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深圳的歷史淵源是什麽?

深圳的歷史淵源是什麽?

如今的深圳河蜿蜒流過繁華的鬧市,“深圳”之名由此而來。“深圳”是指“田邊溝”,“深圳”是“深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新安縣誌》記載,深圳河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水流湍急。下雨的時候會發洪水,居民出行非常困難。人往往“不知深淺,卻被淹死”。於是,在當地公安廳總督察廖應沖的主持下,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修建了壹座“惠民橋”,用石頭砌成,就是今天“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時期。那是壹個小“市場”的名字,也是壹個哨所的名字。當時駐軍只有10人。

“市場”原本是正規的農村集市,交易完成後人們就會散去。但到了清朝康熙時期,新安縣的“市場”已經發展成為有固定居民的市場,而且大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市場雖然小,但是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個名字不僅帶有地理痕跡,還帶有移民文化的色彩。是客家人移民南下帶來的新詞匯。

壹般來說,移民搬遷到新的地方後,往往會用舊的地名來表達自己的根。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會照搬自己的原名,而是使用與原籍相同的地名。歷史上,嶺南地區的壹些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常見的地名有坑、潭、陽、平、鎮等。

浙江還有壹個同名的“深圳”,除了浙江麗水的裕安,還有永康的深圳頭。江西進賢文家鎮,萍鄉鎮口、何家鎮;湖南新寧鎮遠洞;廣東大埔鎮頭坑、梅縣高鎮等。這些地名出現的時間是宋代以後。它們是北方人南下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產生了方言地名。

“寶安,寶安,得寶平安”

寶安有寶山,“安全有保障”。明代有壹部書說:“得其寶者安,凡健者也。”“寶安”在歷史上自有其名,有吉祥之意。

這座“寶山”位於東莞市樟木頭鎮。宋代有書:寶安“山中有寶,石甕田煮銀而聞名。”所以,這個“寶藏”其實是壹座銀礦。

“寶安”作為壹個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算起,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轄寶安縣等六縣,包括深圳、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部分地區、番禺縣南部、中山市。這是深圳建立縣及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史的開始。

自唐代中期,深圳壹直隸屬於東莞縣。畢竟很遠,超出了治理的範圍。深圳和香港經常受到日本海盜的騷擾,尤其是明朝中期以後。於是,在南投士紳的提議下,在廣東副使劉文的支持和策劃下,明朝萬歷元年(1573),在保安故裏建“新安郡”。從“得寶求安”到“脫險求安”,可以看出民眾的生存環境和理想。

1914,因國家行政區劃調整,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故改回“寶安”。1993 65438+10月1,寶安撤縣設區,設立寶安、龍崗兩區,直轄於深圳。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山腳,村前是海,村後是稻田。歷史上是“魚米之鄉”。南山區因南山而得名,意境幽遠,總讓人想起陶淵明的兩句名句。

但歷史上這個區域並不是獨立的,尤其是它的前身“南頭”,作為深圳古代文明的中心,經歷了太多的戰爭。

東晉南朝時期,南投是粵東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唐宋以來,商業開始繁榮。大型遠洋船舶為了進出廣州,不得不繞道大嶼山,經南投、虎門進入珠江。因此,南投成為廣州對外交通通道的咽喉。可見南投當時的重要地位相當於“好望角”。

明初,這裏加強了海防,建有駐軍。公元1565年,面對日寇和海賊日益嚴重的騷擾,在廣東建立了六個水寨,海軍總部設在南頭水寨。為了預測敵情,赤灣小南山頂上建了壹座煙墩(又稱烽火臺),作為南頭水寨的耳目。如遇敵情,白天用煙,晚上用火報警。南山煙墩遺址依然存在。

“在田間受福”的虔誠

福田區因福田村而得名,該村存在於清朝康熙年間。

“福田”這個名字的由來,與黃金堂上沙村的祖先有關。南宋時期(1192),黃金堂的第四子黃遷居松滋南緣定居,並帶領兒孫開墾土地。後來,他看到莊稼綠得像畫壹樣,非常高興。這兩個字道出了深圳先民從事農業的性格和美好願望。

福田區,原名上步管理區,至今仍有路名“上步”。“起不來,下不來也不好”(上步區,下步寺)。很多第壹次來深圳的人都會笑很久:“就像騎在老虎背上壹樣!”

“埠”,俗稱“港”,指“水陸碼頭”,用於地名,與古越語有關,也僅限於我國南方地區。此外,該村位於深圳河以北,在河的上方,故名“上步”。我可以想象幾百年前這裏“泛舟水上”的景色。

古代越南的羅湖山

如今繁華的羅湖區,因羅湖村而得名,該村存在於清朝康熙年間。

深圳博物館的榮先生告訴記者,羅湖村的“羅”字源於古越語,是古壯語、侗語中對山的稱呼。帶“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人的遺風,如“羅浮山”之名,見於廣東的博羅、電白、興寧、平遠,廣西的欽州、防城等地。因此可以推斷,深圳的“羅湖”是山的名字,加上地勢較低,周圍湖泊池塘眾多,故名“羅湖村”。

深圳特區建立之初,羅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來擡高羅湖低地。據說這讓羅湖低地的地面增加了1米!

龍鳳成祥的美麗傳說

龍崗有龍有仙。

關於龍崗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壹位美麗的仙女下凡後來到這裏,天上的龍“惜香惜玉”終日圍繞著她保護美女的安全,而她始終不改初衷,最後化為壹脈山。

傳說歸傳說,然而這裏的山丘形狀真的像壹條臥龍,這也是“龍崗”得名的原因。在西部的東莞,有壹個地名“鳳崗”,與龍崗遙相呼應,有龍鳳之意。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關縣,龍崗歸寶安縣管轄。民國時期,龍崗成為惠陽縣轄區;1958 11屬寶安縣管轄;1986更名龍崗鎮,1993 65438+10月1,變更為龍崗區。

大鵬古人煮“海”為鹽。

“鹽田”是由工業經濟演變而來的地名。鹽田區的名字來源於深圳東部沿海的老鹽田村。深圳位於南海的海岸。先民“以海為食海”,在遼闊的海濱開鹽田,以烹鹽為生。

古代深圳居民需要海水來制作“熟鹽”。制作海水的常用方法如下:

先在海邊的沙灘上挖壹個深坑,在坑底和四壁鋪上“特殊”的土磚——壹種混有稻草、被牛腳踩過的“堅韌熟泥”,將磚縫填平,防止滲漏。在坑口橫放竹木,鋪上蘆葦席,然後把鹽場被海水浸泡過的表層沙子掃起來再攤在太陽底下,堆在坑口的蘆葦席上面,澆上海水。真是“誰知道盤子裏的鹽是硬的。”

古代深圳以產鹽聞名。早在漢代,這裏的鹽業生產就被納入國家管理。宋元時期,鹽業生產達到頂峰,官鹽收入成為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當時有人說“天下之鹽,益於半”,鹽業在深圳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鹽民的辛勤勞動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鹽民的生活卻異常艱難。政府的暴利、剝削和壓榨激起了鹽民的反抗,制鹽賣鹽現象日益增多,激化了社會矛盾。南宋時期,政府禁止鹽民煮鹽賣鹽,引發了大規模的鹽民武裝起義。戈登率領的鹽民曾壹度擊退政府軍進攻廣州,但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大鵬要塞

在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壹座建於明代的“大鵬鎖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遭倭寇蹂躪,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大鵬千宅守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廣州佐為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打下第壹塊磚。很快,壹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在大鵬嶺腳下。

當時大鵬城有數千守軍,他們在開發沿海,開荒保家衛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座武術城,俗稱東西教場。

康熙年間,金編撰的《新安縣誌》中自豪地記載著“大鵬為沿海之冠”。大鵬城作為明清時期嶺南海防的軍事要塞,面積約1,654,38+0,000平方米。它抵抗過日本海盜,抗擊過葡萄牙殖民者,準備過兩次鴉片戰爭,有600多年的抵抗外侮的歷史。

歲月流逝,在大鵬的城市逐漸被廢棄的地方,鵬程深圳奇跡般的出現了。

  • 上一篇:濟南夜市幾點開門?濟南有哪些夜市?
  • 下一篇: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人口密度高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