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朱湘對後人的紀念

朱湘對後人的紀念

古往今來,朱湘家族在柘城縣獲得了最廣泛的社會理解。根據新版《柘城縣縣誌》所收集的資料,“上古為朱湘家故居”被列為柘城縣的第壹件大事,這是柘城縣史的開端。傳說柘城縣老城是竹鄉老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書生竇克勤在柘城縣東門創辦了柘城縣歷史上第壹所書院。因位於竹鄉老城區南部,故名“竹陽書院”。清道光八年(1828),縣令府城建立了第壹所官辦學校,後命名為“香山書院”。柘城縣八大老景區中,有“柘溝泉水”,相傳位於老城區柘溝環流的竹鄉王宓。水清見底,魚柳無數。每到春天,桃柳夾岸,令人神往。除了朱湘墓之外,據說在老城的西邊還有龍飛和石大墓,兩座墓是相連的。此外,民國時期,壹區(今城關)有“朱巷鎮”,大榭鄉還有朱古寺村。

顏地朱湘陵位於柘城縣大榭鄉朱古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朱湘的墓。關於朱湘家族,光緒二十二版《柘城縣縣誌》有詳細記載:本無晁氏家族,但朱湘家族閱天下而立,陰陽家群衰,萬物皆散,果草不盡如人意;晚春黃秋,盛夏疝氣。是以使士達壹件五弦琴,自陰風,以定群。之所以叫朱湘家,是因為都在朱。傳到第三了嗎?朱湘是誰?據《皇帝世紀》記載,黃三的壹位賦(傳說中的始祖,中華民族的始祖)之後是女媧、大定、黃白、仲仲、、李煉、赫胥氏、尊祿、祝融、渾沌、、尤超、葛石天、李煉。那是朱的,在傅之後。《辭源》引《呂春秋》註雲:朱湘氏,古天子,顏地謚號。於是又有壹種說法,朱湘家是炎帝神農的謚號。但是按照皇帝的世紀,炎帝神農應該排在上面列舉的十六帝之後。因此,朱湘家是否是顏地神農的別稱仍有爭議。但無論如何,朱湘家族定居於朱(故名柘城縣),葬於朱是無可爭議的。主要原因是朱湘家人在柘城縣老城區留下了朱湘王廟,在大托留下了朱湘陵。

根據傳說,朱湘在朱迪第壹次執政時經常刮起奇怪的風。起風了,天就黑了,飛沙走石,天幹地裂,草木枯黃,五谷不收。自然災害危害人類,使人無法生存,甚至面臨滅絕。朱湘的家人非常擔心,決定殺了百姓,降魔救人。於是大臣石大用柘絲和兩筒做了壹件五弦琴。黃風攪天,拔草斷樹的時候,朱湘壹家坐在高端,彈撥著弦樂器。樂器的聲音攪動了天空,奇怪的風平息了。瞬間,天空烏雲密布,下起了大雨,草都發芽了。從那以後,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糧倉滿滿。人們安居樂業。

朱湘家族在朱彜某府活到109歲。他做了許多好事,贏得了公眾的欽佩。死後葬於城東15。其墓如土堆,名曰朱谷(見古代柘城縣縣誌)。據說朱湘家死後,朱彜人人加土,墓大如小山,是百姓送的。這座墳墓雖然被洪水沖刷過多次,但依然如故。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1487),這裏有了人家,變成了壹個小村莊。村子的西北角有壹棵皂莢樹。相傳是人逃到這裏祭拜朱姓始祖朱祥時所種。這枝枝葉茂密,濃蔭蔽日。有壹年夏天,鄰居們在樹下乘涼的時候,發現朱湘墓前有壹頭豬在拱,壹個黑乎乎的東西拱了出來。大家拿起來仔細壹看,都大吃壹驚。原來是壹尊觀音菩薩像。此事傳到官府,縣令在朱湘墓前建了壹座廟。有三堂三山門,東西兩翼若幹,規模相當大,香火十足。原名Kannonji。因該寺在朱湘陵墓前,後稱朱古寺。

墓地裏有壹個原始的土堆,上面刻著壹塊石碑:朱湘墓。解放初期,由於保護不力,人們積肥挖,陵墓逐漸減少;墓前的寺廟在解放初也被破壞,其房舍被用來建小學。現存的三大殿原是小學建築,其屋頂全部采用寺廟建築材料,雕梁畫棟在古代的沖壓梁上,筆觸細膩工整;大磚小瓦,古色古香。小學搬遷後,院內只有壹個高約1米的土堆,三個正廳,壹棵洋槐。2001年,縣人民政府撥款30萬元發展旅遊業,將陵墓加高至10.9米,並在其周圍修建了高1.5米的青石圍欄,周長158米,直徑50米。陵墓周圍用青石築成50米高的臺階,寓意圓形之地。陵前有朱香齡帝陵碑刻,香池壹座,石碑四座。2003年,該遺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還撥款修繕山門,為寺廟修建圍墻,設立保護標誌,劃定保護範圍。2008年,由縣文化局和大榭鄉黨委、政府發起,李松林居士投資654.38+0.5萬元,湖北黃石仿古建築公司修建了顏地竹香堂、東、西廂房和山門。聘請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李曼”首批傳承人李秀山設計塑造了顏地朱湘壹家及其子女龍飛、石大和太昊伏羲壹家、女媧娘娘和黃帝軒轅氏壹家的泥塑,並對墓園內庭院進行了綠化,使顏地朱湘墓園更加莊嚴肅穆。

  • 上一篇:公司給員工家屬發了壹封慰問信。
  • 下一篇:求壹篇愛國詩朗誦!速度!急!要求:語言必須優美,有文化,有歷史典故,感情要先抑後揚(參考央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