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阿膠名家論阿膠防胎

阿膠名家論阿膠防胎

1.古書討論阿膠的炮制理論,古書很多。漢代就有炮制“去腥不膩膈”的記載,後來又出了許多新意。梁《本草筆記》說:“凡丸散以膠者,先焙之,使通體沸幹。如果沒有煮過,就應該多烤幾下。切掉唐芝兒用,不要燒。所有的湯料都用阿膠,湯料都是麻花的。在汁中,更是加熱煮沸,使其沸騰。”《本草綱目》記載:“今之法,是將珠、面、火、蚶粉、草灰、酒、膏,或水化膏,各從其方。”清《本草綱目》指出:“炒蛤粉化痰,炒蒲黃止血。”

. 2理化分析阿膠中含有膠原蛋白。炒珠後湯汁不粘鍋,對膈肌不油膩,更有利於人體吸收。大量膠原蛋白被吸收到血液中後,可以增強血清的粘稠度,促進血液凝集。同時,阿膠用蛤粉煎炸後可增加鈣含量。鈣離子是壹種促凝血劑,能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加強止血[1]。

. 3阿膠中的主要滋補成分是水解蛋白,無臭。但在制膠的過程中,由於長期浸泡,會腐爛,在煮膠、收膠、冷卻的過程中,氣味會壹直殘留,直到生產出成品。這種氣味來自遊離氨、三甲胺、吲哚、甲基吲哚等揮發性物質,是氨基酸的腐敗產物。當口服時,這種氣味會引起惡心、嘔吐,甚至過敏反應。用蛤粉或蒲黃炒制,不僅可以使阿膠酥脆易碎,更重要的是這類氨基酸的腐熟產物可以揮發,減少了對消化道的刺激。

. 4阿膠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阿膠中甘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脯氨酸,各地含量不同。炮制後部分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部分氨基酸含量略有上升,對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基本無影響,微量元素含量各地差異明顯。對阿膠珠和阿膠塊的比較研究表明。兩者所含氨基酸種類相同,但阿膠丁中氨基酸總量為63.55%,阿膠珠中為73.13%。阿膠珠的含量比阿膠丁珠高,因為經過燙珠後含水量大大降低,燙珠溫度可達140℃,肽鍵容易斷裂,也增加了氨基酸含量。但是炒的時間短,氨基酸種類沒有變化。筆者在不違背《中國藥典》根本宗旨的前提下,對阿膠的切膠、用量、熱選、取罐標準、采集方法進行了探索和觀察,獲得了壹些經驗,總結如下。

. 1切膠將阿膠烤軟,切成大小均勻的小方塊,壹般以0.5cm×0.5cm為宜。而且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以免受熱不均勻,讓大的不如小的太多。

2阿膠用量60cm口徑鍋,每鍋0.5kg為宜。如果太多太重,球形膠在爆炒中容易被壓扁,影響冒泡,變得變形,或者受熱不均勻導致內心、酥脆,甚至發黑。

. 3加工阿膠珠最好的方法是用煤氣,這樣方便酌情調節火候。取適量蛤蜊粉,放入鍋中。用猛火加熱到柔韌狀態時,關小煤氣,繼續加熱。將約40g手指見方的白色光面紙片放入蛤蜊粉中,埋1分鐘取出。當紙變成褐色時,表示降火慢燒。保持溫度均勻,撒上阿膠丁,不斷翻動,直至鼓起成珠。此時將氣體調大,用猛火使球形橡膠迅速完全起泡,直至全部橡膠珠無氣放出,珠粒顏色逐漸變為黃褐色或灰褐色,質地變脆。最後用文火,讓它們更酥脆,不焦不碎。

. 4將標準阿膠珠炒至深黃褐色或灰褐色。炒菜的時候能聽到清脆的撞擊聲,停炒的時候能聽到細小清晰的爆裂聲,然後就可以出鍋了。出鍋時外觀呈球形,直徑約1.6cm,表面布滿細而淺的裂紋和輔料,不會塌陷,脆而脆,斷面淡黃色。氣泡呈海綿狀,有光澤,很薄,內部沒有中心。

. 5儲存方法:將炸好的阿膠珠出鍋後,立即篩出輔料,然後在容器中攤薄,待完全冷卻後再儲存。放在陰涼幹燥的地方或者放在石灰缸裏備用,可以保存兩年不出質量問題。

  • 上一篇:在NBA歷史上,哪些巨星的投籃最難阻擋?
  • 下一篇:熊本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