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香火戲和花鼓戲合並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香火戲和花鼓戲合並的歷史背景是什麽?

很久以前,揚州人就有在廳堂擺放香櫃的習俗。據說香櫃是專門用來燒香拜祭國王的。

清初,從祭神燒香發展到制作表演與娛樂並重的香會。當他們的表演發展到用唱、讀、做、打來表演壹個完整的故事時,就成了戲劇。因為源於香,所以人們稱之為“香戲”。

他的劇本大多改編自神書,曲調多達三四十種。古代揚州人喜歡唱歌、看香火戲。到清朝嘉慶年間,江都已建有近30座專門表演香火戲的萬年戲臺。

香戲分內壇和外壇兩種。內壇有很多神話故事,比如“目連救母”“秦始皇驅山擋海”。外壇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揚州自古以來就是花鼓之鄉,每個鎮都有打花鼓、湖上蕩船、漁民捉蚌、老人推車、舞龍燈、踩高蹺、逢年過節送麒麟等習俗。

有許多民間藝人精通這項技藝。花鼓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對打”“踩雙打”,演變為“二小”“三小”,即蕭聲、肖丹、小醜的花鼓戲。古畫戲在揚州城鄉都很流行,男女老少都會哼幾句。

古代古畫戲有兩個角色,即“面條”和“包頭”。面孔是小醜,包頭是肖丹。演出時,全體演員表演壹個集體歌舞,然後由小綿和包頭載歌載舞,稱為演對手戲或踩對手戲。

這種古畫戲形成於1736年至1795年。在民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還吸收了徽班等劇種的劇目,能演出40多個情節簡單的劇目,如探親、種青稞、借妻、僧僧下山、湖上泛舟和。

1919年,揚州古畫戲首次從農村到杭州演出,獲得了成功,引起了京劇界的關註。第二年,他再次登上上海世界舞臺,在各個遊樂園引起轟動。

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演員們把淮揚小曲中的唱詞,如《盲王算命》、《下山小尼姑》等,改成了劇本。在音樂方面,除了梳妝臺曲調外,還加入了壹些淮揚小曲的曲調。

揚州花鼓的曲調是在戲劇舞蹈表演中產生的,音樂節奏清晰,適合刻畫喜劇人物,具有歡快、活潑、幽默的風格。

其代表曲調如《夫妻種麥》中的種麥調、《王磨豆腐》中的磨豆腐調、《盲人算命》中的算命調等,都是後來形成的揚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時,古畫歌劇已經發展到了全盛時期的地步。演員胡大海第壹次覺得古畫戲這個名字已經不適合當時的演出了。在他的倡議下,改名為“淮揚文戲”,以區別於淮揚大班。

淮揚文戲在上海立足,開始招收女徒弟。第壹批傑出的女演員是肖蘭珍、肖、陳和著名的昆曲金雲貴。

女演員的增加對揚劇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古畫戲的唱腔只是用絲弦伴奏而不是鑼鼓,所以觀眾稱淮揚劇為“小開”。

雖然小開是壹種融合了古畫戲和清曲的表演形式,但它又不同於古畫堆戲和清曲。早期的人物只有小臉和發髻,也就是壹個醜和壹個花旦。後來發展成三包四面,也就是三醜四花旦,多角度同臺。

小開篇劇多為生活劇,如探親罵娘,上墳放牛,瞎子看燈,道士王取妖打城隍等。

劇目從兩大兩小,即種大麥、大霧凇嘆、小尼姑下山、小寡婦上墳,發展成情節復雜、人物眾多的離別衣襟、孟姜女、柳茵故事。

小開篇曲調輕松活潑,委婉悠揚,主要有大鑼板、相思調、隔疊、青紗扇等。原來唱淮揚大班的演員改唱淮揚文人戲,淮揚文人戲加了武術鑼鼓,淮揚大班也用了弦樂伴奏。

在長期的表演實踐中,兩者相互吸引,逐漸融合在壹起,不斷吸收民歌和揚州清曲的優秀唱段,內容和形式日趨完善。

1920左右,當揚州古畫戲在上海演出時,香火戲也到了上海。香火戲在新民劇院初演時,改名為“淮揚大班”,在民間影響很大。

香火戲以鑼鼓為伴奏樂器,曲調有七言、十字句、鬥法、七鑼、娘娘腔、水瓶等。高亢、質樸、粗獷、雄壯,觀眾俗稱淮揚大盤戲。

揚州香是用大鑼大鼓伴奏,而不是絲弦樂器。主要曲調有七言唱法、十字唱法、風宮劃船、趕山擋海、劉爵子等30多種,都是粗獷、有力、高亢的。

此外,揚劇還從民歌和其他劇種中吸收和改造了壹些曲調,如《打牙牌》、《十杯酒》、《楊柳青》、《吳城調》等。這已成為揚劇音樂的壹個組成部分。

當時,閘北新民劇院、虹口常青劇院和太平橋同慶茶館等專做大戲的劇院相繼開業。此外,阿納金路上的淮陽大舞臺也上演了大開場,越來越多的演員來上海演唱。

上演的劇目逐漸以世俗家庭題材為主,如《琵琶記》、《牙痕》、《契約》、《柳蔭》、《三元》等,被稱為“十戲九錄”。化妝也發展起來了。花旦用面紗裹頭,換上戲服;表演模仿京劇,會表演武術。

1935年,淮揚劇和淮揚大班終於正式合並,史稱“淮揚劇”,陽戲應運而生。與此同時,由蘇北香劇團和揚州古畫劇團聯合演出的《十佳》,標誌著這部新劇已經破土動工。

早期的揚劇雖然有寬口和窄口之分,即分大嗓和小嗓,但曲調和腔是壹樣的。自女演員出現以來,江騰蛟等人創造了壹種同調異弦的演奏方式,以解決男女同臺演出的問題。同時吸收了京劇、昆劇的鑼鼓,打音樂牌,豐富了現場音樂。

揚劇唱腔曲調豐富,包括揚州清曲、揚州古畫戲、揚州香火戲等100多種曲牌,其中揚州清曲占主導地位,其中滿江紅、梳妝臺、剪靛花、銀扣是揚劇的主要曲牌。

揚劇音樂中曲牌的運用有四種方式:多唱壹曲、合曲牌、連句、換老歌。壹曲多唱是指同壹首曲子在節奏和旋律上適當變化以表現多種感情。

曲牌組合采用揚州清曲的套曲形式。根據劇情需要,有規律地組合調性相近的曲牌,多用於長篇敘事和人物抒情。挑句連接是根據歌詞內容的需要,把曲牌的壹些樂句挑出來組成新的唱段,更好地體現詞的意思,使詞與歌的結合更加貼切;老調的變奏是對原調的翻新。

揚劇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以高音二胡為主,中音二胡或胡俟為輔,琵琶、揚琴、三弦、秦越、竹笛、嗩吶為輔;舞陽有鼓、鑼、鈸、鼓、鑼等。揚劇的韻主要是鼓、鑼等打擊樂器;許多鑼鼓經典和彈樂牌與京劇相似,此外還吸收利用了揚州清曲的彈樂牌。

以上來源的音樂曲調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逐漸形成了和諧統壹、完整的音樂體系。

  • 上一篇:數學史料中五位數學家的故事
  • 下一篇:安陽在三國時期以前叫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