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田家英的青春期。

田家英的青春期。

田家英,四川成都人,“田家英”是他年輕時發表文章的筆名。他有壹個哥哥和四個姐姐,全家靠父親開小藥店生活。

田家英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才華橫溢的小兒子成了母親的希望,被視為珍寶。6歲時,我母親把田家英送進了壹所私立學校,不久又把他轉到了城北的壹所小學。不識字的母親常常把田家英抱在懷裏,讓他坐在自己腿上,然後捧著壹本書聽他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和古詩。聽著,聽著,摸著田家英瘦弱的肩膀,動情地說:“娃娃,要有活力,要做人!”“我母親希望田家英會成為壹個成年人。田家英9歲時,他的母親離開了,他的哥哥和嫂子強迫他輟學。早年,田家英成了壹家藥店的“抓藥匠”。

同伴的父親許看到才華橫溢,知道他年輕時有壹個當作家的願望,就經常邀請他到家裏來,給他讀書,給他講當時著名作家的故事...田家英後來回憶說:是他教育了我,讓我用在學校學到的東西開始讀《生活周刊》和魯迅、郭沫若的文章。就這樣,我雖然沒有得到正式的發展,卻強烈地愛上了新文學。

夢想成為作家的曾在壹家藥店當學徒,但在許的指導下,即使學習和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她仍堅持努力學習。他家住在成都城北拐樹街的中藥店,閣樓其實是堆放藥材的倉庫。田家英的床是用幹樹枝和枯葉支撐的木板,上面蓋著薄薄的床墊;壹張三角桌和壹個矮凳是臥室裏所有的設備。因為曬幹的中草藥容易引起火災,哥哥和嫂子都不允許提著燈籠和火柴上樓。為了學習,田家英在臨街的木墻上挖了壹個小窗,讓泥濘的黃色路燈透進來。他太高興了,以至於他在深夜借著壹縷光線看書。由於路燈昏暗,射入小窗的光線很弱。看書的時候壹定要靠近窗戶,眼睛盯著書,這樣眼睛累,身體也累。冬天的晚上,我的腳和腿都僵硬了,全身發抖。然而,田家英從未停止夜間閱讀。後來,田家英找來壹個舊煤油桶,放在有小洞的床對面,裏面點上壹盞煤油燈,就可以躺著看書了,既解決了冬天凍人的問題,又解決了晚上看書引起火災的矛盾。

在當學徒的兩年裏,田家英閱讀了大量的古典小說。《東周國》、《三國歷史》、《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田家英在13歲時讀了壹套《子同治簡》。因為缺錢,田家英愛買便宜的活葉選集,他學會了許多中國著名的古詩。經過大量的閱讀和自學,田家英有了壹定的語言基礎,正如他自己所說:“成為壹名作家真好。我鼓勵自己去冒險。1934,我的文章在壹些刊物上發表,我開始成為壹個以收稿費為生的文學乞丐。”這壹年,田家英才12歲。他最早的文章發表在什麽雜誌上?我不知道。所幸的是,1936年6月至1937+065438+10月見諸報端的文章,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今天的人們了解田家英那段時期心路歷程最有價值的史料。

1936三月12華西日報收錄田家英散文《春》。在字裏行間,田家英揭示了他深受其害的世界的冷漠。文章這樣寫道:

“春天到了,我應該呼吸壹下春天的溫暖。不過,春陽對我是不是太冷漠了?”“我不快樂,我在用自己的眼淚灌溉自己。憂郁的孩子,妳在受苦受難嗎?是的,我是夜之子。我是在困難和苦難中,在鮮血和唾液中,在恐怖和黑暗中長大的。”

田家英繼續寫作,用筆講述她對生活的感受。燈、路、街、簾、井等膾炙人口的文章頻頻見諸報端:“鄧華之初,我去過街與街”,“春風用鮮花豐富了平原,在天地之間編織出美麗的色彩”,“路是人走出來的,人走出來的路是人走出來的。

文章陸續見諸報端,“田家英”這個名字逐漸被讀者註意、熟悉和接受。讀者們稱贊田家英的文章流暢簡潔,如行雲流水,思想活躍而有見地,意境新穎而開拓,令人深醒,令人奮發圖強。可是,誰知道作者還是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又有誰知道“田家英”是瓜棗樹街藥店的徒弟曾正昌!

1936年初,田家英與阻礙他學習進步的哥哥嫂子斷絕了經濟關系,靠給報刊寫稿為生。這壹年,田家英自學完成了小學課程,被成都縣第壹中學錄取。他重返校園是多麽開心啊!更加成熟的田家英,以其勤勞的精神和勤快的作風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上壹碗米粥配鍋巴,兩三片鹹蘿蔔;中午,壹塊餅幹或者幹脆不吃飯,壹頭紮進圖書館。田家英的同學回憶說,縣壹中有壹個名為“莫迪”的圖書館。每天營業時間為12至18。這是田家英經常去的地方,需要壹個下午的時間。收藏壹套“萬物庫”。田家英讀過《三個火槍手》、《茶花女》和《戰爭與和平》。圖書管理員陳先生開玩笑說是個書呆子,是個書呆子。

向往文學道路的田家英,受到成都抗日救亡熱潮的影響和抗日風潮的沖擊。1936下半年,田家英加入了由* * *-中國民族解放先鋒隊和“海晏會”領導的進步團體。在進步青年組織中,田家英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大眾哲學中講述的新真理和新世界》、《從壹個人身上看到壹個新世界》、《* * *宣言》讓田家英豁然開朗。經過閱讀,結合現實思考,我明白,要建設壹個平等、富裕、幸福的社會,唯壹的道路就是走* * *《宣言》指引的道路。去延安當* * *人,成了田家英的向往。

文學創作的激情使田家英異常興奮。他不滿足於只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和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串聯集資成立了壹個文學刊物——激光,主要發表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田家英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散文集《懷舊》和《手》。他在文章中說:“我生活在泥淖中,我在不斷地掙紮。”“有兩只黑手,壹只緊緊掐著我的喉嚨,另壹只蒙著眼睛。不讓我見光,鬥爭又失敗了。我要儲存元氣,準備第三次鬥爭。”文章和出版物強烈表達了年輕人對光明的渴望和對黑暗的指責,第壹期竟然賣了200多份。人們看到田家英和其他年輕作家活躍在文壇上,為激光喝彩!

Xi事件後,相對封閉的成都縣壹中校風發生了變化。魯迅、茅盾、巴金、葉聖陶和朱自清的作品在校園裏傳閱,田家英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巴金的《家》、《春》、《秋》、《雷》和《電》對田家英的影響最深。田家英在讀完《巴金的家》這本書後寫道:我讀《家》,“呈現給我的是壹些年輕人的憤怒,他們正在奮力沖破這個狹小的牢籠,飛向廣闊的地平線”,“所以我愛覺慧,他勇敢地走上了壹條光明的道路”(華西日報1937盧溝橋事變後1937,田家英因參加抗日救國活動被學校開除。決心追隨* * *的田家英經常在少城公園與曾彥修、趙石英、何浩舉相約去延安。當遇到間諜跟蹤或懷疑時,他們來到位於西域西街113號的革命烈士趙世炎的四弟趙的家中。趙的兒子趙石英是在縣壹中的同學和摯友,這裏也是、趙石英等進步青年聚會的地方。趙的妹妹,因丈夫李碩勛被國民黨殺害,常與小兒子和小女兒李住在這裏。趙俊濤的妹妹、職業革命家趙世蘭也在成都。趙世蘭和趙俊濤在這裏相遇,相互聯系,並很快愛上了年輕、聰明、健談、充滿理想和激情的田家英。他們把在延安出版的《解放》雜誌和《列寧主義概論》讀給田家英聽,告訴他中國革命的真相。當田家英向趙世蘭表達了去延安的決心後,趙世蘭和趙俊濤聯名給延安的李富春和王若飛的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夏徐誌(趙世炎夫人——作者註)寫信,向他們推薦了田家英。

田家英決心去延安參加革命,他在成都寫的最後壹篇文章《路》,發表在巴蜀文藝家協會的官方刊物《金箭月刊》第二期(9月出版)。田家英在文章中說:“我的話似乎來自我的內心”,“我感到我的整顆心都在說話”,“是的,我該走了。我為什麽要遠離自己的群體?我為什麽要看他們的活動,看他們壹滴壹滴的流血?我要走了,為了我的朋友,也為了我自己,我應該把我的聲音變成行動,是我交出壹切的時候了,我會交出我的生命”...這是他投身革命的表白,也是他對成都朋友的告別!

10月,和趙石英踏上了去北方的旅程。經過重慶、武漢、鄭州、Xi,行程七千多裏,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延安。

  • 上一篇:AI對話
  • 下一篇:第壹次了解勞動和生產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