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荊州在古代是什麽國家?

荊州在古代是什麽國家?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是出於自己強國稱霸的政治目的,想要荊州這個戰略要地。曹操征戰多年,基本統壹北方後,發兵南下取荊州;地處荊州下遊的吳棟孫氏政權,視荊州為立國屏障,長期緊盯荊州;顛沛流離大半輩子,無立足之地的劉備,視荊州為命根子,也是建立未來政權最理想的根據地。於是三方圍繞荊州展開了壹場激烈的戰鬥,時而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時而又停下來暗戰。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展的主軸,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三國末期,無論是三國局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的興衰,都與荊州的得失有關;以及興衰成敗的歷程,都給後人以有益的啟示。荊州市,位於荊州市西部,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它的城市名來源於它在景山之南的位置。荊州是世界九州之壹。西漢時九州改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在其中。魏晉以來,荊州壹直是國家和政府的名稱。直到明初,荊州才被固定為城名。荊州城,又名江陵城,因秦時為縣城江陵縣而得名。兩千多年來,江陵作為地名,世代沿用,所以壹城兩名。荊州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郢(今荊州城北5公裏濟南市)後,這裏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65438年至公元前626年在位)也在這裏修建了另壹座宮殿,取名朱功。公元前278年,秦將取郢都於,成為江陵縣的所在地。西漢初年,臨江王被封於此。後來,東晉皇帝安、南齊皇帝何、梁元帝、、隋末梁王、唐朝的、荊南國等都在這裏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朝、明朝等朝代在此封王侯。荊州的城墻建於戰國末期。漢代就有城墻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文、梁、南平王高繼興等都曾修荊州,北宋末城毀。南宋惜春年間,城墻重修,護城河挖了十年(公元1250)。元初,忽必烈下令拆毀荊州城。元末,朱召時,曾派員重建荊州城。明朝末年,張南忠率領起義軍攻占荊州城,並拆毀了大部分城墻。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荊州城按明朝基礎重建,城門改名:東門名為迎賓門,東南門名為公安門,西門名為安瀾門,南門名為南麂門,大北門名為公基門,小北門名為遠安門。荊州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個城池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km,南北寬1.2km,周長10.5km,面積4.5km2,1970後,經國務院批準,在城墻上新開三孔城門3座,原有城門6座,共9座。磚城有土墻,依附磚城,上城可達。磚城外,有壹條水城環繞的外環路。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墻高約9米,厚10米。城墻上有3個藏兵洞和24個堡壘。原有6座城樓,其中5座毀於戰亂,只有拱門(北門)城樓為朝宗樓。上世紀80年代,政府撥款重建了迎賓門城樓,並沿用舊名賓陽樓。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壹次恢復至今,已有350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它是中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古城墻之壹,也是長江中遊唯壹完整的古城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尤其是三國演義的故事流傳甚廣,使荊州名揚天下。現在,荊州市已成為中國三國旅遊路線上的重要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跡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索。荊州市又名江陵市,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荊州古城墻是1996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地處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並重,可與古希臘羅馬文化比肩。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城北五公裏處的濟南城建都,歷時411年,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荊州還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時期,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壹百二十回,七十二回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不慎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荊州的古代遺產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5-6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遺址在古城東北4公裏處。這座古城附近發現了20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毫無疑問,歷史遺跡告訴人們,荊州這片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自秦漢以來,荊州古城壹直是歷代君王任命和置宅的重鎮。秦朝時,南郡設在這裏,江陵郡設在那裏。漢朝時,漢武帝沿Xi秦制,將全國定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中之壹。當時的荊州城已經是全國十大商業城市之壹。三國時期,這是稱霸的關鍵。此後東晉末安帝有11個有爭議的諸侯,南朝齊和帝、梁、有,隋有王,唐末五代十國有南平王,延續了100多年。唐代荊州為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在元朝,它曾是鏡湖省的首府。明朝洪武年間,是湖廣省省會。自明代以來,壹直是州(府、部)、縣所在地。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演變中,荊州最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荊州古城的發展和進步。荊州古城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荊州及其附近有許多歷史遺跡。大禹治水之地,雄楚故都,三國紛爭遺跡,歷代名人勝跡,猶如繁星,數不勝數。荊州古城墻是最具代表性和分量的古跡之壹。根據《後漢書》?據地理記載,荊州古城墻的修建歷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墻考古發掘驗證,荊州古城墻是中國唯壹壹座延續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古城墻,由土城演變而來。1998年3月,考古人員發掘了宋代和五代時期的磚城。晉三國時期的土城。堆積在現有10米城墻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磚城的建築歷史從明代的普遍認可開始,追溯到400多年前。這次考古發掘也證實了荊州古城墻自三國時期以來變化不大,位移距離只有50米左右;土墻比磚墻要早得多。2000年8月,考古人員在荊州市小北門西側發現了壹座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墻,長近20米。這壹段城墻雖然經歷了500多年,但依然堅如磐石,世所罕見。現在矗立在人們面前的這座雄偉的磚城,是明清兩代修建的。磚城挺拔、完整、堅固,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磚城厚約1米,城墻內壁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這堵墻是用條形石頭和城磚砌成的。磚城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墻是用特制青磚和石灰糯米漿砌成的。特制的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還燒制有字。遊客在爬東門城樓的馬道時,可以看到壹些被保護起來的文字磚。文字磚記錄了官方政府、官員和經營城磚的時間。從文字磚的產地可知,城磚不僅來自原荊州地區,還來自鄂豫陜交界的周俊、湘桂黔交界的荊州、江西茶陵、湖南等地。荊州城墻上發現的最早帶有年號的磚是在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塊磚比萬裏長城上發現的萬歷年間的磚早了207年。文磚是荊州古城墻建造史上不可多得的檔案展示。同時,它也是人們遊覽和欣賞古城的壹道特殊景觀。在荊州古城墻周圍,有6座原城門,分別是東門、小東門(又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除了小東門,其他五個城門都是雙門,中間有壹個骨灰盒。每扇雙扇門都有壹扇木質對門,木門內有壹扇厚度為10 cm的大門,防止水淹。每個城門都裝有“雙保險”,前後兩個門,中間放壹個甕,以便“甕中捉鱉”,殺死攻城之敵。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緩解城市交通,新開了三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和新北門。新開的大門裏沒有骨灰盒。以前六座古城的城門上都有城樓,現在只有東門和北門有城樓。因此,參觀和欣賞古城墻的最佳地點是東門和北門。東門又叫“迎賓門”。塔名“賓陽塔”,建於明代。現在塔在1988重建。東門是迎接大使和客人的大門。所以門樓很壯觀,骨灰盒最大。大北門,又名公濟門,是古驛道通往中原和首都的出口。人們習慣於在這裏送親友遠行,習慣於折柳祝福平安。因此,大北門也被稱為六門。大北門的門樓名為“朝宗樓”,門樓屋脊下面的書上有重修此樓的時間:清道光十八年九月,任旭十日重修。大北門塔是古城墻上唯壹幸存的古塔。這座建築古樸壯觀,電影《小花》《長路》《戰國鐘聲》都曾在此拍攝。賓陽樓和朝宗樓都有樓梯,遊客可以爬上去領略古城的魅力。荊州古城墻作為古代大型軍事工事,除了高大堅固的城墻和甕樓外,還有許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城墻上建有4567座城垛、26座炮臺和4個隱兵洞。現在的隱密隱密的士兵洞,東、西、北、南各壹個,長10.5米,寬6.3米,功能最全,最有特色。每層還有小兵藏身的洞穴,每層可以容納兩個人,而且都是打孔的。藏兵洞所在的城墻呈長方形向外凸出,可以從三面從背後射殺攻城的敵人,使其措手不及。藏兵洞建造精美,別具壹格。在公安門景區南面100多米處,遊客可以欣賞到荊州古城城墻上獨特的軍事設施。荊州城古老而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已深受百姓喜愛。環城超大型公園的建設,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墻上行人,內環路上行車,外環路上賽馬,護城河上劃船。古老的荊州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光彩。
  • 上一篇:女主人因為歷史喜歡胤禛穿越到清朝。
  • 下一篇:向草船借箭的歷史人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