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電影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是什麽?

電影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是什麽?

第三次電影運動: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之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第三次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沒有統壹的宣言,沒有完整的藝術綱領。這場運動的實質是壹場要求用現代主義精神對電影藝術進行徹底改造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個運動有兩個部分,壹個是作者的電影,也就是“新浪潮”;另壹個是作家電影,也就是“左岸派”。

背景:浪潮電影誕生的背景是基於歷史傳統的崩塌,缺乏領先的基礎認識,以及對不確定未來的仿徨和苦悶。這種背景與二戰後人們的猶豫和沮喪有關,所以新浪潮的作品中有相當壹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密切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困惑的壹種出路,某種意義上是解放。“新浪潮”的出現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期僵化的社會造成年輕壹代的幻滅。首先,法西斯的崩潰和歷史性的審判,給國際右翼勢力以沈重打擊;後來斯大林死後,左派勢力因為對他的重新評價而不知所措。阿爾及利亞和越南不光彩的戰爭再次讓中間派失望。這時候整整壹代年輕人都把政治當成了“搞笑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關註和描寫這些年輕人,成為這壹時期特殊的文藝現象:在美國被稱為“垮掉的壹代”,在英國被稱為“憤怒的青年”,在法國被稱為“世紀之痛”或“新浪潮”。所以在“新浪潮”電影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方法,都有這個時代的印記。“新浪潮”也有思想根源,即以唯意誌論、精神分析學、存在主義為代表的哲學和文學理論思潮。1958法國產。當時,由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壹批年輕的編輯,如克洛德·沙布羅爾、特呂弗、葛達爾等。受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他們提出了“主觀現實主義”的口號,反對過去電影中的“僵化狀態”,強調以導演的“個人風格”來拍攝電影,也被稱為“電影手工派”或“作者電影”,他們的電影刻意刻畫了現代都市人的境遇、心理、愛情和兩性關系,與傳統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和抒情性。這類電影強調生活氣息,采用實景拍攝,提倡即興創作;大多數電影沒有完整的故事;表現手法也是多變的。

1958是“新浪潮”的誕生年,出了兩部第壹小說:特呂弗的《四百次罷工》和夏布羅爾的《美麗的謝爾蓋》;1959是“新浪潮”快樂的壹年:特呂弗憑借《胡作非為》獲得當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新浪潮”電影主要是表達個性。特呂弗的《四百首詩》(1959)是較早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的方式描述了童年的悲慘經歷。他信奉所謂的“不連續哲學”,認為生命是松散的、不連續的事件的組合。他否定電影創作中傳統的完整的情節結構,用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的情節。葛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手法而聞名的“破壞美學”代表人物。他的電影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竭》(1959)就是他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 上一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是什麽,最後結局如何?
  • 下一篇:宜昌很多車順著山路漂流的山洪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