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尋甸屬涼州,在周武王,涼州與永州合並,尋甸是永州的壹個邊疆。

春秋戰國時期,楚勢力在今天的湖南、湖北壹帶逐漸壯大,向西發展,與滇池地區的部落有所接觸。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派將軍莊緹帶兵去楚國的雲南,但由於道路受阻而未能返回。故“與其君,更衣而學其俗。”尋甸屬於古滇王國。苗壯之後,“黨分裂,流傳數百年。”遠道而來的楚兵與古代雲南的各個部落通婚、雜居,世代互相攻擊。

秦朝統壹中國後,開放西南,鑿武池道,設官吏。武池路從今天的曲靖壹直延伸到今天尋甸的儀隴。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秦漢時期,居住在滇東北的部落主要有滇、老金、米莫等。,都是“嫁了,耕了,聚在城裏”。雲南部落東北的老金、米摩,多次入侵漢朝使臣,與漢朝抗衡。漢武帝為了控制雲南王,統治雲南中部和東北部,在元豐二年(公元前11年)派巴、蜀兵粉碎了與雲南同姓的老金、Mimo兩個聯盟部落,使雲南王臣服於漢朝,建立了益州郡。尋甸因勞動力集中分布,浸沒窪地,故稱米姆縣。

蜀漢時期,諸葛亮征伐南方,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諸葛亮曾在縣城東南的關嶺設立“內務府”與當地“南蠻”的聯盟,並立下聯盟碑。尋甸被稱為中亞壹元部,是兩個少數民族的分布區。

魏晉南北朝末期,尋甸屬賀州郡。金泰七年(公元271年),司馬燕將益州的建寧、興谷、雲貴、永昌合並為寧州,統壹45郡。尋甸屬建寧縣,是牧區縣(牧區是秦漢時期的牧區;音麻)。

南朝大寶二年(公元551),土地分東西兩部。東部民族以“蠻夷”為主,西部民族多為“白蠻夷”。據範綽《滇誌》記載,曲靖、昆明、馬龍、晉寧、玉溪、安寧、祿豐是xi厝的腹地。今天南方的昭通地區、瀘西、尋甸、嵩明、建水是東方之地。尋甸地處東西之間,是壹個“烏蠻”和“白蠻”混雜的地方。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東川、會澤“烏蠻”首領丁鑫奪取尋甸,傳到孫子第四代時稱為新丁部。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尋甸叫升麻。

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蒙臺梭利六詔,尋甸因新名改名尋甸。尋甸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史書中。隨著南詔的崛起,勢力逐漸從滇西發展到滇東,統治著東部原有的“蠻夷”。南詔反唐後,尋甸的“蠻族”勢力發展成為壹個自成體系的部,稱為仁德部(仁帝部和丁鑫部),是南詔三十七部之壹。

五代後金代天府元年(公元936年),尋甸部改為仁地部,沙摩部在西。

南宋時,仁德萬虎府成立。

元八年(1271),改名仁德府,後又改稱尋甸府、周。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仁德府改為尋甸軍民府。

明德宣六年(1431),尋甸軍民政府改為仁德政府,領導馬龍、高明兩縣,恢復為玫瑰、桂後兩縣。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仁德改尋甸郡,分馬龍、高明兩縣,美美、貴侯兩縣,斬馬頭二十匹,七戶。“變土為流”,設流官。

清康熙八年(1669)改為尋甸府,隸屬曲靖府。清雍正八年(1730),設置為冀東駐防路,後改為冀東駐防路和水利路。該平臺位於尋甸縣,由13房屋管轄。民國1912年,這壹帶發生多次水災,於是人們商量著把取水點刪掉,改在尋甸。民國二年(1913),州減為壹縣,設立尋甸縣。

新中國成立後屬曲靖地區管轄,1956成立尋甸回族自治縣。嵩明與尋甸合並為1958,仍稱尋甸縣。尋甸回族自治縣1960撤銷,稱尋甸縣;1961年恢復嵩明、尋甸兩縣建制。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成立於1979年6月。1979 65438+2月20日,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正式成立,仍屬曲靖地區。

1998 65438+2月6日,曲靖市所轄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劃歸昆明市管轄。

  • 上一篇:趕過年是什麽節日?妳什麽意思?
  • 下一篇:獨家調查:下沙房價六年不漲離歷史高點還有多遠?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