值3565.34億元,比上年增長65.438+02.9%。1991 ~ 200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7%;三次產業比重由4.3 ∶ 63.8 ∶ 365,438+0.9調整為65,438+0.3 ∶ 50.8 ∶ 47.9。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壹步增強。2004年,金融、批發和零售、房地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GDP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在上海GDP中居第三產業首位,達到10%;批發零售占上海GDP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上海的就業渠道不斷完善,就業結構日益優化。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結構比例由090年的65438+11.1:59.3:29.6變為2004年的8: 37.8: 54.2,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

投資結構

固定資產投資將重點支持世博會、產業升級項目以及能源、交通等領域建設,投資結構將進壹步優化。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8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5.8%。總投資中,重大項目投資655億元,占比21.2%。房地產開發投資117546萬元,增長30.4%,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81%。從產業投資來看,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0.2∶32.7∶67.1。投資者日益多樣化。2004年,全市民間投資達到71.602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3.2%。

所有權模式

積極支持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2004年,公有制經濟占上海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65438+82%下降到61.1%;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由1995%上升到38.9%。私營和個體經濟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3%提高到13.5%。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重點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加快城鄉壹體化步伐,促進農業發展。2004年,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96.7654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5%。比1990增長30.8%,年均增長1.9%。農業總產值248.89億元,比上年下降6.8%。較1990增長64.6%,年均增長3.6%。

農副產品生產

加強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生產,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全年優質水稻種植比例達到93.7%,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加強農產品生產安全監管,提高農產品質量。截至2004年底,上海擁有註冊品牌的農產品有120個,有66家企業的130個農產品通過了市級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認證。建成780個食用農產品流通安全示範單位。農產品中,蔬菜、水產品產量穩步增長,不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生豬、家禽產量大幅下降。

農產品出口

優質農產品出口繼續擴大。2004年,城郊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6543.8+0.2億元,比上年增長2.1%。優質蔬菜、水產品等農產品出口比重大幅提高。出口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香港。

現代農業園

現代農業園區的集聚效應正在逐步顯現。截至2004年底,全市有大型現代化菜園166個。12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481億元,引進產業發展項目11個,園區科研成果推廣應用達到1個。

農業規模經營

積極支持和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2家,年銷售額300億元。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24家。加快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年末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83個,固定資產51萬元。

工業發展

上海工業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工業基地和重大項目建設,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2004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3492.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1%。比1990高出4.3倍,年均漲幅12.7%。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436.9億元;輕工業增加值990.1.4億元。全年工業總產值14017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3%;比1990高出7.6倍,年均漲幅16.6%。

重點發展工業

工業生產的產業集聚效應增強,重點發展產業在全市工業中的主體地位進壹步鞏固。2004年,上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學品制造業、精細鋼鐵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六大重點發展產業總產值達到8323.8億元,比上年增長23.9%,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4.8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4.6%。其新增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新增工業產值的70.5%;銷售收入達到8991.9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69.8%。

高科技產業

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4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3947.78億元,比上年增長39.9%,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8.2%。電子及信息產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28451.4億元,增長48.8%;實現銷售收入3406.85億元,增長50.6%;新材料總產值683.69億元,比上年增長65.438+065.438+0.3%。實現銷售收入695.56億元,同比增長28.4%。

區縣工業

區縣產業多元帶動效應不斷增強,工業園區產業能級進壹步提升。200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832.86億元,比上年增長30.6%,高於全市工業總產值10.2個百分點,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3%,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帶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5.1個百分點“1+3+9”工業園區年產值5760.1.6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9個市級工業園區產值995.53億元,增長15.3%。

工業經濟效益

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改善。2004年,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79,比上年提高11.53點。工業企業利潤首次突破6543.8+000億元,達到6543.8+000.348億元,比上年增長23.6%;稅收538.23億元,增長2.9%。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71.1.9億元,增長1.9%,占全部工業利潤的56.9%;實現稅收222.39億元,占工業稅收總額的465.438+0.3%。

工業產品產量

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力地推動了上海工業產品的升級,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房間空調器、移動電話、程控交換機、鋼鐵成品等壹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發展勢頭好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快速發展。2004年,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841.61億元,比上年增長34.7%,占上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40%;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2.02億元,增長11%;信息服務業增加值325.59億元,增長29.1%。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2004年,全市信息化建設固定資產投資330.6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54.38+00.7%。年末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至654.38+0.85萬億,寬帶接入用戶654.38+0.5882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633萬戶,分別增加66.33萬戶和654.38+0.79萬戶。衛星站917個,比上年增加11個。

重大信息化項目

2004年,集約化信息管道、“校校通”、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網交換中心建設加快,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加快電子政務網絡建設。發放社會保障卡902.78萬張,公交“壹卡通”銷量達到1469.29萬張,發放數字證書44.9萬余張。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采集了533萬公民的信用記錄,共出具個人信用報告278.38+0萬份。企業聯合征信量達到60萬條。

城市建設投資

加快以建設樞紐型、功能型、網絡化基礎設施和立體交通網絡為核心的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1991-2004年,全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達到54765438+3800萬元,年均增長25.7%,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23.4%。城市基礎設施網絡的不斷完善,為進壹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項目

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目標,上海重大項目科學協調、加快推進,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內環高架、延安高架、地鐵1號線、地鐵2號線、輕軌明珠線壹期、磁懸浮列車、浦東國際機場、軌道交通5號線等壹批標誌性工程相繼建成。2004年,上海重大項目投資655億元。外高橋電廠二期、中線浦西北段幹線高架、上海天然氣主幹網壹期、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等28個重大項目竣工開工。A30城郊環北段、A2滬魯高速建成,軌道交通1線北延投入試運營。高速公路網通信裏程達到485公裏,軌道交通運營裏程達到125公裏(含磁懸浮)。復興東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過江車道增至50條。

舊區改造

上世紀90年代,上海提出了全面改造“365萬平方米危房和簡易房”的目標,經過10年的努力,於2000年底如期完成。數百萬市民告別環境惡劣的棚戶區,進入低密度、親水性、智能化的新住宅小區。新壹輪舊區改造穩步推進。2001至2004年,全市拆除舊住宅樓2081800平方米,搬遷居民37.34萬人。2004年,全市有10個生態社區通過了專家評審。

環境保護和治理

以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為突破口,第二輪三年環保行動計劃加快實施,全市環境質量總體穩步提升。2004年,全市環保投入225.37億元,占上海GDP的3.03%。水環境質量進壹步改善。以水質指數衡量,中心城區重點河道汙染比上年下降17%。全市新增汙水處理能力超過300萬噸/日。蘇州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全面啟動,75條中心河(段)98公裏,截汙管道鋪設56.69公裏。大氣環境明顯改善。全市區域降塵比上年下降25%。空氣質量指數達到二級或優於二級的天數占總天數的85%。

城市綠化

上海的綠化建設以實施科技興綠護林為抓手,大力推進城市生態景觀廊道建設,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截至2004年底,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67萬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1.000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6%。近年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洪雁綠地、世博森林綠地等近250處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相繼建成,顯著改善了市民的生活創業環境。

科研實力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04年底,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工程技術人員65438多萬人,科技活躍分子8萬多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0個。截至2004年底,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8名。

科研投入

對科學研究的投資正在增加。2004年,上海市用於研究與發展(R&D)的經費為6543.8+070.56億元,比上年增長32.3%,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2.2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94個百分點。

上海中長期發展目標

面對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上海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壹,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 上一篇:請問誰能提供壹些關於黃橋戰役的起因,過程,歷史地位的資料?謝謝妳。
  • 下一篇:福鼎旅遊景點及福鼎旅遊景點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