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鐵爐寺寺史

鐵爐寺寺史

鐵爐寺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撈刀河鎮韓暉村鐵爐沖。關於它的歷史,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我是1983年在寺裏出家的,那時候我才17歲。我記得當時的大雄寶殿裏有壹尊壹米多高的釋迦牟尼佛坐像,旁邊還有壹個鑲框的古像和壹件官袍。我很好奇。我向方丈詢問了這座寺廟的歷史和這張照片的來歷,得到的回答是:傳說“先有鐵爐寺,後有開福寺;先有開福寺,後有長沙城。”至於穿官服的古人畫像,則是宋代愛國名將嶽飛。老師還告訴我,鐵爐寺的院子裏有兩棵古茶樹,只能三個人抱。嶽飛出兵洞庭湖時親手種下的。每到冬春時節,成千上萬朵重瓣山茶花點綴枝頭,絢麗多彩,堪稱壹大景觀。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裏依然枝葉繁茂,鳥語花香,可惜在壹個電閃雷鳴的暴風雨之夜毀於壹旦。這是我第壹次從長輩那裏得到的關於鐵爐寺歷史悠久的傳說。

65438年至0995年,鐵爐寺全面修復,並在小禪大師主持下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從那以後,靜寺的遊客和香客與日俱增。因此,人們更加關註鐵爐寺的歷史淵源,渴望得到傳說之外的更多有據可查的解釋。傳說本身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有人考證長沙城存在於漢高祖五年(即公元202年),而開福寺創建於五代以後的唐朝天成二年(927年)。顯然,“先有開福寺,後有長沙城”的說法是很難站得住腳的,“先有鐵爐寺,後有開福寺”的傳說最終是沒有根據的。

為此我查閱了湖廣同治和華杉縣誌,在同治六年(1867)編纂的縣誌中,除了“鐵爐寺”二字,壹無所獲。至於它的創建者和創建日期,現在還不得而知。所以我從史料記載對鐵爐寺的了解,只能確認它在同治六年前就存在了。關於寺名的由來,據當地老人說,鐵爐寺的地名壹直存在。我仔細看了看寺廟周圍的地形,只見它四面環山,西高東低,中間是壹片腹地,形狀酷似古人做飯用的鐵爐。所以我斷言鐵爐是以地形命名的,而鐵爐廟是以地名命名的。這壹點似乎毫無疑問。這座鐵爐建於什麽年代不得而知。50年代初,寺前庭院裏有兩棵枝繁葉茂的古茶樹。相傳茶樹是高宗建炎四年、紹興五年(1130-1335)嶽飛出兵洞庭湖時種植的。以此計算,這座寺廟至少有864年的歷史。到1959年,寺廟被拆除,只剩下兩間雜屋。那些滿懷成功和服從的修士和學徒們還在這裏苦苦掙紮,熟練地編織,靠著勞工和政府的少量補貼維持著清淡的生活。

“文革”期間,寺廟在破“四舊經”過程中遭遇滅頂之災,僧尼被驅逐,佛像被砸毀。生長在鐵爐寺的兩棵古茶樹也在壹個電閃雷鳴的暴風雨之夜重重倒下。從那以後,紀念碑消失了,寺廟也分崩離析了。災難過後,壹切都成了廢墟。鐵爐寺的僧人以堅強的意誌和平實的苦練之心,為佛教爭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改革開放後,僅剩兩間雜屋的鐵爐寺,吸引了比丘尼與鄭、狄光、覺明、培光四人入住,隨後又有其他人前來簽單。壹方面,他們刀耕火種,共同生活,修行苦修;壹方面,節儉,信徒的發展,開始做起復興鐵爐寺的夢想。接下來的十六年,無論他們的生活有多艱難,他們都沒有放棄這個初衷。1993年,寺廟復興的夢想應運而生:色彩鮮明、自然淳樸的山門;壹條水泥大道直通新建的大雄寶殿前坪空地。依次修建的建築有伽藍寺、韋陀寺、藥師寺、祠堂、客堂、念佛殿、齋堂、季翔廚房、辦公室等。布局獨特,新穎,錯落有致,典雅古樸,是長沙現存佛寺之冠。寺廟四周是數千公頃的森林,寺內佛像莊嚴,色彩斑斕。諸天雲集,栩栩如生。還有迷蒙的香煙和風鈴,真的是人間凈域,人間梵蒂岡宮。是長沙人眼中高貴幹凈的明珠。

作為長沙縣最大的佛教道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善男信女。有修道修行、拜佛念經的僧人;有信佛的居士,也有虔誠教書的;有臺灣同胞崇山峻嶺,助祖籍;有香港遊客,他們回到了自己的根,不遠千裏回家。從1977年開始,鐵爐寺的領導鄭順和兩位僧人開始修復古寺,培養人才。因為當時的政策實施剛剛開始,恢復寺廟時,建築只能建成四合院式的農家樂,不允許打造古典風格的廳堂。再加上當時經濟收入有限,僧人只能靠做道場佛學和信眾的施舍積累收入,用土木結構重建大雄寶殿、佛殿、寮屋、雜屋,用黃金供奉新塑泥塑佛像。這樣壹個簡單的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了。在建造過程中,僧侶們承擔了只有男人才能承擔的繁重體力勞動。白天忍受著日曬雨淋的侵襲,搬動著磚瓦,晚上守著枕木。他們用自己的行動體現了佛教的苦行僧精神,即“力所能及難,忍無可忍。”當時,四十多歲的年輕教師肖琴妮幾乎承擔了采購材料、安排工匠生活等所有體力勞動。有意思的是,壹個字都不認識的比丘尼,通過晚上記材料,學會了在佛前流利地、逐字逐句地背誦《大回文》。

到了1982年,許多僧人辛辛苦苦經營的鐵爐寺壹夜之間遭到暴雨襲擊,9間房屋倒塌。消息很快就傳到了住在長沙的老鄉和三湘名寺開福寺。他們立即伸出了援助之手,並向其他寺院的信徒廣泛傳播了行善的消息。特別是兩個從長沙走出去的香港僧尼,聞訊後趕來相助。就這樣,倒塌的房子很快就被重建了。此時的鐵爐寺,雖不如古寺莊嚴肅穆,卻有著民宅的古樸自然和泥土的芬芳。他們在砍柴種菜挑水做飯的生活中,時刻不忘念經拜佛,教育信徒。過著農禪並重的生活。簡單的房子和幹凈的生活也可以被僧侶用來學習和經營道教學校。

在宗教政策深入人心的情況下,鐵爐寺這種民間式的佛寺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1987年,在當地政府和上級佛教協會的支持下,開始修建壹座宮殿式的明清大雄寶殿。用麻石欄桿裝飾,外廊用28根水泥制成的仿石柱,立在廊基上。殿前壹對石獅子栩栩如生,周圍環境由園林技術人員精心設計,更顯莊嚴雄偉。大雄寶殿建成後,在原殿東側新建了壹座,用硬木重新雕刻了釋迦牟尼佛、阿難、葉佳、千手觀音、文殊菩薩、普賢諸菩薩和二十四天象等塑像,將原有的舊殿和房屋全部改為二層大殿。1993年,在當地政府和國土局的幫助下,根據政策征用了寺內部分民用菜地,劃定了寺界,並修建了大門和圍墻。至此,全寺煥然壹新,北京畫家宗家順先生題寫對聯稱贊:“與我慈悲為懷,是清凈之所。”難能可貴的是,鐵爐寺從修復到重建花了兩百萬,從來沒有向政府要過壹分錢。這完全是僧侶們嘔心瀝血和海內外信眾慷慨捐助的結果。其中臺灣省法制大師、唯壹大師、香港水果大師、Ci大師資助最多。

鐵爐寺特別熱心培養小和尚。1983年,兩名出家的年輕女子來到寺廟剃度。因其誌純心誠,被扣留寺中查辦,分別取名自然、寧靜。經過幾個月的學習,這兩個小和尚進步很快,充實了自己做佛事和雜務的力量,成為了老和尚的好幫手。1985年,四名年輕女子來到該寺出家。到1993年,6個年輕人出家的願望實現了。老僧們明白“人可以被道家開悟,卻不能被道家開悟”的道理。他們大力支持這些新開悟的青年出國留學,報考宗教院校,提高自身素質,真正成為弘揚佛教的接班人。如今,這位自然老師已經考入四川光明會佛學院六年,並且已經畢業。魏就讀於閩南佛學院;另有三人畢業於南嶽佛學工場;壹個人去五臺山普壽寺學法律。這些年輕的佛教徒壹出家就接受了嚴格的教育,受到了前輩們農禪並重的影響,以及他們的學習和修行。因此他們信仰堅定虔誠,生活中法度適中,成為鐵爐寺和佛教的壹批好傳人。

鐵爐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經沈浮,如今古寺再放異彩。就像當代佛教高僧大德龍蓮所寫的對聯:“永不無知而剛毅,讓眾生作大冶爐”。相信鐵爐寺這個千年古道場會被建成十方比丘尼叢林,以普法,規範僧人行為。這座寺廟的前後兩座石塔和兩塊民國時期的石碑,保存得比較完整。這是研究鐵爐寺歷史、發展、興衰、演變的絕佳見證。其中壹座石塔是曹洞宗和尚白象的墳墓。據碑文記載,他生於乾隆三十壹年(1766),卒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享年77歲。弟子發現鐵爐寺前的山為塔墓。可以斷定,鐵爐寺的歷史至少是160年。另壹座石塔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白龍堂後人為十三祖南泉清泰和尚所建的普通寶塔。我們叫它祖塔,地址在寺廟後面的象鼻山上。南拳僧見於縣誌。他曾主持修復城北的同安寺。這座塔的歷史不到百年,但塔上的弟子名單卻有四代27人之多,足以證明這座寺廟在清末住過很多和尚,是壹座規模較大的中型佛教道場。它的法脈應該屬於禪宗下的臨濟宗部落。

兩塊石碑中有壹塊豎立於同治十壹年(1872)。碑文顯示,在此寺開悟的和尚因故離寺,請人作證並立契,將他早年從小庭和尚處接手的寺院房契賣給開悟的和尚。第二塊石碑是民國二十年(1931)立的碧楚尼妙瞻、妙覺、真修,碑文寫道:“鐵爐寺幽谷深,古茶繁盛,宛若九陵之園;水秀山環,恰似蓬萊方丈。”兩處碑刻清楚地記錄了清末鐵爐寺的規模,但同治年間,寺內僧人分散,法脈如絲。民國時期,由於僧人少造成不便,經協商,僧人遷出,改為尼姑庵。後來的《慧光禪師年譜》也證實了這壹點,即民國二十四年(1935),慧光從南京、上海返回湖南時,得知鐵爐寺已改為仲尼叢林,其弟傅權等人被移至古塘寺側的伊婆寺(今沙坪附近)。這說明鐵爐寺正式改為尼安的確切世界是1931年,已經70年了。

  • 上一篇:他有“畫聖”之稱,這讓唐伯虎感到羞恥,但他有收買殺人犯的嫌疑。
  • 下一篇:古代哪個城市現在出的名人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