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九年級政治大綱第壹卷

九年級政治大綱第壹卷

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

壹戰後的世界新格局

壹. "兩極"和"冷戰"

2.兩極格局的形成: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第壹強國。為了推行稱霸世界的戰略,美國放棄了與蘇聯的戰時同盟關系,轉而反共反蘇。1949年12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簽訂北大西洋公約,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壹個反對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

1955年,蘇聯與東歐七個社會主義國家在華沙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史稱“華沙條約”,成立了軍事政治集團,以抗衡北約。被稱為“華月”。

北約和華約兩大集團的出現,標誌著東西方對抗格局的形成。

3.戰後美國為什麽奉行“冷戰”政策?二戰後,美國確立了霸權地位,想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稱霸世界。共產主義制度將是它控制世界的最大障礙,社會主義國家是它的主要敵人。)

4.冷戰與霸權:北約成立前,美國總統杜魯門宣稱,美國將采取除軍事打擊以外的壹切手段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采取敵對行動。人們稱之為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冷戰的象征)。

5.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蘇聯的霸權主義也有所擴張,在軍事上成為與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兩個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日益加劇。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霸權的極端體現。)

以冷戰為主要形式的美蘇爭霸壹直持續到80年代末。

6.冷戰結束:20世紀90年代初,東歐國家和蘇聯的執政黨喪失了政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味著兩大集團對抗的結束。

7.冷戰後的世界格局。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意味著東西方兩大集團對抗的結束。美國成為唯壹超級大國,俄羅斯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日本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歐洲加快了壹體化進程,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

第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和蘇聯的執政黨失去了政權,社會制度也隨之改變。

2.表現:民主德國並入聯邦德國,南斯拉夫被壹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

蘇聯分裂成15個獨立國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制度發生變化。

第三,“冷戰”後的和平主題

1.冷戰後,大多數國家致力於發展本國經濟,反對建立壹國獨大的單極世界。國際社會祈禱和平,維護和平的力量與日俱增。爭取世界和平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之壹,也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2.冷戰後的國際形勢。

(1)恐怖主義作為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矛盾交織的產物,對世界政治、經濟、安全形勢構成嚴重威脅(2001 9。11)

(2)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也有新的表現。(美國)

普遍和平和局部戰爭是當今世界的基本趨勢。

3.根據1999和20019美國轟炸南斯拉夫。11事件,巴以沖突,伊拉克戰爭。導致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是什麽?

○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了世界力量對比的失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推行,恐怖勢力的壯大,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不同宗教之間的紛爭,歷史遺留的問題。

4.美國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什麽角色?

○在北約轟炸南斯拉夫、巴以沖突和轟炸伊拉克的行動中,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無視國際社會的反戰呼聲,幹涉別國事務,以霸權和強大的殘暴在世界範圍內推行其所奉行的壹套價值觀。它不僅是戰爭的組織者,而且在戰爭中推波助瀾,加劇地區沖突,使世界更加不穩定。"9?“11”恐怖襲擊事件是恐怖分子對美國政府的報復,卻給美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對世界和平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4.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又壹主題。

(1)戰後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是新科技革命的推動和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

(2)存在的現實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差距懸殊,落後、危機、債務困擾著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發展中國家。

(3)發展問題的突出表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也稱南北問題。

(4)南北問題的根源:源於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殖民侵略。這些發展中國家獨立後,不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並沒有改變(-會拉大貧富差距)。

(5)冷戰結束後,南北關系總體趨向緩和,但南北貧富差距進壹步拉大。

(6)如何解決南北問題?

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需要改變。這需要不斷推進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亞非拉國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爭取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消除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

五、殖民體系的解體(戰後世界最重大的變化之壹)

1,20世紀40年代,亞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鮮和中國相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其他國家也實現了獨立。

2.作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印度的獨立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3.65438年至0955年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表達了獨立的亞非人民掌握自己命運的共同願望。

4.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獨立運動席卷非洲大陸,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獨立。這壹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誌著殖民時代的結束。

5.解釋戰後亞非國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陸民族獨立運動的完成,結束了殖民統治時代;亞非會議的成功召開;亞洲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77國集團”的成立;中東國家覺醒等事件。

第六,各國對現代化的追求

1.在二戰後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加上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1950-1970)。

2.獨立後,亞洲國家和地區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省和香港的經濟迅速發展。二戰後,許多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3.65438年至0964年,在第壹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77個發展中國家發表了《77國集團聯合宣言》,要求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這表明發展中國家正在作為壹支重要力量崛起。

第二,共和國的風雨歷程

第壹,鞏固新政權

1.措施:抗美援朝,肅清反革命,和平解放西藏,建立各級人民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進行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出兵朝鮮。為了保家衛國,1950年6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1953年7月,美國被迫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3.試從當時的世界形勢、力量對比、軍隊士氣、地理因素談壹下這位美國將軍所說的:“這是壹場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的錯誤的戰爭。”

美軍離家遠,戰線太長,對地形和作戰條件的適應能力不如中國軍隊。(例如,中國和朝鮮軍隊依靠人力和畜力運輸物資。雖然在某些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但是靈活,不受高速公路限制;只要有路可走,他們就可以上前線,上邊路,上敵後。聯合國軍恰恰相反。它必須依靠卡車在公路上運輸物資,而公路最容易被路障切斷。)

誌願軍戰士不怕暴力,勇於犧牲;作戰訓練有素,尤其擅長打夜戰;敢打敢拼,氣勢和決心十足。

侵略朝鮮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抗美援朝是壹場正義的戰爭。

第二,進入社會主義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農業(農業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這表明我國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2.首個五年計劃(1953-1957)

工業指日可待:中國逐漸改變了落後的工業面貌,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工業化。1953年末,鞍鋼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7號煉鐵高爐提前完工。與此同時,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如飛機制造和汽車制造。到1956,中國第壹家生產卡車的工廠長春第壹汽車廠生產出第壹輛汽車。中國第壹飛機制造廠成功試制了第壹架噴氣式飛機。

交通: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毛澤東稱之為“壹橋飛架南北,護城河變通途”,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大橋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中的重要作用;“壹五”期間,中國修建了30多條鐵路,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還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把祖國大陸和邊疆緊密地聯系在壹起,方便了經濟文化交流。

第三,錯誤和挫折

1,錯誤表現:1958,全國掀起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運動。在“大躍進”運動中,出現了高指標、盲目指揮、浮誇作風和“共產主義作風”;1966-1976發動了“文革”。

2.錯誤原因:由於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急於求成,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經歷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大躍進造成農民工比例嚴重失衡;人民公社運動損害了人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道路飛躍和人民公社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給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

“文化大革命”摧毀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嚴重踐踏了中國的民主和法制,迫害幹部和知識分子。

4.啟示: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

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防止個人崇拜,同時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主要在教科書中)

第四,“兩彈壹星”精神永存。

1.新時期英雄模範人物:黃繼光、王進喜、雷鋒、焦。

2.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研制成功:1964 10 16年10月,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中國用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壹顆人造衛星——東方紅壹號。

3.我們發展核裝置是為了保衛國家安全。我們反對制造和擴散核武器。

4.(理解)“愛國、開拓、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包括“為祖國分憂、為民族奮鬥”的愛國精神,無私奮鬥的精神,為革命“練苦功、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不計名利、不計報酬的“老黃牛”精神等。正是有了這種“鐵人精神”,石油戰線的工人們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大慶石油會戰,終於結束了中國缺油的歷史。

“兩彈壹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彈壹星”精神不僅表現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更是科技創新精神。

第三,現代化的新時代

動詞 (verb的縮寫)改革開放時代(1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偉大轉折)。

1.為什麽說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會議恢復了馬克思主義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成為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中國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2.新時代最顯著的特征是改革開放。

3.改革:從農村開始,1979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原安徽鳳陽小崗村18農民收養。)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單壹公有制經濟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公有制經濟轉變。

4.對外開放地區由沿海向內陸發展,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陸”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改革從沿海開始。1980年,中國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福建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在這些地方設立特區的作用是以各種形式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擴大對外貿易。

這些地方經濟在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說明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四大件”指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俗稱“三轉壹環”,是當時普通家庭的高檔消費品,代表著較高的生活水平。

改革開放後,“新四大件”(彩電、電腦、手機、VCD)取代了“老四大件”。

現在相機,可口可樂,麥當勞,VCD,DVD,音響都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六、“壹國兩制”與統壹大業

2.什麽是“壹國兩制”?

在壹個中國的原則下,祖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省、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壹國兩制”的實踐。7月0點1997,香港(從英國)順利回歸;1999 65438+2月20日,澳門(從葡萄牙)回到祖國的懷抱。

4.香港回歸的意義:宣告了英國在香港壹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束,中國人民洗清了百年國恥。中國在實現祖國統壹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壹步。

5.港澳順利回歸說明了什麽?(什麽原因?)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中國的“壹國兩制”方針是正確的。

6.中國為什麽要照顧香港、澳門和臺灣省的歷史和現實?

香港從1842開始就是英國的殖民地,歷史超過100年。但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實現香港主權的回歸。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香港經濟開始騰飛,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壹,而且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自由港,在國際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香港可以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壹國兩制”是根據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提出的。

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省後,臺灣省與中國大陸的關系是對立的。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臺灣省的經濟也經歷了快速增長。“壹國兩制”就是考慮到臺灣省的特殊情況,允許臺灣省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保留自己的軍隊。

7.臺灣省問題和港澳問題有什麽區別?

香港100多年前割讓給英國,澳門400多年前被葡萄牙占領。兩地分別被英國和葡萄牙殖民,遭受殖民統治。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壹部分。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省,建立政權。但大陸和臺灣省是國家內部事務,和占領港澳有很大區別。

8.阻礙臺灣省與大陸統壹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二)臺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嚴重阻礙中國和平統壹進程。

8.中國在臺灣省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是什麽?

堅持壹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壹的基礎和前提;和平統壹,壹國兩制,

努力實現和平統壹,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9.中美關系變化: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外交上孤立和遏制中國,中美關系敵對緊張;1971年:美國代表團訪華,雙方開始接觸,關系轉好;1972:關系改善;1979:中美建交。

10.為什麽美國人對中國的態度在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變化?中美關系有好的勢頭嗎?

在美國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已經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曾在壹份報告中說:“沒有這個擁有7億多人口的國家的貢獻,建立壹個穩定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對美關系正常化可以牽制蘇聯,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改善兩國關系是雙方的共同需求。

尼克松和周恩來的握手表明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周恩來總理的外交贏得了對手的尊重。與此同時,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兩種制度的對立逐漸被美蘇爭霸所取代,於是出現了這壹中美關系史上令人難忘的鏡頭。

11.新世紀在中國召開的重要國際會議;

2001 APEC會議在上海召開;壹年壹度的博鰲亞洲論壇;2003年世界財富論壇;2004年世界遺產大會;2001年,中國和中亞五國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

12,7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1971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然後很多國家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新世紀的中國:機遇與挑戰

1.為什麽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

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較低,科技水平和國民文化素質還不夠高;具體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不完善,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中國在新世紀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機遇:壹方面,在和平與發展的進步潮流中,有可能爭取長期的國際和平;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挑戰:另壹方面,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其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的差距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如果不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3.中國發展現狀:人類進入21世紀,中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總體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新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5.對青年的要求:作為當代中國青年,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著眼小康社會發展目標,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6.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占GDP的比重很小,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生活條件:雖然人民生活條件較改革開放前有了很大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由於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住房建設相對落後,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和居住環境有待進壹步改善。

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GDP仍處於較低水平。

  • 上一篇:關於保加利亞的歷史
  • 下一篇:世界語為什麽沒能成為世界語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