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紫金縣經濟

紫金縣經濟

2014年,紫金縣地區生產總值10496億元,增長1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2%,地方政府預算收入增長25%,稅收增長16%。紫金工業歷史悠久。明代有采礦、煉鐵、鑄壺、制陶、造紙、印刷、縫紉、食品等手工業。從清朝到民國初年,工匠和作坊增多。解放前夕,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壹些作坊生產萎縮甚至倒閉。

建國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全縣共有國有企業14家,公私合營企業8家,生產合作社(集團)68家,工業總產值11.58萬元(按不變價1980,下同)。65438年至0958年大躍進期間,工業盲目發展,尤其是煉鐵工業。由於脫離實際,許多工廠建成後無法正常生產,很快被迫停產下馬,使全縣工業生產處於大起大落的狀態。1960後,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政策(簡稱“八字”政策,下同),企業關、停、並、轉,工業逐步恢復發展。1966“文革”以來,許多企業受到幹擾,但由於幹部職工的強烈抵制,工業生產曲折發展。1968以後,為適應支農備戰的需要,建設了壹批國有、集體、社區辦的化學、建材、食品企業,引進和推廣了新技術、新工藝,加快了工業發展的步伐。1979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國有和二輕工業穩步上升,鄉鎮和個體工業迅速發展。全縣工業10余個,有采礦、冶煉、化學、建材、陶瓷、機械、造紙、印刷、電力、縫紉、鞭炮、食品、糧食加工、竹木制品等,主要產品500余種。從65438年到0988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4292家。其中國有企業58家,集體企業124家,村及個體企業4110家,工業總產值1.1.93億元,分別比1.949和1.978增長34.3倍。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提高到10.9%到35.9%。

最早的紫金黃龍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位於景子鎮甘坑村。公司生產的“三谷味”客家黃老酒於2002年被深圳市酒類專賣局和深圳商報聯合評為“深圳人最愛的第壹黃酒”,產品銷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西、廣東、香港等地。此外,還有雙龍酒廠,生產“湯坑”牌糯米酒。金龍實業有限公司生產“黃可老字號”黃老酒。。明清時期,該縣實行傳統的科舉教育制度。到清朝末年,有四所公立和私立的書院和近400所私立學校,包括蒙古書院和孔子課堂。四書五經是為封建社會培養忠君孝民的必讀材料。戊戌變法後,廢除科舉,建立中小學。到清末,已有於樂中學、於樂小學、縣初級師範學校和高級中學。

民國初年,學校改為學堂。以“傳授新知識,灌輸愛國思想”為宗旨,取締私塾,興辦學校。當時由於軍閥混戰,社會經濟蕭條,辦學困難,學校發展緩慢,到民國9年(1920),私立小學只有96所,學生只有2752人。教會有9所小學,學生超過1100人。15年,縣城建立紫金縣初級中學,全縣建立9所縣小學。從民國25年開始,省裏先後資助了19所短訓班小學。民國29年,實施國民教育五年計劃,實行義務教育,鄉鎮嚴令中心小學,保障民族學校,適齡兒童強制入學,教育比以前更加發展。民國37年(1948),全縣有初中2所,師範1所,初中4所,在校生1331人。有263所小學,19170名學生。中小學生人數僅占全縣總人口的9.7%。教育經費多由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短缺,教師待遇差,校舍破舊,設備簡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的經濟生活得到了改善,這迫切需要壹個文化上的轉變。按照新民主主義的辦學方針,各鄉各村都辦起了學校,向工農敞開了大門。男女學齡兒童紛紛入學,小學為不識字的男女開設了夜校學習文化。出現了大規模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秋,政府接管所有學校,由私立改為公立。65438年至0954年,學習蘇聯經驗,改革教學。1958實行中央提出的“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的政策,增設4所中學、15農業中學、300個小學民辦班;師生參加“全民煉鋼”,停工。1961年,實施了《全日制中學工作暫行條例》和《全日制小學工作暫行條例》,整頓了教學秩序,調整了學校布局,改革了教學方法,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文革”初期,停課鬧“革命”,老師被批判,學校由工宣隊和貧下中農管理。1969年,在“妳出不了初中”的口號下,大隊小學附設初中班,公社中學轉型為高級中學,縮短學制,改變課程和教材,取消考試復讀制;1975以後,強調參加生產實踐,學習屯昌,種植紅薯,參加社會勞動,以勞動代替教學,導致教育質量嚴重下降。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撥亂反正,教育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80年代,該縣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師待遇,發動群眾集資修建校舍,充實設備,重視幼兒教育,普及初等教育,加強專業教育,開辦信(刊)贈教育,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據1988統計,全縣有小學336所,學生84045人。有31所中學,20510名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分別為98.59%和98.4%,中小學生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16.78%。幼兒園16所,在校生1431人;小學附設學前班398個,學生15614人;中等專業學校4所,在校生800人;職工業余學校4所,學生707人;電大1,300人;農民業余教育569個班,學生21358人。各類學校現有教職工***5276人,其中民辦教師1335人。

到2010,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99所,在校生138019人。其中:高級中學2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含技工學校)2所,完全中學7所,高中在校生16182人;初中29所,438,665,438+0人;327所小學,65,428名學生;幼兒園34所,16109名幼兒;特殊教育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生147人。全縣中小學教職工7612人,其中小學教職工4124人,初中教職工2506人,高中教職工813人,特教教職工2人,學前教職工567人。廣東省有1所國家級示範高中和16所標準化中小學。縣域文化歷史悠久。考古發現,有11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以及北宋林田古墓、宋代白水岐古窯址、南陵文天祥大鐘寺等文物,都體現了前人的聰明才智和民間藝術的發展。建縣後,明清時期的文學創作以詩歌見長,鐘定賢、劉明載、林鳳崗、鄧茂賢等的壹些優秀作品流傳至今有舞獅、舞龍、跳春牛、跳紙馬、唱山歌等民間藝術。晚清時期,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朝戲。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劉二松、劉、賴等縣人創辦《紫金山報》、《救國周刊》,宣傳新文化,反對舊禮教。抗日戰爭時期,縣內各區成立了青年抗敵同誌會,各中學和縣小學成立了劇團或歌唱隊。* * * "制片人潘祖嶽等人組織劇團宣傳抗日救亡,促進了全縣文化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紫金縣人民政府接管了人民教育博物館,先後建立了縣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廣播電臺、電影隊(院)、花朝戲專業劇團等單位。文化事業迅速發展,業余文藝活動更加活躍。“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化事業遭受嚴重挫折,許多文藝工作者受到批判,各種文化團體被關閉,大量書籍丟失。電影只放映革命樣板戲和新聞紀錄片。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有了新的活力,文化機構和設施不斷增加。到1988,已有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老幹部活動中心、劉二松紀念館、影劇院、檔案館、新華書店、電視調頻轉播臺、廣播電視臺、專業劇團等文化設施和文化團體。農村集鎮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所有鄉鎮都有文化站、電影院(場、隊)、廣播電視臺。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5%以上,圖書年發行量654.38+0.793萬冊,圖書館藏書2.8萬冊,年借閱量4萬次。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

截至2010年度,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中草藥資源豐富,人們早就使用中草藥治療疾病和損傷。明清時期,縣城和集鎮都有私人行醫,農村缺醫少藥,疫病頻發。清末,西醫從基督教會傳入縣城。從14 (1925)開始,在縣城開設私人西醫診所和縣平民醫院。然而,醫療設備簡陋,技術力量薄弱。

1952縣上成立了衛生廳,負責縣衛生行政,成立了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堅持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逐步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大力挖掘社會和技術力量,培訓各類醫務人員,醫療衛生隊伍不斷擴大,醫療設備不斷更新和豐富,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預防疾病,醫療技術不斷提高。上世紀70年代,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公社醫院的技術力量和醫療設備發展迅速。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全縣醫療技術力量不斷增強,醫療設備日益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1988縣級醫療衛生單位8個,鄉鎮衛生院23個,村衛生站(室)422個,醫務人員1303人(不含鄉村醫生344人,衛生員150人),床位658張。人均每萬人擁有醫務人員21人,比1年的每萬人1.75人高出11倍。醫院床位數比1951的25張增加了25.3倍。

到2010,全縣有直屬醫療衛生單位7個,鄉鎮衛生院20個,在職職工65438人+0940,退休人員635人。從業人員中,衛生專業人員1702人,占87.7%。其中副主任醫師36名,主治醫師117名,處級508名,處級952名。全縣合格執業醫師280人,合格執業助理醫師278人,實用護士385人,本科生55人,大專畢業生451人。

  • 上一篇:吳的前任姓什麽?
  • 下一篇:莒南縣歷史行政區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