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曾被認為不可能的十個科學問題

歷史上曾被認為不可能的十個科學問題

1.恒星成分分析

在1842的《積極哲學》壹書中,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曾這樣描述恒星:“我們永遠無法理解它們的內部結構,對於其中的壹些,我們永遠無法理解它們的大氣層是如何吸收熱量的。”談到行星,這位哲學家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寫道:“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它們的化學或礦物學結構,更不用說生活在它們表面的有組織的生物了。”其實孔德的結論是基於恒星和行星與地球的距離太遠,已經超過了我們的視覺和幾何極限。他指出,雖然我們可以計算它們的距離、運動和質量,但我們不會知道其他任何東西;我們沒有任何方法對恒星和行星進行化學分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說的話結果是大錯特錯的。19世紀初,威廉·海德·沃勒斯頓和約瑟夫·馮·弗蘭霍夫都發現太陽光譜中含有大量黑線。到1859年底,黑線的秘密被進壹步揭開,它的名字變成了“原子吸收線”。通過分析這種類型的線,我們可以確定太陽上存在的每壹種化學元素,這使得發現恒星的組成成為可能。

2.確定隕石的存在

在文藝復興和現代科學的早期發展過程中,天文學家拒絕承認隕石的存在。這些石頭來自太空的說法壹度被貼上“迷信”和“異教”的標簽。反對者指出,上帝怎麽可能創造出如此混亂的宇宙?當時法國科學院做出了“天上掉不下東西”這樣壹個著名的論斷。火球和石頭砸到地面的報道壹直被認為是謠言和傳說,這些石頭壹度被解釋為“雷石”,即雷擊的產物。

直到1794,否認隕石存在的說法才告壹段落。當時,以振動和聲學方面的著作而聞名的物理學家恩斯特·克拉德尼(Ernst Kladni)在壹本書中指出,隕石應該來自外太空。1790年,法國巴爾博坦地區發生了壹場“石雨”(石頭從天而降),當時有300人目睹了這壹過程。正是這場“石雨”促使克拉德尼出版了他的書。

然而,克拉德尼的傑作《論帕拉斯鐵和其他類似鐵的起源,以及與之相關的壹些自然現象》卻沒能逃脫被嘲笑和奚落的命運。直到1803,他的冤案才得以洗清。當時,讓·巴普蒂斯特·迪斯特·比奧分析了另壹場在萊格爾上演的“石頭雨”,發現了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些石頭真的來自太空。

3.比空氣重的飛機

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已經自信地指出,不可能飛得比空氣重。對於萊特兄弟的試飛來說,這個論斷無疑是壹個不吉利的前奏。反對者認為兄弟倆的飛天夢是不可能實現的。在所有持這種觀點的人當中,開爾文勛爵可能是最著名的壹個。早在1895,他就聲稱“不可能制造出比空氣還重的飛行器”。然而,僅僅8年後,萊特兄弟就用鐵壹般的事實證明了他的論點是多麽可笑。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開爾文做出這壹臭名昭著的斷言的同時,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很快就接近了飛行超過空氣的目標。自18世紀晚期,人類開始乘氣球飛行,到19世紀晚期,氣球已經被人類控制。而包括Felix Du Temple的單翼機在內的幾款設計也順利飛上藍天,但飛行時間較短。說到這裏,我們不可避免的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麽有些人對飛得比空氣重有疑慮?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1716,當時科學家和神學家Emmanuel Sviden Berg在壹篇文章中描述了壹種飛機的設計。他寫道:“這種飛機似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與人體相比,它需要更大的功率和更輕的重量。”

像許多其他設計壹樣,斯維登·伯格的飛機是基於撲翼機理建造的。換句話說,在重於空氣的飛行成為可能之前,我們必須設計出兩個真正有效的機翼。首先,兩個撲翼必須由滑動機構代替。其次,工程師必須有能力實現更理想的能源供給——內燃機。諷刺的是,尼古拉·奧托早在1877就申請了內燃機專利。

去太空

從大氣層飛行到太空飛行,無疑是壹個質的飛躍,但整個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長期以來,把任何東西送上太空,把人類送上軌道的想法都被認為是無稽之談。懷疑者是有根據的,因為那時候畢竟沒有相關技術可以做到這壹點。為了實現太空旅行,飛船必須達到逃逸速度——每秒鐘的速度大於11.2公裏,才能沖出地球。如果考慮音障,飛船的速度只有每小時1238公裏。直到1947年,人類才首次成功突破音障。在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這位科幻作家建議使用巨型大炮。然而,像這樣的突然加速會立即殺死所有的乘客。此外,計算結果還表明,炮的強度不足以讓飛船達到逃逸速度。

20世紀初,兩位火箭研究人員——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和羅伯特·戈達德——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被蘇聯以外的國家所忽視;在他的想法受到嚴厲批評後,戈達德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線。但無論如何,科學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1957年,第壹顆人造衛星“人造地球衛星1”發射升空,4年後,第壹艘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遺憾的是,由於英年早逝,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未能親身感受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

5.使用核能

2月29日,1934 1934,《匹茲堡郵報》援引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話說:“沒有跡象表明人類能夠獲取和使用核能。使用核能意味著自由,意味著必須將原子撕成碎片。”同年,在這份報告發表之前,恩利克·費密發現,如果用中子轟擊鈾,鈾原子會分裂成較輕的元素,並釋放出大量能量。

愛因斯坦的懷疑最終被事實擊敗。到了1939年底,人們對核裂變的認識更加深入,研究人員意識到壹個連鎖反應——壹旦開始,速度不斷增加——就可能產生巨大的爆炸。後來在1942,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上演了類似的連鎖反應。1945年8月6日,第壹顆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五星上將威廉·萊希(William Leahy)曾對時任總統的杜魯門(Truman)說:“我自己就是壹個爆破專家。在我看來,這是我們做過的最愚蠢的事情,因為這顆炸彈永遠不會爆炸。”1954年,蘇聯憑借奧布寧斯克核電站成為第壹個利用核能發電的國家。

6.發現高溫超導體

高溫超導體無疑是壹個奇怪的家夥——它的超導現象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但這種現象本不應該發生。根據完美的超導理論,30開爾文以上不可能出現超導。有趣的是,有些超導體在77開爾文時導電性最好。超導體——當電流通過它們時沒有電阻——最早發現於1911年。為了理解超導性,通常將導電材料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某個溫度。

在接下來的50年裏,科學家們發現了許多超導材料,並進行了研究。1957年,約翰·巴丁、萊昂·庫珀和約翰·施裏弗提出了壹個關於超導材料的完整理論——“BCS”理論,詳細解釋了標準超導體的特性。根據BCS理論,超導材料中的電子以所謂的庫珀對的形式運動。如果壹個“庫珀對”牢固地結合在壹起,就可以承受材料中原子的任何影響,進而實現零電阻。但是這個理論也指出零電阻現象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產生,此時原子只是輕微振動。

在1986發表的壹篇著名論文中,約翰內斯·格奧爾格·貝德諾爾茨和卡爾·亞歷山大·米爾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壹種在35開爾文的最高溫度下具有超導性的材料。這種材料的發現改變了超導體家族的面貌,他們在第二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Bednorz和Mill發現了在更高溫度下可以具有超導性的材料。到目前為止,觀測到的最高溫度(在壓力下)是164開爾文。但在科學研究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個記錄可能維持不了多久。

7.發現黑洞的存在

那些認為黑洞屬於未來主義或現代主義的人可能會驚訝地得知,基本黑洞理論最早是在1783年提出的。當時,地質學家約翰·米切爾在給皇家學會的壹封信中提到了黑洞。他指出,如果壹顆恒星有足夠的質量,那麽壹個從無限高下落的天體將獲得更大的表面速度——甚至比光速還快,這樣壹個天體發出的所有光線都會靠自身引力返回。

然而,在整個19世紀,黑洞的存在壹度被認為是壹個荒謬可笑的想法,因為物理學家認為,光是壹種以“以太”為介質的波,可以假設為無質量,因此對引力“免疫”。直到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科學家們才不得不認真對待黑洞理論。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壹個重要預言,光在引力的影響下會發生彎曲。從那以後,亞瑟·愛丁頓在日食期間測量了恒星的位置。測量結果表明,它們發出的光由於太陽的引力而發生了彎曲,但由於當時所用設備的限制,觀測到的彎曲效應太小,因此並不可靠——關於黑洞存在的理論是後來才被正式認可的。

相對論建立後,黑洞成為壹個嚴肅的話題,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等理論家詳細闡述了其特征。之後,天文學家開始尋找黑洞。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黑洞類似於宇宙中許多星系(包括銀河系)中心的天體,是產生高能宇宙射線的最大天體。2019 4月10日,人類歷史上首批黑洞照片在中國上海、臺北、布魯塞爾、智利聖地亞哥、日本東京和美國華盛頓同時發布。這是人類第壹次通過圖像直觀地看到黑洞。

8.創造壹個力場

創造力場是科幻小說中的經典段落。由於“等離子窗”的發明,創造力場終於在1995年成為現實。“等離子窗口”是由布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阿迪·赫什科維奇設計的。它可以通過磁場用等離子體或電離氣體填充壹個小空間。Hershkovich和Acceleron共同開發的“等離子窗口”用於降低電子束焊接的能耗。

“等離子體窗口”具有與力場相關的大多數特征。它可以有效地阻擋物質,充當真空和大氣之間的屏障。此外,它允許激光和電子束不受阻礙地通過;如果用氬氣作為等離子體的工作氣體,甚至可以發出藍光。唯壹的缺點是產生壹個任意大小的“等離子窗口”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目前的樣本都是小人。理論上,開發更大的“等離子窗口”是可能的。

9.創造隱形技術

隱形是另壹種科幻技術。從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萊茵河的黃金》到赫爾·喬·威爾斯的《空心人》再到《哈利·波特》魔法系列,隱形技術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事實上,沒有任何物理定律規定隱形是不可能的,最近的進展意味著某些特定類型的屏蔽設備已經成為可能。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們壹定聽過很多關於“隱身衣”實驗的報道,2006年就出了壹個基本設計。這些設備依靠超材料來引導物體周圍的光線。第壹件“隱身衣”只能對微小物體起作用,而且是在微波環境下。顯然,修改這種設計使其用於可見光環境,無疑是壹個巨大的挑戰。好在1年後就可以完成這個修改,雖然作用範圍只達到兩個維度和微米(百萬分之壹米)。毫無疑問,制造真正的“隱身衣”的工程挑戰仍然令人望而生畏。

10.實現物體的遠距離傳輸

“隱形傳態”這個名詞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但人們壹直對這種帶有強烈科幻色彩的技術持懷疑態度。在書上Lo!“,人們第壹次聽說了遠距離傳輸。從此,這個詞成為了大量科幻作家的“座上賓”,而《星際迷航》中的“傳送者”就是最著名的壹個。

雖然隱形傳態的起源很科幻,但物理學家已經實現了壹種隱形傳態,這要歸功於壹種叫做糾纏的奇怪量子現象。糾纏的粒子具有這樣的性質:無論它們彼此相距多遠,它們都應該連接在壹起。比如妳改變壹個糾纏電子的旋轉,它的“孿生兄弟”的旋轉也會改變。

顯然,糾纏粒子可以用來遠距離傳輸信息。曾經被認為不可能在任何比原子更大的物體上進行同樣的“表演”,但在2002年,壹個與糾纏耦合分子相關的理論指出,它們可以被分成量子態,這被稱為“疊加”。最近,科學家們提出了壹個替代的想法,被戲稱為“非量子物理的遠距離傳輸”,即構建壹束銣原子,讓它們在壹個地方消失,然後在另壹個地方出現。雖然這種方法不依賴於糾纏,但它可以傳輸關於這些原子的所有信息,即它們可以借助壹根光纖在另壹個地方被“再造”。

  • 上一篇: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是英國十所最古老的大學之壹。
  • 下一篇:銀的起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