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唐朝有沒有蝗災?

唐朝有沒有蝗災?

是的,以下是相關文獻。

蝗災是對農業社會影響很大的壹種災害。據新老唐書、唐和五代會議統計,從唐到五代的340年間,共發生蝗災45次,平均約7.6年。這些因素包括同壹年發生多次蝗災,以及蝗災持續時間長達兩年。如果把同壹年的蝗災次數按壹年算,把跨越兩年的災害按兩年算,那麽,按年算,蝗災有42年,占全年的12%,平均每8年左右暴發壹次。據鄧運特《中國災荒史》記載,秦漢時期平均每8.8年發生壹次蝗災,宋代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為2.8年。相比之下,唐五代的蝗災並不十分嚴重,但由於材料的不完整和模糊性,很難準確掌握唐五代蝗災的實際年份。比如歷史上記載“大理州旱蝗尚歲”1,“尚歲”就是連續多年的意思,但具體年限不詳。

過去人們對蝗災與旱災的伴生情況有明確的認識,這在唐代的史料中有明確的反映。如:《貞觀二年(628)六月,京畿旱蝗》2;“興元元年(784)四月,自春旱以來,小麥枯死,糧食無苗,關中有蝗災”3;“四年(839)六月,天下大旱,蝗蟲吃田”4等等,不勝枚舉。然而,洪水對蝗災的巨大影響往往被忽視。筆者在考察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水災時,註意到蝗災與水災之間有壹些內在聯系。下面,筆者想以唐五代時期流域的蝗災情況為主要對象,試探討蝗災與洪水的連鎖關系。

就唐代蝗災發生的地區而言,按照開元十五路的行政區劃,如果把同壹年發生在不同道路的蝗災各統計壹次,可以知道,關內路有四次,京畿路有八次,河南路有八次,杜集路有八次,河東路有五次,河北路有14次,龍遊路有1次。可以看出,北方發生55次,南方發生13次,北方蝗蟲發生頻率明顯高於南方。按照目前的行政區劃,北方蝗區主要在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五省,壹般屬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南方主要發生在浙江、福建、四川、湖北、江西等省,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上遊。這些地區之所以容易發生蝗災,除了由當地的氣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決定外,還與當地的洪澇災害密切相關。

據生物學家研究,中國有三種蝗蟲,分別是亞洲飛蝗、西藏飛蝗和東亞飛蝗。顧名思義,西藏飛蝗分布在西藏,亞洲飛蝗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東亞飛蝗分布在其他地區。因此,相關史料反映的蝗災應該是東亞飛蝗的災情。

東亞飛蝗的繁殖和發育要求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上持續35天以上。在冬季,如果日平均氣溫低於-10℃超過20天,或低於-15℃超過5天,卵就不能安全越冬。隋唐五代及宋初氣溫偏暖。竺可楨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化初探》中,將這壹時期定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暖期。根據《酉陽雜記》和李德裕《瑞居賦》記載的唐宮橘樹結果,證明當時冬季氣溫壹般不低於-8℃,因為橘樹只能抵抗——因此,隋唐五代時期,完全可以滿足蝗卵越冬的溫度要求。

蝗蟲從卵到幼蟲發育成成蟲壹般需要60到200天,稱為壹個生命周期或壹代,簡稱壹代。大多數飛蝗在夏秋季成熟,夏蝗為第壹代,秋蝗為第二代。貞觀三年(629年)的災荒,就是夏秋蝗災的典型。今年5月《徐州蝗蟲》;“秋、德代闊等邦蝗”。壹般來說,壹年可發生壹兩代,有時甚至三四代,所以也有春蝗和冬蝗的情況。根據作者收集的資料,有35次蝗災明確包含了暴發季節或月份,其中春季3次,夏季16次,秋季15次,冬季1次。夏秋季蝗災31次,占唐至五代蝗災總數的60%。夏秋季是東亞地區水旱災害頻發的時期,對蝗蟲繁殖極為有利。

蝗蟲喜歡吃蘆葦、稗草、白茅草、狗牙草和蒿屬植物,此外還有沿海地區混生的蝦草和海蓬子。因此,適宜東亞飛蝗繁殖和發育的區域壹般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河谷以及海濱、湖邊的低窪地帶。馬世軍等人將東亞飛蝗在中國的分布區劃分為四類,即洪水蝗區、沿海蝗區、湖濱蝗區和澇漬蝗區。從這四個蝗區的名稱中,我們不難發現蝗蟲的生長繁殖與土壤含水量的密切關系。事實上,研究證明,蝗蟲卵的孵化需要土壤含水量保持在8%-22%之間。蝗蟲的成蟲天然喜歡高溫幹旱,但幼蟲的生長必須有相對濕潤的環境。所以洪災過後,那些被淹過的區域往往成為幼蟲的適宜區域。最合適的條件是洪水過後是幹旱,既保證了溫度又保證了濕度。

在生物學上,飛蝗的發生區域分為三類:1。發生地又稱常年發生地,蝗蟲孳生環境最好,在蝗災大規模爆發時向外擴散和遷移;2.壹般發生地,又稱適宜區,具有適宜飛蝗孳生的條件;3.蝗蟲的臨時發生地,也稱為蝗蟲的擴散區或入侵區。蝗區的含義和範圍主要是指發生基地和適宜生活的區域,但我們的民俗也包括暫時發生的地方。

二、黃河流域蝗災情況

洪蝗區主要是指河流兩岸的灘地和荒地。就唐代黃河流域的水災蝗災地區而言,主要包括位於黃河中下遊沿岸的河北省蔚州、亳州、德州(今河北省大名、山東省聊城、德州)。河南路滑州、周浦、周琦(即河南濮陽、山東惠民南部);河南、陜西、郭、杜集省鄭州(今河南洛陽、三門峽、鄭州)。其中,陜西、滑、衛、齊、渤是唐代黃河中下遊泛濫的重點地區。此外,在杜集省,洛陽附近的伊、洛、古等黃河支流有時會發生漫流。因此,這壹地區成為北方蝗災最嚴重的地區並不意外。據記載,這裏有10年的蝗災,占中國蝗災總年數的23.8%。其次是關中渭河沿岸的京兆府、通州、化州、周琦、龍州等地(即今天陜西的Xi安、渭南、寶雞等地區),該地區發生蝗災有8年之久,占這壹時期蝗災總年數的19%。這些地區是唐代兩次大規模蝗災的重要發生地。第壹次是唐文宗開元元年(836年)至開元五年(840年),範圍包括幽州、周振北部(今河北北部、西部)、周琛南部(今河南周口地區)、賀州、山碧西部(今山西運城、河南三門峽地區)和東部海域。第二次是從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年)到鹹通十年(869年)。這壹次,杜東、山碧的災情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基本上可以視為發生基數,向西延伸至京畿及其相鄰的兩州(即陜西的Xi安、渭南),向南延伸至淮南。

除上述兩個地區外,位於河東道以南的合眾府(周浦)和魯澤江澤(今山西運城、臨汾、晉城、長治等地區)也屬於澇蝗區類型。這壹帶正好處於壹個以潼關為頂點,以晉陜黃河、晉豫黃河為兩側的三角地帶,西臨京畿道,南接杜集河的澇蝗區。

壹般來說,春汛後,夏季幹支流兩側的縣很可能發生夏蝗。如果前壹年秋季發生河災,也會導致次年春夏蝗蟲暴發。如果夏天河水泛濫,秋蝗發生的可能性會更高。這裏舉兩個例子來證明河災和蝗災的關系。壹、唐開成三年(838)夏,“河破,侵鄭,滑出城”7。那年秋天,河南、河北大面積爆發蝗災,“草木皆兵”8。其次,五代後晉天府六年(941)“九月,化州決河,皆東流...兗州和周浦都被水淹死了。”第二年“四月,山東、河南、關西三縣農作物受蝗災。”10

澇蝗區多為低窪地帶,容易積水。我國最大、最典型的澇蝗區是魯西南澇蝗區,相當於唐代河南的曹州、雲州、松州北部、兗州南部。由於這壹帶靠近河流,黃河泛濫經常影響這壹帶,甚至形成內澇。如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32)四月,“雲州說黃河溢岸,寬三十裏,向東流(東流入兗州界)。”11後金元年(944年)六月,“化州河決,綿、曹、丹(唐末設儋州,約在東南、兗州西南、松州東北),蒲、雲被梁山、包圍。”12正是這條河的決口,使得原本在涼山南部的巨野澤因黃水灌溉而大面積擴張,將涼山納入湖中,形成了後來著名的涼山湖。可以說這是唐五代最大的壹次澇災。從另壹個角度來說,也使其具有了湖濱蝗區的性質。因此,這壹地區的蝗蟲情況更為嚴重。如後漢甘祐元年(948)七月,雲、曹等州“皆談命”13。次年五月,兗州、運州等州再次“玩命”。14“蛞蝓”是蝗蟲的無翅幼蟲。

第三,長江流域的蝗蟲情況

首先,唐五代時期整個南方地區蝗災的史料很少,只有八年的災情記錄。因此,就長江流域而言,相關信息更是匱乏。其中,可以確定的地區有:曲周(今四川大仙縣);山南東路鄧、唐、荊、項(今河南南陽、泌陽,湖北荊州、襄陽);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在江南西路。按次數算,是四次。

就歷史資料來看,長江流域的蝗區類型主要是河澇蝗區和湖濱蝗區,澇蝗區沒有典型的例子。

江淹蝗區主要包括長江壹級支流巴水流域的衢州。鄧、唐、項等州在漢水流域和荊州附近的長江流域。如武宗(841)會昌元年七月,“江南有水患,漢水有爛河,平等州多宅”。15後不久,“周蝗鄧、唐等於山南”。16鄧州和與項、郡接壤,離漢水幹流很近。

湖濱蝗區主要是鄱陽湖周邊的江州和洪州,這裏爆發了大面積的蝗災。如穆宗長慶三年(823)秋,洪州“蝗災八萬頃”。17

從上面提到的蝗災地區可以看出,長江流域中遊的蝗災較為嚴重,與這壹時期長江流域的洪澇易發區重合。筆者認為這種情況絕非偶然,洪水與蝗災的內在聯系不容忽視。

  • 上一篇:七巧板的歷史演變
  • 下一篇:歷史上真的有郭靖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