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中東的歷史新聞

關於中東的歷史新聞

中東戰爭

中東是西方國家用來指靠近歐洲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比如西亞北非的埃及。

所謂“中東戰爭”,是指1948年至1982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大規模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阿拉伯國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多數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和北非中東地區。以色列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間的爭端由來已久。歷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地中海、死海和約旦河之間)建立國家。公元前30世紀,原本在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遷移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就地定居和平。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的希伯來祖先征服了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希伯來王國。此後,巴勒斯坦被波斯帝國、希臘、羅馬、土耳其等外國民族征服,猶太人被迫流向世界各地。19年底,猶太復國運動興起,主張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主導的國家。英國占領了巴勒斯坦。當時這壹帶阿拉伯人有66萬,猶太人只有9萬,但英美為了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和蘇伊士河,極力支持猶太復國運動。在他們的策劃下,定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量移居巴勒斯坦。此後,阿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流血事件不斷發生。1947 165438+10月29日,聯合國大會在美英操控下通過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壹個阿拉伯國家和壹個猶太國家,耶路撒冷被兩國瓜分。阿拉伯世界廣泛反對這壹決議,但沒有建立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猶太國家。1949年5月4日,猶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15年5月5日,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爆發第壹次中東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戰敗。埃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先後與以色列簽署了停戰協定。戰後遺留了很多問題,逐漸引發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中東戰爭。直到1989“巴勒斯坦國”最終建立,中東問題,尤其是巴勒斯坦建國問題才告壹段落。

第壹次中東戰爭(也稱為巴勒斯坦戰爭)

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它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阿拉伯和猶太國家,並使耶路撒冷國際化。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分治決議和建立猶太國家。英國結束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猶太人當天下午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次日清晨,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進攻以色列,占領東耶路撒冷(老城)、貝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臨時首都”特拉維夫。戰爭期間,以色列武裝部隊人數約為30,000人。經過緊急擴編、武器采購和統壹各武裝力量,最終壯大到65438+萬人,並在7、6、6、2月發起反攻和攻勢。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壹指揮,受帝國主義牽制,阿爾巴尼亞戰敗。阿富汗軍隊損失約1.5萬人;以色列軍隊殺死了大約6000人。1949年2月至7月,埃及、黎巴嫩、約旦、敘利亞分別與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除了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巴勒斯坦被以色列占領。將近壹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了他們的家園。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英法入侵埃及或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英法以埃及收復蘇伊士運河公司,禁止以色列船只通過運河和蒂朗海峽為借口,進攻埃及,企圖奪回運河控制權,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10,以軍1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口傘降,地面部隊也越境進入西奈配合英軍和法爾攻擊。當時埃及總兵力約為654.38+0.5萬,坦克500余輛,作戰飛機250余架(僅有654.38+0.000可用)。為了集中力量保衛運河,埃及總統納賽爾下令駐紮在西奈的3萬軍隊撤回運河地區。以軍* * *出動10旅,以裝甲部隊為首,5天占領西奈和加沙。31日,英法聯軍共出動各型艦艇100余艘(其中航母、巡洋艦10余艘)。起初,200多架飛機襲擊了艾海和空軍基地,以獲得海空控制權。165438+10月5日,將在塞得港和福阿德港附近進行傘降和直升機降落;6日,出動2.2萬登陸部隊占領上述港口。特別是在保衛塞得港的戰鬥中,埃及軍民,忠誠的反對派侵略者,充分動員和武裝群眾,軍民合力,英勇作戰,利用美蘇英法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的支持下,英國、法國和以色列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超過65,438+0,600名埃塞俄比亞士兵陣亡,超過265,438+00架飛機損失。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軍隊殺死了200多人,損失了大約20架飛機。英國和法國軍隊在65438+2月撤退。此後,美國進壹步介入中東事務。次年3月,以軍撤出加沙和西奈半島(聯合國部隊駐紮在加沙沿海地區和亞喀巴灣),但獲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第六次五年計劃戰爭)

1967期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沖突以及美蘇對中東的爭奪愈演愈烈。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進壹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為阿拉伯聯合國家)封鎖了亞喀巴灣,並於6月5日對阿拉伯國家發動了突然襲擊。以軍趁埃及軍隊早餐和軍官們上班前警衛松懈,集中使用200架飛機攻擊埃及的空軍基地,摧毀了埃及軍隊在地面的大部分飛機,隨後又摧毀了敘利亞和約旦的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占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隨後占領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地區,並於10占領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低估了以色列的突襲,損失慘重。約旦、埃及和敘利亞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占領了65000多平方公裏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以雙方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損失綜合統計)。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以對抗繼續發展。1967,10年6月,壹艘埃及海軍艦艇用艦對艦導彈擊沈了以色列驅逐艦“埃拉特”號,這是導彈擊沈軍艦的首次記錄。1968下半年以來,埃及炮兵部隊對運河東岸的以軍進行了大規模炮擊。從1969下半年開始,以軍開始對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邊地區進行戰略空襲。雙方還派出突擊隊互相攻擊。8月停火1970。這兩年的戰鬥被稱為“消耗戰”。阿富汗和以色列分別從蘇聯和美國得到新的武器裝備,為下壹場戰爭做準備。蘇美爭奪中東的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

1973 10,埃及和敘利亞為了收復失地,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的局面,與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出軍隊或飛機參戰。埃及(薩達特總統)試圖收復運河東岸的部分失地,為後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敘利亞(阿薩德總統)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為了實現攻擊的突然性,埃及和敘利亞采取了各種欺騙措施,如反復動員和復員、軍事演習等,並選擇戰爭的時間作為伊斯蘭教的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的贖罪日(基督徒在那壹天齋戒並停止壹般官方活動),以掩蓋攻擊企圖和時機。1967年占領埃及和敘利亞部分領土後,以色列擴大防禦縱深,在運河東岸的巴勒夫和戈蘭高地構築防線,采取防禦策略。以軍以擁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為榮,自大麻痹,疏於戒備。直到開戰前幾個小時,以色列最高統帥部(總理克梅爾、國防部長米達揚等。)還以為埃及和敘利亞不敢進攻,只有四個旅駐西奈半島,三個旅駐戈蘭高地。65438+10月6日14時,埃及和敘利亞在火炮、空中火力和防空火力網的掩護下,以優勢兵力同時、突然向西奈半島(西線)和戈蘭高地(北線)發起進攻。在北線,3個敘利亞步兵師當天突破以色列防線,7日又有2個裝甲師投入行動,到達距離以色列數公裏的地區。在西線,埃及軍隊在海軍和空軍的配合下橫渡運河。第二軍的三個步兵師迅速突破大苦湖以北的巴勒夫防線,第三軍的兩個步兵師突破大苦湖以南。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支撐點之間的縫隙,摧毀大量以軍坦克。工兵迅速破堤,9小時打通60條通道,架設12浮橋,確保兩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與以色列軍艦進行海戰,並使用艦炮支持地面部隊的攻擊。6月5438+00,埃及軍隊如期停止了大規模進攻。在損失慘重、極度被動的情況下,以色列迅速派出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壹是以北線為重點,阻止敘軍進攻並進行局部反擊,集中使用主力空軍打擊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空襲敘後方主要城市。11,以軍3個師轉攻,越過1967停火線,威脅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打擊伊拉克和約旦的敘利亞援助部隊,贏得北部戰場主動權。隨後,以軍將重心轉向西線。當14日,埃及軍隊以1000輛坦克發動第二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克,步兵、坦克、炮兵協同作戰,動用武裝直升機等飛機,發射“小牛”、“庫祖”空對地導彈和“白星眼”電視制導炸彈,摧毀250輛埃及坦克,迫使埃及軍隊當天撤退。15日晚,以軍a .沙龍師對大庫湖地區2、3軍交界處實施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數個埃及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浮橋架設後,又有兩個師渡河,迂回南下,展開攻擊;23日抵達蘇伊士灣,占領阿代比港,形成了對蘇伊士城和埃及第三軍的合圍態勢,贏得了西線的主動權。24日,埃及和以色列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火。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分別於次年6月和5月簽署了1階段脫離接觸協議。至此,埃及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裏的狹長地帶,基本實現了戰略目標(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在北線,以色列部隊撤到1967停火線以西。

在這場戰爭中,埃及和敘利亞經過精心準備,對以色列進行了突然襲擊和雙線進攻,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阿拉伯人民的士氣。埃塞俄比亞軍隊的渡河戰役顯示了各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快速動員,先北後西,重在用兵,化被動為主動,特別是對運河西岸的縱深突擊,起到了扭轉被動局面的作用。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埃及和以色列在14壹天之內發動1800輛坦克的大戰,這在戰爭史上是罕見的。a、以色列使用了當時蘇美的先進武器裝備,並及時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補充,使用了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以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導彈為主的埃及軍隊防空系統,在戰爭初期就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以至於以色列飛機好幾天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用響尾蛇、蜻蜓等空對空導彈和加布裏埃爾艦對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和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發展,使得戰場形勢更加復雜,作戰損失增大。約60%的飛機損失和80%以上的艦艇損失都是雙方造成的,被摧毀的坦克大部分是被各種導彈摧毀的(表2第四次中東戰爭雙方軍事實力和戰爭損失總統計表)。在戰略指導和作戰中,電子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各種戰術導彈的使用是這場戰爭的突出特點。

第五次中東戰爭(也稱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進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從陸海空入侵黎巴嫩。截至6月11日,以色列部隊占領了從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國際公路以南2800平方公裏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這壹地區的基地被徹底摧毀,武裝力量的主力也損失慘重。駐紮在貝卡谷地的敘利亞軍隊也遭到以色列空軍的重創,薩姆的導彈設施和空軍損失慘重。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接著,以色列調集重兵包圍並進攻巴解組織總部所在的貝魯特西區,長達兩個多月。之後,在聯合國的斡旋和維和部隊的監督下,巴解組織總部及其壹萬多名武裝人員不得不撤離貝魯特,流散到突尼斯等八個阿拉伯國家。貝魯特的65,438+0,000多名敘利亞部隊也在同壹時間撤出。

  • 上一篇:防爆空調10品牌
  • 下一篇:古代人是怎麽畫地的?妳使用什麽工具?步驟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