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古代鹽場怎麽了?

中國古代鹽場怎麽了?

自古以來,中國的海鹽生產都是以海水為原料,實行的是沙灘曬鹽。但灘地曬鹽的生產方式占地面積大,生產周期長,產量低,效益低。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沿海灘塗文化風靡南北,海鹽生產受到挑戰。

山東省萊州灣鹽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利用這類地下鹵水資源的地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處於自發開采階段。除了在1957壽光洋口鹽場小面積進行了淺層勘探外,只有鹽業部門研究過地下鹵水制鹽技術,沒有做過地質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沿海經濟大發展,原鹽供不應求。過去,以低濃度海水為原料的灘鹽幹燥總是依靠擴大鹽田面積來增加產量,但這必然受到灘地面積的制約。但是,老鹽場的技術改造投資大、見效慢、效率低,不適應發展的需要。

因此,鹽業大發展之路轉向了優勢明顯的“井灘曬鹽”。

(1)路暢鹽區:路暢鹽區鹽田主要分布在樂亭、灤南、唐海、漢沽、塘沽、黃驊、海興等縣。其生產規模(包括鹽田面積、原鹽生產能力和鹽業產值等。)占全國海鹽的25% ~ 35%。1988年原鹽產量為415000噸,占渤海海鹽產量的50.2%。從路暢鹽區的開發現狀來看,天津濱海塘沽和漢沽鹽場的擴張空間不大。隨著城鎮和港口工業的發展,仍有進壹步減少的可能,但黃驊、南堡和大清河鹽場仍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2)遼東灣鹽區:遼東灣有福州灣、營口、錦州、錦州、旅順5個鹽場,鹽場面積和原鹽產能占遼寧鹽區的70%以上,原鹽產量1988年達到205.7萬噸,產值2.8億元。

(3)萊州灣鹽區:該區是山東省海鹽主產區,包括煙臺、濰坊、東營、惠民等地17鹽田,總面積約400平方公裏,1988海鹽產量293.9萬噸。從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來看,萊州灣鹽區在全國各鹽區中處於領先地位。主要鹽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以上,單位面積產量高達73噸/公頃,居北方海鹽區首位。

(4)淮鹽產地:因淮河穿越江蘇鹽場而得名。江蘇鹽場分布在北起蘇魯、山東交界處的繡花針河口,南至長江口的斜長海岸帶,橫跨連雲港、鹽城、淮陰、南通四市13個縣區,面積653平方公裏。江蘇沿海適合海鹽生產,擁有中國最寬的沿海灘塗和四種截然不同的氣候條件。

鹽的原料來源分為四大類:海鹽、湖鹽、井鹽、礦鹽。海水曬幹制成的鹽叫海鹽;開采現代鹽湖礦物產生的鹽稱為湖鹽;用沈井法提取淺層地表或地下天然鹵水制成的鹽稱為井鹽;開采古代巖鹽礦床生產的鹽稱為礦鹽。由於巖鹽礦床有時與天然鹵鹽礦床共存,又由於開采巖鹽礦床的鉆井水溶法的問世,所以又有了井鹽和礦鹽的統稱——井鹽(壹般稱為礦鹽)。

歷代用鹽主要有海鹽、池鹽(湖鹽)、井鹽、巖鹽(礦鹽)。四川井鹽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大英縣舉世聞名的《卓通經》始建於北宋清朝,比西方早800多年。中國的鉆井技術史、中國的科技史、中國的井鹽技術史,都稱其為“世界石油鉆井之父”、“首創機械鉆井”。

古時候的人不把天然鹽當鹽,而稱之為鹵。古代人最早采集的鹽可能是海鹽。據古書記載,炎帝(指神農)時蘇莎首創用海水制鹽,史稱“蘇莎為食用鹽”。蘇莎只是壹個傳奇人物。其實,用海水制鹽應該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是蘇莎推廣了制鹽的方法,後人把采集海鹽的發明權加在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是內陸鹽湖。由於氣候幹燥的影響,可以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靠風吹日曬蒸發自然產鹽,史稱“謝衍”、“魯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歷史記載中,鹽池采鹽的歷史可能不會晚於海鹽。

現在青海省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都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代王寫的《羅杜甫》壹書中說“河東鹽池清凈鮮,不烹而天然”,意思是不用火烹,池鹽自然可得。河東鹽池位於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遠古先民應該很早就接觸到了這種天然的池鹽。

很難確定池鹽和海鹽的發現和消耗哪個先出現,因為海鹽也可以通過從停滯淺灘的海水中蒸發而自然結晶。生活在海邊的遠古祖先也很早就發現並食用了這種由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天然存在的池鹽和海鹽,以及地表裸露的巖鹽、自然溢出而泄漏的鹽泉和隨處可得的土壤鹽,只要這些天然鹽產生的地區有人類活動,祖先們遲早總會發現它們。只是由於時間久遠,池鹽和海鹽發現的時間順序不好判斷。

井鹽出現的時間可能稍晚,根據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誌》說,通曉天文、地理、水脈的李冰發明了挖鹽井的技術。李兵壹邊控水,壹邊勘察地下鹵水分布,挖了壹口鹽井。成都等地出土了壹批鹽井畫像磚,生動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多以鹵為原料,或用柴火熬制,或經日曬風化,水分蒸發後得鹽。

宋代以前,海鹽的制造都是炒出來的。海鹽是刮土淋鹵,燒鹵煮鹽。元明清更替後的海鹽炒制方法和器具並無明顯區別。嶗山青鹽比清光緒(1901)晚二十七年,鹽民用溝灘的方法在陽光下炒,從而結束了炒鹽的歷史。

炒鹽耗柴多,勞動強度大從北宋開始,海鹽的烘幹方法就出現了。由於技術原因,效果不是很好,所以炒鹽還是比曬鹽多。到了清末,大部分海鹽產地都改為曬制,技術也逐漸完善。那些千百年來沿海岸線設置的炒菜鍋、炒鹽設備,自然成為過去。

南方如海南島,日照充足,是曬鹽的理想場所。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被太陽曬幹的沙灘沈積物,倒入海水,過濾制成高鹽度的鹵水,然後將鹵水儲存在水池中,在太陽下蒸發,形成鹽。

井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步驟。古代提取天然鹵水的方法多為打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法、自噴法。在巖鹽型礦區,大多采用鉆井水溶采礦法,有的采用單井對流法,有的采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在古代,井鹽是用油炸的,類似於海鹽油炸。

湖鹽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由開采或灘曬產生。有些鹽湖經過長時間的蒸發,氯化鈉沈積在湖底,比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經過幾千萬年的變遷,已經形成了幹涸的湖泊,鹽晶裸露在地表,可以不經加工直接挖掘。曬灘法在湖鹽生產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同於早期的海鹽生產工藝。

鹵水是從海洋和陸地中提煉出來的,在太陽和火中炸,在海中煮,在波浪中煮,鹵水就成了鹽。讓人想不到的是,炒鹽這麽費勁,歷史上卻壹直在用這種方法。在中國西南的壹些井鹽地區,因為炒鹽而砍伐周圍的樹木,不僅造成環境破壞,還導致鹽井因燃料不足而停產。當然,那是不得已而為之。西南井鹽產地光線很少,鹽工想不到讓太陽曬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也不缺光,只是曬鹽的時間還是很晚,似乎也不完全是技術問題。而池鹽的曬鹽技術出現的很早,發展的也很成熟。

四川鹽業從鑿井、采鹵、運鹵到炒鹽,分工精細,工序繁雜,工程費用和設備投入大。開壹口井壹般要壹兩年到四五年,最多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沈井投資從淺的1200元到深的20000元不等,甚至還有人花了30000到42000元卻看不到作品。大多數經營水井和爐竈的企業主將他們的資本集中起來,並采取合夥人制度來使他們的資本變得強大。以芙蓉產區為例,自貢的投資者(稱客)和地主以租佃和合夥的形式打井,可分為“年井”(或“客井”)和“子孫井”。道光朝以前,多為“定年井”,即鑿井成功後,投資者只按比例享有壹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井及其設施全部無償返還地主;“後代井”挖掘成功後,投資人和房東將長期擁有所有權。隨著鑿井技術的提高,井深相應增加,投資者預付資本量持續上升,改變了股份結構中投資者和地主原有的股份比例,“定年井”逐漸過渡為“後代井”。壹般情況下,井建成投產後,地主持有六分之壹至四分之壹的股份,稱為“主股”、“地脈日股”或“地脈壺口”;剩下的大部分份額歸投資者所有,稱為“工作日份額”、“客日份額”或“開水”;如果有承辦人(集資鑿井的發起人或組織者),就要從日份額或鍋口中劃出壹部分份額作為對承辦人的獎勵,稱為“幹日份額”、“團首日份額”或“開水”。

礦鹽在地下沈積了幾千年,古代工業不發達,汙染少,所以礦鹽純度好,雜質少。海鹽來自大海,人類的汙染也影響了大海,純度不如礦物鹽。鹽是從地層中開采出來,提煉成鹽,稱為巖鹽,也叫巖鹽、礦鹽。生產巖鹽的地方有袁勇等七個地方,古代海底經...也被生產出來。紫色巖鹽產於西藏烏蘭達布森山。史書中關於巖鹽的記載並不多。《北史·西域傳》說:“高昌有白鹽,形似玉梁。”也就是新疆產的巖鹽。

太陽能使海水變幹後,結晶海鹽就產生了。經過6億年的地質擠壓和地下高溫,地下礦物和海鹽結合形成了“鹽化石”——礦物鹽。礦鹽可以說沒有汙染,是三種鹽(礦鹽、海鹽、食鹽)中最幹凈、最綠色的。"

井鹽是如何開采並制成鹽的?由於鹽礦都埋在地下280米到500米,所以要先打井。到達鹽礦所在地後,用管道註水,將鹽礦溶解成鹵水,然後將鹵水泵入制鹽裝置進行蒸發、幹燥等壹系列過程。陸金華說,簡單地說,井鹽的生產過程就是溶解和重結晶的過程。“整個過程相對簡單,人為幹預環節少,所以,

打通井筒和井下巷道到達煤層,使井下和地面形成完整的運輸和通風系統,直接從井下提取巖鹽。礦井開拓有三種方式:立井、斜井和平硐。

幹法開采得到的巖鹽,如果品位高,可以直接粉碎過篩得到成品;如果品位低,礦石會溶解到鹵水中,提純後再蒸發結晶成鹽。

豎井開拓利用與地面直接相連的豎井和相應的水平巷道開采巖鹽。對各種地質條件的巖鹽礦床適應性強。特別適用於傾角大、埋藏深、圍巖不穩定、產量大的礦床。

斜井利用與地面直接相連的傾斜巷道和水平巷道開采巖鹽,適用於傾角小、埋藏淺、圍巖穩定的礦床。

在平硐采礦中,直接與地面相連的水平巷道、上山和下山道路用於采礦作業。適用於地形切割深而陡,部分礦體埋藏在水平侵蝕基準面以下的巖鹽礦床。

鹽湖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方式因資源而異:凡是已形成巖鹽礦床、富含晶間鹵水的鹽湖,如中國和蘇聯的大部分鹽湖,主要是直接開采巖鹽;沒有鹽沈積或鹽沈積很少的鹽湖,如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印度的桑巴鹽湖、中國山西省的運城鹽湖,都需要在湖邊建鹽田,從湖中引入鹵水,經曬成鹽。沒有晶間鹵水的幹鹽湖,如澳大利亞麥克勞特湖,需要註水溶解飽和鹵水來幹鹽或直接開采原鹽。其原理和操作與海鹽基本相同,但鹽湖鹵水濃度更高,所需蒸發池面積也相應小於海鹽。

  • 上一篇:歷史上有哪些姓劉的皇帝?
  • 下一篇:三國史實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