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近代取得了什麽成就?想要資料,和稿子壹樣的文字

中國近代取得了什麽成就?想要資料,和稿子壹樣的文字

從1949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大陸的政治局勢使得科學史的研究成果十分匱乏,僅有的壹些成果也屬於古代科學史和中國內部史的成果。很少有人關註外國歷史和近代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

但在海外,李約瑟的巨著《中國的科學技術史》前四卷出版了三卷,第五卷從1954到1980。李約瑟在《圖書編撰計劃》中表明,這部巨著的第四部(第七卷)是為了解答著名的“李約瑟難題”。與此同時,李約瑟還撰寫了《大滴定——東西方的科學與社會》等壹系列論文,對李約瑟難題給出了多種答案。歐美日韓的許多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發表了許多論文。在中國大陸,除1975翻譯出版了《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壹卷、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外,沒有對李約瑟及海外學者關於“李約瑟問題”的論文和著作進行介紹和回應。

20世紀80年代初,在解放思想和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號召的鼓舞下,面對十年“文化大革命”帶來的巨大破壞,中國學者對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的原因產生了興趣。從65438年到0980年,陳平從經濟結構、政治制度和哲學傳統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科學落後的歷史根源。

1982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杜世然等六位研究者出版了《中國科學技術史初稿》。在該書結論的第四節中,作者專門論述了“中國近代科技落後的原因”。作者仍然堅持當時大陸認可的觀點,把中國之所以不能產生近代科學,歸結於長期封建制度的束縛。然而,作者似乎並沒有領會李約瑟在《大滴定》中的論述,尤其是他在《東西方社會中的科學》壹文中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挑戰。李約瑟根據考古和文獻資料,並參照1952年出版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認為中國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中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封建官僚社會)既不同於奴隸生產方式,也不同於封建生產方式。但歷史手稿在社會發展階段仍然堅持“單向度”。

為推動中國大陸科學社會史(外國史)研究,促進國內外史研究的結合,總結歷史經驗,服務科技現代化,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雜誌在四川成都舉辦了“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的原因”學術研討會。會上宣讀和交流學術論文近50篇,與會代表74人。會後,24篇論文入選並整合。

在這些論文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金冠濤、範鴻業和劉慶峰的《文化背景與科技結構的演變》。作者看到,推動西歐近代科學產生和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的諸多因素並不是線性並列的,有的互為因果,有的相互作用。因此,他們采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方法,將科學視為社會中壹個具有內在結構的子系統,它與社會中的其他子系統(經濟、政治、文化、哲學和技術)相互作用。他們認為,西方國家具有建設性的自然觀,逐漸形成了科學理論與受控實驗之間、科學與開放技術體系之間相互促進的循環加速機制,從而形成並發展了現代科學。而中國則是倫理中心主義的有機自然觀。沒有受控實驗,統壹的技術就不會形成開放的技術體系,所以就無法形成加速現代科學發展的機制。作者還運用定量的方法,用圖表曲線比較中西科學的發展,試圖證實李約瑟對中西科學成就的評價。

然而,這篇文章也引起了壹些爭議,特別是臺灣省學者傅大偉對這篇文章提出了壹些重要的批評。比如(1)引用的材料比較差,很多都是《通史》等過時的材料;(2)關於科學結構,它建立在早期的實證主義和卡爾·波普爾的證偽主義科學觀基礎上,但沒有吸收後來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結構和拉卡托斯的精致證偽主義的成果,沒有充分重視意識形態和形而上學哲學對科學發展的巨大影響;(3)17世紀西歐科學革命時期,科學技術沒有形成相互促進的循環機制;(4)在對中西科技成果進行定量比較時,科技成果的評分標準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在這壹點上,大陸學者劉冰也有同感。我認為這些批評非常中肯。金冠濤等人這篇文章的無力,確實反映了大陸學術界在長期封閉和“文革”破壞後的壹些實際狀況。當時搜集外文資料非常困難,很多年輕學者對英語、德語等語言工具掌握不太好。我們在籌備成都會議時,並沒有對李約瑟的相關論述進行全面考察,只是組織翻譯了壹篇文章《中國科學傳統的貧困與成就》。而金冠濤等人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方法研究科學史,則是壹種開拓性的方法。如果結合蠶種史料,希望能做出有價值的成果。

林的文章《論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集中探討了中國傳統科學的內在缺陷(重實用,輕理論,批判性思維,用元氣陰陽學說解釋壹切,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缺乏科學實驗精神,偏離實用方向),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束縛(教育和科舉制度,社會對科學技術的鄙視或禁錮) 封建經濟結構和經濟政策的障礙(自給自足的小農和手工業,官辦工業和重農輕商的經濟政策)已經全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材料比較豐富)。 但他對中國社會制度的分析,擺脫不了當時大陸公認觀點的刻板印象。

戴念祖、何新、、劉基、郭、朱希豪、範、秦慧濱、華大明等的部分文章。有重復林論點或略加發展的,也有補充“古希臘自然哲學傳統的缺失”、“神秘主義對有機自然觀的阻礙”、“短於分析的國民性”、“重收藏而輕流通的書”

劉繼峰、宋鄭還、陳傳康、文任軍、白尚書、李棣、陳亞蘭等人的文章分別從不同時期分析了(1)宋代的哲學與科學;(2)明初鄭和下西洋;(3)阻礙晚明科技發展的因素;(4)17、18世紀西方科學對中國的影響及康熙以後西方科學被封殺的原因;(5)探討了清初科技的發展。

樂秀成和郭晉斌從不同方面論述了中國近代數學落後的原因。梁宗舉從數學史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梅和通過分析李的尖錐技巧,認為如果沒有近代西方數學的傳入,中國可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創造出解析幾何;胡左宣比較了中日兩國引進和發展近代數學的例子。

李伯聰討論了中醫的歷史和發展中的幾個問題,中醫仍然可以和西醫共存。鄒闡述了上世紀中葉以來農業科技落後的原因,以及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巨大差距。邱良輝在《論中國近代冶金技術的落後》壹文中談到清朝官僚創辦的韓業平鋼鐵公司的種種教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雖然這次會議的準備工作並不充分,特別是來自海外的有關資料並不充分,但這是中國大陸第壹次討論中國近代科學落後原因的全國性會議。這次會議的與會者多為科學史中青年工作者,促進了中國大陸科學社會史的研究和內外史的結合。特別是通過不同時期(如明清)不同學科的討論,對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這次會議在中國大陸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據中國文化史家劉·說,隨後在學術界掀起的文化熱,是由這次會議和同年(65438+2月)在上海召開的第壹次中國文化史研究者座談會引發的。這是我們發起這次會議時沒有預料到的。

  • 上一篇:國際手表常識
  • 下一篇:妳不知道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真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