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會澤名字的由來

會澤名字的由來

會澤縣的名稱始於清代。

據清史記載,清雍正五年(1727),土地第二次改流(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設流官),雲貴總督鄂爾泰上奏朝廷說:東川府(府治,今會澤縣)。復雅,今會澤賓館及縣政府舊址)“東至烏沙(今貴州威寧),西至會理(今四川會理),南至尋甸(今雲南尋甸),北至烏蒙(今雲南昭通),東西四百裏,南北三百七十裏,方圓壹千七百余裏。.....回溪後,仍屬六營,個個目光兇狠。秋收來了,需要搶。所以土改30年後,仍歸土覺所有。.....這地方很大。營長、幫令(營長、幫令:土司下的參謀司,通稱穆圖,有營長、幫令、千戶等職銜,均為世襲)侵占農田,私分錢糧,甚至搶劫殺洋人,綁架貧民,真不是知府,也不是經歷(經歷:官名、官出納文書、正八品)。查喬家第壹營逼近烏蒙,前往富源(舵舵舵,意思是很遠),被烏茲別克斯坦的酋長踐踏。應設壹縣,並馬舒、弩、米糧壩、伊泰洪水。”雍正帝批準鄂爾泰奏折,決定在東川府下加郡,縣名“會澤”,轄龍哥(今喬家營鄉政府所在地)。次年,因龍哥地處偏僻,行政、收稅諸多不便,會澤縣府由龍哥遷至東川縣郭芙(今會澤縣教育局東,原縣法院舊址),形成東川府、會澤縣同城格局。

會澤縣的名字初衷是什麽?

第壹,會澤縣名為黃士傑,清雍正五年任東川知府,但當時並未說明其來源和意義。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754-1758)任東川知府的易寧在《新河水磨》壹書中解釋說:“建府名東川,郡名會澤。平凡(希望)不辜負道(道德,正道)顧名思義。”這裏“惠”與“惠”相通,意為“惠澤為民”。

其次,東川府城歷代變遷及會澤縣設置(見雲南史籍)載有“回”字,《廣雅錄》:“回:巨野。”《爾雅》註:“惠:何葉。”不過這個“回”字和鄰近的會理府(南詔會川都督府)有關,除了團圓的意外。會澤縣自古屬於東川。東川地名為南詔時,南詔王孟士龍置東川郡(見《萬國通誌》)而得名,即出自南詔“會川都督府以東”,稱為“東川”。《澤》、《廣雅》註:“澤:葉池。”意思是湖泊和沼澤。會澤還有“海曼”和“浙海”。但這兩個意思都與河流和小溪無關。雍正《雲南通誌卷壹插圖》註:“東川:左為,右為卓,建為府。”府治地處會澤之地,縣名由此而來。所以“會澤”不是“幾水相會”,而是因為它位於會川都護府以東,政府管轄臨澤。

第三,當地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會澤縣的名稱是由晉中壩子周圍的幾條山溪與伊犁河交匯而成,故有“數水交匯成河”之意。

《會澤》作者芻議

壹是東川知府伊寧關於“會澤屬民”的說法是“會”,不謀而合;“澤”,恩澤和德澤的解釋。雍正第二次改土歸流,裁撤六個營長、九個團,建立地方政府,官員由朝廷任命,直接控制。“到時候澤北必(是:且)生民”,所以叫“會澤”,應該引申。

其次,《東川府歷代變遷及會澤縣設立》壹文說“會川為府都,府治臨澤”。會川和會澤雖然地域相連,但從來沒有隸屬關系。另外,“會川為府都”和“會澤縣”最早設立於清朝雍正年間,兩朝相隔數千年。

第三,當地所說的“會澤壩子周圍的幾條山澗溪流與伊犁河交匯形成海曼”過於狹隘或有失偏頗。

筆者認為,會澤名稱的原意應結合會澤縣的歷史背景及其具體的地理位置來考察。

雍正五年(1727),會澤縣魚洞川府喬家營初建,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會”,會,聚;“澤”是水匯聚的窪地。東川州魏橋家最低海拔僅517米,因金沙江、牛欄江、小江、伊犁河、會同河、黑水河匯流而得名。這就是“會澤”的初衷。

根據雲南省會澤縣1921年的地理信息,會澤“會與碧谷的金沙江、車洪江的牛欄江、與魯甸交界的金沙江交匯,因水交匯而得名,故稱會澤”。《雲南史記卷四建》載:“雍正五年,會澤縣初設喬家營,以征糧不變,求改郭。”(附郭:城市附近的壹個地方;郊區。次年(1728),會澤縣行政由喬家龍閣遷至東川府城西郊,形成州縣同城格局。所以,筆者認為,今天的“會澤”是改名。同理,昆明東川區東川的名字也是改的。

  • 上一篇:魯譜牒的源流
  • 下一篇:歷史的惡魔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