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香港輕軌交通的歷史

香港輕軌交通的歷史

早在1970年代發展屯門新市鎮時,香港政府已預留空間興建鐵路,但事實上,政府仍未決定由哪間鐵路公司負責營運。直到1982,政府邀請擁有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的九龍倉集團來建設和運營鐵路系統。起初,KCRC表示有興趣興建這條鐵路,並計劃以類似香港電車的雙層電車形式經營,但最後表示無意興建這個系統,所以政府後來邀請新成立的九廣鐵路公司興建鐵路系統,該公司最終在1984年中決定接納,並作出研究。最終,九廣鐵路公司將LRT系統第壹期合同授予澳洲禮頓城市交通集團,使LRT系統可以在7月1985正式啟用。

當時屯門和元朗有巴士網絡,約有65,438+00條路線與規劃中的鐵路網絡重疊。但政府引入了“輕鐵專區”的概念,最終令原來的經營者九龍巴士(KMB)放棄經營屯門至元朗的巴士路線(如59、61、62),以換取KMB經營屯門至元朗及市區的多條巴士(如58X、59X、69X、67X)。此外,政府亦推出措施,限制KMB在專營區內上落乘客,並批準KCRC經營可收費接駁巴士(即現有的港鐵巴士),接載乘客前往區內的LRT車站,以取代KMB及GMB的原有路線,從而在財政上支持LRT的運作。

LRT原定於8月8日通車,1988。然而,同年3月至7月25日LRT試運行期間,發生了18起有人員傷亡、涉及路人及道路上其他車輛的交通事故,被政府下令禁止試運行,LRT未能於8月8日通車。LRT系統的第壹條支線位於屯門的東北面和南面。讓LRT為更多的居民服務。

這是1986公布香港輕軌系統擴建報告後實施的第壹條支線。

三條支線分別接駁:(屯門碼頭至友愛),(友愛至三聖)及(市區至屯門東北)。

支線共三段,全長5公裏,設車站9座,主站1。

第三支線6月開工1989 11,2月全線通車1,992。

屯門碼頭至友愛

連接屯門碼頭與安定村,建在新填海的“鼠島”上。

共有四個車站(小Xi、屯門遊泳池、楓景花園和小欖)。

對三位聖徒的友誼

連接青山灣附近的三聖村。

有1主站(三聖總站)。

屯門市中心至東北

由兆康延伸,經壹座橫跨屯門河的高架橋,沿青山公路向南,最後經壹座高架橋,連接屯門市中心北面的軌道。

共有五個車站(北渡、河、新圩、景豐和)。

1992年2月2日二期新增支線全部通車後,有三條輕軌線路需要重新安排:

505線延伸至三聖。

506線改為友愛為終點站。

507線延伸至屯門碼頭。

新路線614號線將開通,從屯門碼頭至元朗(經過屯門南部和東北部的新支線,取代611號線)。

559路公交車取消。第二條支線位於天水圍新市鎮。天水圍原本只是壹個魚塘,但在1980年代發展成為壹個新市鎮。由於人口增長及發展商長江實業在天水圍發展大型私人屋苑佳湖別墅,交通需求亦有所增加。LRT決定在青山公路主線湯芳村站附近的灰沙圍興建壹條通往天水圍的新支線。

施工路線為1986青年鐵路系統擴建報告中提出的天水圍第壹段和第二段。

全長2.1 km。

有四個車站(坑尾村站、天耀站、樂虎站和天瑞站)連接該區的主要屋。

天水圍支線1989 165438+10月5日開工,1993 65438+10月00日通車。

此外,兩條新路線已分別投入服務,包括來往元朗總站的服務(721,田瑞至元朗總站)及來往屯門的服務(田瑞至兆康,後與612重組為720)。

隨後天水圍迅速發展,LRT進壹步擴大了天水圍支線。

在天水圍東北面的市中心,將興建壹條全長約800米的軌道。

施工路線為青年鐵路系統擴建報告中建議的天水圍第三段,1986。

有1站(翠湖站)和1主站(天水圍主站)。

支線於3月1993開工,1995年3月26日通車。720及721線於同日延長至天水圍總站。這是LRT系統的第三次擴建,同樣位於天水圍新市鎮。與“天水圍預留支線”同時動工。

天水圍第四期支線是在第三期發展路線尚未提供輕鐵服務的地區興建新支線。

施工路線為1986青年鐵路系統擴建報告中提出的天水圍第四段。

全長1.7 km。

主線位於天成路和天府路,連接田蓉站,與天耀路相交。

有三個車站(銀座站、天湖站、天賜站)和1西鐵交匯站(天水圍站)連接區內主要屋苑。

天成路與天府路交叉口為高架軌道,其他支路和車站均建在地面上。

天水圍預留支線

在1990年代,天水圍的發展壹直在天華路以南。到2000年,將繼續向天華路以北擴展,同時也為未來輕軌系統的發展預留地方。2000年後,天華路以北的主要小區也相繼建成,市民入住。隨著北方人口的增長。輕軌決定在預留的空間裏修建壹條新的支線。

全長2.7公裏。

共設6個車站(宋府站、天府站、天恒站、濕地公園站、天秀站、天嶽站),1主站(天壹站)。

其中,天華路與田瑞路交叉口為高架軌道和高架車站。

西鐵前天水圍第四期支線及天水圍預留區支線通車(65438+2003年2月7日)。通車當天,輕軌線路重組,改為新支線。

720線改為751線,改為天水圍、田蓉、松福等站,以天壹為天水圍終點站。

721線改為761線,並改為宋富、濕地公園、田玉娥等站,以田蓉為天水圍終點站。在繁忙時間,元朗和天壹之間將增加壹條短途線路761P。

2003年6月5438+2月65438+7月新增線路701天水圍南環線,從天水圍站出發,單向經過天賜、田蓉、翠湖、天耀站,最終返回天水圍站。

2004年4月9日,增加壹條新路線706天水圍環線,與701線方向相反,不同的是706線的服務範圍擴展至天水圍北。

2004年8月22日,新增705天水圍環線取代701線,服務範圍擴展至天水圍北。增加短途線路751P,在高峰時段行駛於天壹站和天水圍站之間。

2006年6月9日10,761P線加強全時段服務,取代7610線。65438+2007年2月2日,九廣鐵路系統和香港地鐵系統合並為港鐵。對LRT的影響相對較小。只有車站及車廂的標誌有所改變,而車費及轉乘規則則暫時維持不變,而附例則改為《地下鐵路(西北鐵路)附例》。雖然合並帶來了鐵路票價的降低,但輕軌系統不包括在內,這受到了該地區居民的批評,但2008年9月28日提供的學生乘車折扣除外。

LRT最著名的特色是車站的開放式站臺設計和區域收費。前者類似於香港島的電車系統,後者則是香港特有的。

與有進站閘機的火車站不同,輕軌的車站沒有進站閘機,大部分只有站臺,乘客可以自由進出(付費方式請參考“收費方式”壹節)。因為開放式的站臺設計,乘客其實不用買票,也不用確認八達通就可以上車。但是,無有效車票乘坐LRT是違法的。為了防止乘客乘坐“霸王車”(即拒絕買票乘車),港鐵會在車站或列車車廂隨機派出乘客助理,檢查乘客是否持有有效車票。乘客須出示有效的單程票、八達通或西鐵全日通行證,以供檢查。2003年,在KCRC所有壹線員工更換新制服之前,乘客助理(檢票員)的制服是藍色的。由於制服的顏色與卡通人物藍精靈相似,屯門和元朗區的許多兒童和鐵路愛好者稱之為“藍精靈”。

輕軌系統在通車時分為五個收費區(2003年線路擴建後增加到六個),是香港第壹個引入區域收費概念的鐵路系統。單程票價是以起點和終點經過多少個收費區來計算的,而在1997之前,四張輕軌月票也是以收費區來分類的。(註:港鐵提供的接駁巴士不按地區收費,但為轉乘前往LRT的乘客提供轉乘優惠。)

此外,有團體要求LRT在地鐵月臺安裝屏蔽門,取消開放式月臺設計,以改善月臺候車乘客的安全。不過,由於在露天平臺安裝屏蔽門有困難,我相信這個要求是難以達到的。

  • 上一篇:細胞生物學發展簡史是怎樣的?
  • 下一篇:論世界電影史的發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