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甲午戰爭期間海軍力量與國力的比較。

甲午戰爭期間海軍力量與國力的比較。

第壹,日軍實力明顯強於1888年的清軍北洋水師,日本沒有像樣的現代化海軍。甲午戰爭前四年,清朝相對於17000噸的海軍總噸位,仍有27000噸的優勢。但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海軍總噸位飆升至72000噸,全面壓倒清軍。在實際參戰的兩國主力艦隊中,日本聯合艦隊以41,000噸反超北洋海軍的35000噸。而且日軍是新船,北洋水師是舊船。日方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占有優勢。人員沒什麽區別,對海軍來說意義不大,基本上和總噸位成正比。所以北方海軍遠東第壹的位置只是壹個傳說,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就被日本人以驚人的速度趕超。第二,無論戰略戰術,都是日本的強勢戰略。日本積累了大量的資金,精心策劃了多年,做好了準備,采取了積極進攻的姿態。全國軍民士氣高漲,君臣同心協力。清朝認為日本是“小國”,麻痹輕敵,不做戰爭準備,倉促應戰,處於被動防禦地位,士氣低落,將軍大臣各有所圖,未能形成合力。戰術上,日軍作戰設計清晰,海軍陸軍配合默契,作戰指揮果斷,士兵作戰技術嫻熟。清軍沒有像樣的作戰計劃。海軍部隊乃至陸軍內部各部隊都處於戰爭和消極抵抗狀態,指揮混亂。除了北洋水師,士兵的士氣和技戰術素質都很差。第三,大清的國力理論上占優,但實際經濟實力可以調動。兩國國旗旗鼓相當,但日本實際調動經濟實力更勝壹籌。當時,兩國都沒有科學全面的國民經濟統計體系。後來壹些經濟史學家根據兩國的人口總數和經濟發展水平推測,清朝的GDP不僅比日本高幾倍,甚至比歐洲列強還高。但在我看來,這種推測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清朝幾乎是壹個純農業國,那些推測出來的GDP大部分都是用來吃飯的,並不能轉化為國家辦大事的經濟實力。實際上,當時清朝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7.8億兩白銀。然而,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工商業發展迅速。甲午戰爭前,其財政收入已經達到7.8億日元,相當於5000多萬兩白銀,已經相當接近清朝了。更何況清朝財政支出中龐大的官僚體系、河道治理和救災平叛都是龐大的,無法節省,更不能忘記甲午戰爭前的驚人開支,如太後生日、頤和園修繕、陵墓、皇帝婚禮等。所以,實際上日本可動員的經濟實力並不亞於清朝,清朝並不像壹些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對日本具有絕對的經濟優勢。“小國”的稱號是清廷傲慢的表現。看實際的經濟動員成果。當時日本將財政收入的60%用於軍費,相當於每年3000萬兩白銀用於買船和備戰。但清朝的財政收入很少用於改善軍備。北洋水師1888成軍後沒有買過船。北洋水師的日常維持費每年應該是兩百萬兩白銀,實際只有五六十萬兩。在科技方面,經歷過明治維新的日本明顯占優,但這種優勢在戰爭中並不明顯。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科技實力與西方仍有明顯差距,日本和清朝都是依靠購買西方先進的軍艦和武器彈藥。甲午戰爭主要是拼經濟而不是拼技術。由於日本的高投入和後期投入,在甲午戰爭雙方進口的武裝裝備中,日本優勢明顯。比如軍艦速度更高(使用更先進的鍋爐),火力更強(最先進的速射炮有95比0的絕對優勢)。近年來,有人利用甲午戰爭鼓吹經濟無用論,純屬無稽之談!這場戰爭恰恰證明了經濟是軍事的堅實基礎。妳看看戰前日本的軍費,遠遠超過清朝的N倍,妳就明白了,日本的勝利是用錢堆出來的,實力才是決定性因素!第四,西方列強在甲午戰爭中基本持坐山觀虎鬥的中立態度。東亞兩個大國的夾擊,對西方大國來說絕對是壹個機會。他們樂見中國被進壹步削弱,這將給他們帶來機會,但不希望看到日本變得強大,與中國形成競爭關系。戰前日本在公關方面做得比中國好,大力宣傳中國在朝鮮的“野蠻統治”,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所以國際輿論,尤其是美國,對日本表現出壹點同情。但從國家政策來看,西方幾乎壹致保持中立,沒有向任何壹方提供軍事援助,也沒有對任何壹方采取武器禁運。然而,當甲午戰爭以日本壹邊倒的勝利結束後,西方列強逐漸轉向“同情中國”,甚至介入並阻止日本瓜分中國,當然是為了防止日本成為自己瓜分中國的競爭對手。其中最著名的是俄、法、德的三重幹預,迫使日本把吃下的遼東半島吐出來,俄羅斯甚至以武力威脅日本。英美覺得《馬關條約》的開放條款並非沒有壞處,所以沒有參與幹預,也沒有阻止,所以中立到底。
  • 上一篇:蠶蛹是生物嗎?
  • 下一篇:太乙雷應化佛,王善,王靈官。這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