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大動蕩,與吳三桂有關的事件。

歷史上的大動蕩,與吳三桂有關的事件。

吳三桂(1612 —1678),字長。漢族,明末清初遼東錦州人,原籍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六安村人。他今天的身高大概是1.73米。他出身於晉州大將軍武舉,以戰功和父蔭為統帥。明天開始和結束,他帶了20多個仆人從四萬滿人手中救了他的父親。他的孝行天下皆知,有“三軍之勇,九界之孝”的美譽。在北京短暫停留後,吳稱他為最年輕的白皮膚男人。

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戰,吳襄去援時落荒而逃。

吳三桂

結果全軍覆滅,祖大壽被清除,孫承宗去了,吳襄被囚禁,吳三桂被任命為遼東連長,鎮守山海關。歷史記載,吳三桂系是明末最後壹個有戰鬥力的戰士。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確信逼近北京。崇禎皇帝飛毛腿封他為平西伯,使他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投奔魏,起用吳襄為京營提督。吳三桂奉命入京,十六日抵達山海關。途中,他“不慌不忙地推遲,簡單地閱讀和騎行”。20日到河北馮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入京,崇禎皇帝在景山(景山公園)自縊。北京失陷,吳三桂退兵,投降山海關。李自成之後,多次被招降。吳三桂猶豫再三,因為他的妃子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擄掠,父親也被扣押,“很爽”,他怒不可遏。於是上書清瑞太子多爾袞,要求清兵入關剿滅盜賊。李自成聽到這個消息,於13年4月,親率十萬大軍,自稱二十萬,前往山海關攻打吳三桂。22日的山海關之戰,吳軍壹開始就敗了。吳三桂向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求助,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壹石之戰中聯合擊敗李自成,被清朝封為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成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消滅了陜西等地的土匪殘余,消滅了四川軍閥張,結束了他在四川建立的專制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與清軍多尼壹起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其鎮守雲南,帶兵入緬,逼緬王交出南明皇帝李詠。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在昆明殺了南明皇帝李詠。同年,清廷封吳三桂為天親王,雍正時還轄貴州省和雲貴。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都附和他的信,成了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由於賦稅不足,朝廷下令吳三桂減少兵力。吳三桂把綠營和叛逃者從6萬人減少到2.4萬人,去弱存強,只留下精銳部隊。康熙十二年(1673),清廷下令撤回諸侯。吳三桂聞訊後造反。自稱周王、天下水陸元帥之長、興明征伐魯將軍,發出檄文,聯合平南、靖南尚之信、靖南耿、廣西將軍、陜西知府王號召反清,入侵廣西、四川、湖南、福建、廣東四省。戰火蔓延到江西、陜西、甘肅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部署重兵鎮壓叛亂,逐漸扭轉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稱帝,稱衡州為“應天府”,國號周,建元昭武。他自己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皇帝的冠袍。同年秋,死於衡州宮。其孫吳世貞繼位衡州,退居貴陽、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其余投降。吳三桂的後代幾乎全部被殺,包括嬰兒,他們中的壹些人在貴州和雲南的部分地區隱居了數百年,以避免九族的屠殺。《清史稿》有吳三桂傳。

這是周皇帝的宿命,他卻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敢為愛喪國,殺了壹代梟雄李自成。諸多悲劇和無奈造就了他多姿多彩、復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沖冠怒為紅顏”的真情流露;也有愛江山勝過愛美人的殘忍和貪婪;他反復無常,奸詐,叛逆,好鬥,反清...生命中的善與惡都在他身上,生成...但吳三桂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壹,卻是明末清初歷史舞臺上最關鍵的籌碼。壹度影響了當時的歷史走向。所以後世對它的評價褒貶不壹,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很難勾勒出他自己的性格,以及他生活中離奇而令人眩暈的變化。

“引領”清兵入關

吳三桂宮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壹,大同連長邊江向大順軍投降。史靜震動了。因為大同是京畿以西的門戶,大同失陷,北京危在旦夕。此時,崇禎再也顧不上駐紮在關寧的吳三桂部所承擔的北方防禦重任,力勸吳三桂加入魏史靜。3月中旬,吳三桂立即帶著寧遠地區的幾十萬遼人進駐,於3月19日(周壹16日)抵達山海關,隨後率軍西進至兩都。22日,吳三桂兵抵達玉田地區。就在這時,他們突然得到消息,首都落入崇禎手中,上吊自殺。同時得知明朝居庸關連長唐統已經倒向大順,李自成命令他乘虛占領山海關。吳三桂左右為難,憂心忡忡。

就在吳三桂離開寧遠的兩三天,位於沈陽的清廷已經探得水泄不通。這對他們來說是個好消息。寧遠這座城市無疑是他們輝煌生涯中的壹個黑洞。這是他們無法抹去的恥辱。天命十壹年(公元1626年)年初,他們的強大可汗努爾哈赤,在與明朝朝廷的壹場勝仗中,率領六萬大軍在寧遠大敗。努爾哈赤也受了槍傷。清軍退守沈陽後,努爾哈赤終日羞憤交加,不久傷勢(背癰)加重,病逝。這個制造了無數災難的屠夫,終於走完了自己68年的罪惡人生。經過壹番角逐,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了可汗的位置。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出兵朝鮮勝利後,率領得勝軍隊猛撲錦州、寧遠,誌在得勝,為父報仇,為國恥。沒想到,趙率教決心堅守金州,與袁崇煥誓死保衛寧遠。金軍傷亡枕藉後,皇太極不得不忍氣吞聲,從圍中撤出。滿清又壹次兵敗寧遠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猝死。少爺福臨、多爾袞、吉爾哈朗攝政王。為了樹立威信,9月,吉爾哈朗迫不及待地率軍猛攻關外僅剩的幾個軍事據點。他迅速進攻占領的後所、中前所和前屯衛,但當他率軍進攻寧遠時,卻遭到了吳三桂的堅決抵抗。寧遠,這座城市是滿族的噩夢。從1626到1643,清軍三次猛攻,均告失敗。不過,沒想到今天就有了。清廷喜出望外。急於建功的多爾袞等人聞訊後,立即下令“修武備,存糧馬,四月初大議。”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吳三桂在永平、玉田壹帶遊蕩。崇禎死,明廷亡。他和明朝所有的老大臣壹樣,都在尋找出路。而最短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這並不違反道德準則。朝代更叠,自古如此。既然明太祖的壹個窮和尚成了真命天子,為什麽李自成不能當皇帝?

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也是投降。李自成派使者到三桂,賜四個月的軍糧和四萬兩銀子,並宣布“立功必賞”。這對已經缺了壹年多工資的吳軍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吳三桂投降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吳三桂收到了兩份文件。壹封是大順的使者拿著他父親吳襄勸他歸順李自成的信,另壹封是寄給吳三桂的密函,詳細講述了他父親被劉宗敏抓去嚴刑拷打的經過。他的父親已經收集了五萬兩銀子,但離劉宗敏聲稱的二十萬兩還差得很遠。此外,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占。吳三桂大怒。於是拔劍斬案,舉帳演兵場。他斬了其中壹個,割了另壹個的耳朵,使他造謠說李自成:“李賊送了自己的人頭。”同時起兵返回打敗唐統,奪回山海關。

吳三桂由曖昧態度轉為公開對抗,在大順王朝引起軒然大波。壹種觀點認為應該立即征服。另壹派的想法是暫時放置。持後壹種觀點有兩個原因。首先,劉宗敏、李過等人已經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抄襲掠奪汙官,坐擁美琪,真的是壹種享受。我不想馬上拿我的生命冒險。二是、牛金星、宋等人的建議是基於戰略考慮,認為目前不宜大規模遠征。因為“新都深得民心”,而吳軍又以“能打”著稱,所以不可小覷。他們認為還是暫時維持現狀,繼續招降為好。但李自成撥開人群,下令親征。4月13日,李自成領兵十萬,號稱20萬大軍出京師東進。

當大順王朝決定征服時,吳三桂提前發現,大為驚訝。他認為沒有力量可以抵抗大順軍。為了自保,他決定向滿清借兵。條件是不僅要給滿清錢,還要“出錢買地”。滿清並沒有意識到山海關的這些變化。它只知道李自成被困北京,崇禎死了,它應該趁這次中原大亂的機會,與大順爭奪天下。4月9日,滿清軍隊向沈陽進發。十五日翁之行後遇到吳三桂派來的特使。多爾袞等人喜出望外,疑神疑鬼,沒有加快行軍速度。20號到達連山。吳三桂的第二任特使到了。李自成大軍已薄山海關,形勢緊迫。清軍聞訊,日夜兼程200裏,於21日晚抵達關內。21日白天,大順軍與吳軍交戰,吳軍疲憊不堪。吳三桂再次向清軍大營派出使節,催促清軍參戰。這時候,了解情況的多爾袞已經不滿足於吳三桂所說的:“不僅財富,連土地也要分作賞賜”。他的誌向是入主中原,所以他堅持吳三桂必須剃發而不是出兵相助。在這壹點上,吳三桂已經別無選擇。如果明天妳獨自對抗大順軍,妳會被打敗,妳的生活會被摧毀。於是他只好去了清營,剃頭跪拜,就像多爾袞表現的那樣。第二天,山海關大戰打響。狡猾的多爾袞命令吳軍先打大順軍。待交戰雙方疲憊不堪,吳軍疲憊不堪時,方開拔上陣。毫無準備的大順軍在說:“韃靼人來了!”在壹片驚呼中,兵敗如山倒。“壹時之間,戰場空無壹人,屍橫遍野,曠野滿布。”

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兵伐大順,恢復眼界之室的想法成了泡影。已經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的滿清王朝,只是把吳三桂當成眾多降明官員中的壹個,把他作為走狗趕走,為他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服務。

鮮為人知的吳三桂

如果說很多人不太了解吳三桂清朝的具體過程,那麽更少人了解吳三桂的個人經歷。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不是當漢奸的料。

作為武將,吳三桂身高不到八尺,只有中等身材,但英俊威嚴,驍勇善戰,武藝高超。在戰鬥中,他百折不撓,左沖右突,勇猛無比,有壹次皇太極遠遠地看見他,不禁對部下感嘆:“吳主真好!”

1612(萬歷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他的父親吳襄,原是士紳。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國實行苛刻的民族歧視政策,對漢人進行掠奪和殺戮,於是憤而從軍,舉行團訓,保護環境和人民。明甲誌委托遼東總兵應永擔任此職。他戰功卓著,被譽為“遼右巨臂”。在與後金的鬥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寧省的壹些明朝武將結下了友誼,並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在錦州有“奪先鋒印”稱號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生長在壹個戰火紛飛的地區,壹個有抗戰歷史的家庭。這無疑從小就磨煉了他的勇氣和反金意識。在戰場上,年輕的吳三桂非常勇敢。在壹次戰鬥中,他沖入敵陣,用箭射下了壹位紅旗王子。當他拍馬前揮刀要砍下王子的頭時,沒想到,王子突然用刀割破了他的鼻子。吳三桂在流血,卻無所畏懼。撕完紅旗,包紮好傷口,馬上又打起來了。

有壹次,吳襄率領五百騎兵作為斥候,不期而遇後金軍隊,被圍困。當時,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後,我很擔心與清軍的“野浪戰”。壹般來說,從農民子弟訓練出來的漢人騎兵,不是女真人騎馬的對手。就算騎兵強壹倍,明軍也沒有勝算,何況幾百明軍困在大陣裏。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有危險後,立即趕到叔叔祖大壽的帳篷,請求他出兵救父親脫險。祖大壽認為不可能,而且只會增加傷亡,所以不肯說:“我怎敢輕舉妄動,因為保護我國邊境的責任重大!萬壹戰敗,妳會安全嗎?”三桂知道自己強不起來,哭著走了,立刻召集幾十個仆從,像壹陣大風沖進包圍圈。找到父親的隊伍後,他喊道:“跟我來!”又引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這場戰鬥震驚了全軍。從此,年輕的吳三桂“三軍之勇,九界之孝”的名聲在遼國家喻戶曉。

少年英雄吳三桂,深受父母器重。遼東獄軍收他為養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推薦他為遼東連長。他只有27歲。吳三桂練兵非常嚴格。洪承疇治下的城鎮中,吳三桂最為強大。吳三桂並不滿足於此,他專門重新訓練了壹支極其精銳的千人騎兵。有20支隊伍,每支隊伍50人。“簽二十,書領袖的名字,插在靴筒裏。著急的話,勢必要簽字叫人,有人領騎,沖突中沒有吃虧。”

1641年(崇禎十四年),晉松之戰以明軍慘敗告終。如果說23年前薩爾滸之敗標誌著後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麽晉松之敗則表明明廷在整個戰役中被打敗了。晉松的戰敗使明朝失去了大量的精銳士兵和戰爭將領。老兵曹邊蛟被俘,被殺。洪承疇、祖大壽等人投降。只有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苦苦掙紮。吳三桂呼籲流放,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重振軍隊。很快就組織了數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山海關外的寧遠。在原遼東戰爭將領死亡或投降的情況下,吳三桂成為唯壹幸存的反清名將。次年,皇太極發動諾農之戰。阿巴泰和吐爾格被派去避開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從黃崖口入關。燒殺搶掠,兵士直奔魯北。山海關的將軍們都壹陣風似的逃走了。只有吳三桂還敢領兵入關攻打清軍,屢有斬獲。1643年,如上所述,吳三桂的忠誠反抗,讓戰無不勝的清軍在寧遠門遭受了第三次失敗。

清廷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向吳三桂發起了強大的投降攻勢。因為吳三桂的叔叔祖大壽和他的恩師洪承疇,以及吳三豐、祖可法、張存仁等很多兄弟同僚都已經淪陷,皇太極親自給他寫信投降,還召集這些和吳三桂有各種關系的投降將領給他寫信投降。但吳三桂不為所動。當然,這壹方面是因為他父親留在京城做人質,另壹方面也與吳三桂的反清意識分不開。

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

明末,大量晚明朝廷官員因種種原因淪為漢奸。常見的有對抗貧窮生存型和參軍後找官型。前者以洪承疇、祖大壽為典型,後者以張存仁、馬光遠、全峰為典型。吳三桂和他們都不壹樣。吳三桂不窮。山海關和五萬士兵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從明朝廷的連長到平西伯都是官員。如果明廷能延年益壽,他的晉升計劃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更重要的是,他從少年時期就開始與滿清進行不妥協的鬥爭,所以可以說他身上沒有明顯的漢奸因素。鑒於此,有必要探究他最終成為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我們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吳三桂轉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個客觀因素是李自成入京後采取的壹系列錯誤做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階級和明朝官僚的仇恨,很多大順軍官兵對明朝官員的搶掠和追殺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李自成沒有壹個封建王朝變革者的眼光和胸懷。古代的農民起義不是近現代的民主革命。只能換成新的王朝。大順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和舊明朝的官僚合作。而且,這些古代官僚已經拋棄了朱明政權,準備張開雙臂與大順王朝合作。比如惠世揚在儀式中給李自成下跪,說:“我天生是老臣,要離開陛下。”但李自成缺乏對其中奧秘的洞察。讓大順兵突襲明朝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李自成因此失去了首都的民心。明朝末年的很多官員在落馬後又回到叛亂中,而其他人則偽裝潛逃。

總的來說,大順拋棄了明朝官僚的合作,這對自己政權的穩定至關重要。部分上,大順推回了吳三桂。這不僅是吳三桂清王朝的關鍵,也是大順王朝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的短暫瞬間——各種史書的記載略有不同。面對劇變,吳三桂情緒激動,失去理智。據記載,他已經接受了李自成的投降。只是在沒有完全公開的情況下,我得到了父親被拘留搶劫,愛己被占領的消息。據說他能勉強接受父親的苦難,卻永遠接受不了愛姬的羞辱。他知道自己被夾在了滿清和李自成兩股勢力之間。無論是出於父親被關押在京城的考慮,還是從他與滿清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向大順投降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位32歲的熱血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特使,並誇口說“李賊送了頭”之後,切斷了他應該走的和本來打算走的路。然而,盡管如此,他還是對清朝心存疑慮,以至於在得知李自成開戰後,他想自殺。然而,當他面對現實時,不得不走出壹條路,向滿清調兵遣將。而這壹舉動將滿清的都城從沈陽遷到了北京,吳三桂後悔無藥。

試想壹下,如果大順王朝能夠拉攏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明朝官僚,情況可能就不壹樣了。李自成不僅沒有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還幫助其防守北方的滿清。穩住局勢後,再領兵統壹江南。從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敗來判斷應該是合理的。還是因為北疆吃緊,大順王朝在相當壹段時間內無力南征,所以李自成、吳三桂以及壹大批明廷將領,如大同總兵、邊江等的總兵力,足以抵禦滿清。以前明朝朝廷那麽難,就是因為要兩邊打滿清和農民軍,捉襟見肘到了極限。如果把情況簡化為大順對滿清,那麽清騎跨華北、中原的局面就再也看不到了。經過壹段時間的穩定,新興的大順也將統壹華南。至於統壹後的大順是否有恢復關外領土的權力,確實值得懷疑。統壹的大順會不會是弱宋的翻版?會不會導致今天中國的版圖在長城以南?這些問題都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不再贅述。

由於對明史的修改,清朝基於自己的異族統治,篡改明史,推行文字獄,禁止編纂自周以來從未間斷的民間史書,將明史的編纂控制在官員手中。同時以編纂《四庫全書》的名義禁書,四庫全書禁書清單比《四庫全書》長三倍,以至於許多史料死亡,後世史官對明朝的評價被誤解,有失公允。

自2004年以來,長篇白話歷史《明朝那些事》壹炮而紅,中國掀起了壹股轟轟烈烈的“明史熱”,為明朝正名的呼聲越來越高。

很多民間歷史學家認為,吳三桂從壹開始就不是明朝的漢奸,而是因為清朝以“為父報仇”的名義敲開了大門。比起占領北京,逼死崇禎皇帝的李自成,被明朝追封的建州女真部(後金)是自己人。當時聯合清兵打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明末,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不強。只要統治者的治國之道為漢人所接受,漢人並不排斥異族統治。這也是為什麽無論北魏的鮮卑,還是西夏、遼金,在建國初期,異族通常不會遭遇漢人的強烈抵抗。

但是後來的發展並不像明朝老臣想的那麽忠心。滿清以大明諸侯的名義公然搜刮崇禎之子,聲稱要視崇禎之子為正統,使其即位。但他食言了,把這個被明朝老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為崇禎三子的人處死了,並稱他是崇禎的假後代。從此,明廷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廷所有的王公都缺乏合法性和號召力,南明的小朝廷只好走向衰落之路。此時的吳三桂、耿、尚可喜三大大將已經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壯大,只有協助清廷滅南明,才能保住家族安危,消除道德危機。雖然史明從未虧待過吳三桂,但作為投降者的吳三桂不得不主動滅南明,最後做了壹個永遠的皇帝,以示對新主子的忠誠。

後世對吳三桂褒貶不壹,甚至兩極分化。

大多數人認為,他的行為應該被視為“漢奸”,因為他與滿清勾結,導致了大順政權、南明政權和其他漢族政權的崩潰,他殺害了李詠皇帝和其他明朝皇帝、皇族和大臣。所以人們經常用“現代吳三桂”的稱號來打擊對手。

也有人認為吳三桂讓清軍入關的初衷只是借清軍消滅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或者讓兩者兩敗俱傷,更有甚者要求多爾袞立明朝太子(明思宗之子朱慈烺)為皇帝。當時並沒有投降的意思,只是後來事態的發展導致了身不由己,這應該不會影響他的愛國英雄身份。

有人認為,在明清動蕩的交流時代,吳三桂只是出於對他和他家族利益的忠誠而行事,所謂的漢奸評價過於苛刻。甚至有人指出,寫《袁媛曲》的吳梅村嘲諷吳三桂本人,最後上了國子監,清廷的壹個斟酒侍者。在道德層面上,他實在沒有資格寫詩侮辱同樣是旗幟鮮明的詩人吳三桂。

目前,玉田縣南部的臥螺谷鎮還保存著完整的吳氏族譜,其中記載著吳三桂被誘入關的原因是李自成逼迫吳三桂投降,但未果,壹怒之下,在北京殺死了100多名吳姓家族成員。原文如下:“李賊進京,宣武門外,殺吳家人百余人……”,而且他也沒聽說過壹怒之下沖冠為美人的。家族恩怨,這才是他引誘大清入關的真正原因。

  • 上一篇:《煮肉》裏的小香味是什麽?
  • 下一篇:楊公歷史紀念碑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