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高中歷史論文題目

高中歷史論文題目

第壹

10年6月8日,是中國航天事業成立50周年。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屢攀高峰;中國航天人獨立工作,艱苦奮鬥,大力合作,無私奉獻。他們用熱情書寫了中國的航天傳奇,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愛國心弦。

序言

1955中央做出發展原子能和原子彈的決定後,導彈(火箭)作為運載工具成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季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技發展前瞻計劃綱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術等新興技術成為發展重點。全國掀起了“向科技進軍”的熱潮。

第壹,努力

1,高瞻遠矚,雷厲風行。

1956 4月13日,航空工業委員會正式成立,聶任主任。在聶帥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專家、壹批軍政幹部、150多名應屆高校畢業生陸續匯聚北京,成為新中國航天事業創建的隊伍。

1956 10 10月8日,中國第壹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錢學森。中國的航天事業誕生了。

2.引進技術,學會消化。

國防五院成立之初,前蘇聯為我國提供了重要幫助。1956 10前蘇聯首先提供了兩枚P-1型導彈用於教學,並在1957 12液體近程彈道地對地導彈和壹套地面設備。同時還向中國提供導彈研制基地和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圖,並派遣技術。

在前蘇聯的幫助下,中國開始了P-2導彈和C-75地空導彈的仿制工作,開始了導彈研究和發射基地的建設,並成立了教學大隊,學習導彈操作和使用技術。

在此期間,1957,10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和其他東方集團國家。

3.要獨立自強。

中國航天事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建設強大國防的決心堅定不移。1960 165438+10月5日,我國自行仿制的液體近程彈道地對地導彈發射成功。此後,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短程彈道導彈。同年9月,由上海機電設計院設計制造的中國第壹枚液體探空火箭T-7發射成功。

4.總結,成功開始

國防部第五醫院成立之初有10研究室,1957重組為壹、二分院,1961重組為三分院,1964重組為四分院。同時,相關科研院所不斷加入國防五院管理體系,充實完善科研體系,包括中科院上海機電設計院(成立於1958,1963並入國防五院)、上海第二機電工業局(成立於191)。1962由國防五院歸口管理)、交通部軍事電子科學研究所(1958由國防五院組建)、導彈試驗訓練基地(1961由國防五院組建)。截至1964年底,國防五院初步建立了涵蓋導彈、火箭、衛星及相關系統領域的研究所體系,具備了自主研發和試驗能力與條件。國防五院的成立、建設和成就,證明中國航天事業已經有了壹個成功的開端,為完成更大的歷史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支持發展

1,“八年四彈”與導彈核武器

1964 10 10月16,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研制導彈核武器,解決運載工具成為當務之急。1964 65438+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通過決議,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統壹組織和管理航天工業的研究、設計、試制、試驗和生產。

1965年3月,七機部地地導彈研制計劃獲批。這就是“八年四彈”的研制計劃,即在1965年到1972年的八年時間裏,成功研制和改進了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四種液體彈道導彈。這個計劃雖然受到“文革”的幹擾,進度有所延遲,但基本實現了。這對我國航天科技工業體系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新發展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

1966 10 10月27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東風-2 A中近程導彈攜帶核彈頭,準確命中目標。兩枚導彈的組合試驗是成功的。從此,中國有了自己實用的導彈核武器,為打破霸權核壟斷做出了巨大貢獻。

2,航天三線,新基地,新創企業。

60年代中期,根據中央關於加強戰備、加強三線建設、建立鞏固的戰略後方的指示,航天系統開始大規模建設後方基地。廣大航天工作者從壹線城市來到三線山區的偏遠地區。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20年的努力,建成了三級航天基地。

3.東方紅壹號衛星和長征壹號運載火箭

自1966“文革”以來,衛星發展受到極大沖擊。為了加快我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根據聶副總理的提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於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衛星研制的正常開展。

1970年4月24日,長征壹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東方紅壹號衛星,中國人民廣播電臺通過衛星向全世界播放了東方紅的音樂,全國各族人民歡欣鼓舞。中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掌握了多級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制、發射和測控技術,這是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4.總結,歷史性的飛躍

七機部成立後,體系建設不斷豐富,技術體系不斷完善。盡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幹擾,西方列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的技術突破和工程成果,卻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在計劃經濟體制和兩極世界格局下,航天事業作為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然而,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進程中,航天工業正面臨轉型。

第二

主題是關於& gt

標題的下壹行是引言

2到3段論證,壹段論證要有論據和史料。

再寫壹行深化總結。

壹共五段左右,700到800。

在基督教神權政治文化傳統中,存在著強烈的“王權神授”的神權政治觀念。基督教的王權神授思想在中世紀早期開始在西歐社會廣泛而深入地傳播。當時,王國之間的吞並戰爭和民族、部落之間的沖突相繼爆發,階級分裂和對抗日益加深。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中,“蠻族”王權和教會為了生存和發展,極力構建以“神授”王權為主導的統治秩序,並由此主張王權神授的說教。隨著基督教神權政治文化傳統的不斷積累,由君主制和教會共同策劃的國王塗油加冕儀式應運而生。自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後,英格蘭逐漸受到其神權政治文化傳統的影響,國王塗油加冕儀式應運而生並流行開來。

教會的神權政治文化傳統,有力地推動了原本弱小的“蠻族”王權向神聖的“基督教王權”的轉化。中世紀早期西歐政治史上的這壹偉大歷史變革,在當時的英國最為顯著,為英國封建王權的興起開辟了道路。隨著教會神權思想的傳播和國王加冕儀式的實施,英格蘭王權薄弱的局面逐漸消失。通過這壹儀式,國王成為了以“上帝之恩”治理國家的“上帝命運之王”,所有人都必須服從他。反對國王就是反對上帝,會受到上帝的嚴厲懲罰。隨著國王的神化,從9世紀開始,英國的王權得到了加強。國王的公共政治權威逐漸確立,並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王國的重要法律權力也屬於國王,其具有普遍公法效力的“國王和平”條款將破壞王國穩定的犯罪置於王室法庭管轄之下。國家的地方行政體制分為郡,也相繼建立。此外,國王還建立了王國的武裝力量,包括封建勤務部隊、地方民兵組織和雇傭兵。可以說,正是在教會神權政治文化傳統的幫助下,“蠻族”英國國王才得以突破日耳曼原始軍事民主習慣的束縛,初步確立了君主的神聖權威和尊嚴,開創了國家制度的雛形。這樣就為諾曼征服後英國封建王權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發動了對英格蘭的諾曼征服。威廉獲得了壹國之君和封建宗主的雙重政治身份和地位,建立了強大的封建王權。隨後,教會的神權政治文化傳統也對英國封建君主制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諾曼征服期間,為了在英格蘭建立神聖的王權,威廉迫不及待地讓約克大主教在聖誕節那天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他塗油1066。塗油加冕儀式將威廉從壹個外國軍事征服的領袖和附庸公爵轉變為王國的神聖和合法的君主。從那時起,威廉公爵作為上帝任命的英國國王威廉壹世來到了這個王國。之後,在王權和教會的精心設計下,國王的加冕儀式逐漸完善,成為不列顛王國盛大的宗教-政治禮儀體系。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儀式,可以緩解貴族們的離心因素。用油加冕的儀式顯示了獨特的神權政治的象征意義。國王是壹個國家的國王,任何人都必須服從他的權威,否則他將受到國王的懲罰,從而受到上帝的懲罰。通過這壹儀式,國王的封建宗主形象被大大削弱,他可以憑借天意突破封建習慣的限制,進壹步擴大自己作為國家最高公共政治權威的君主制,遏制封建離心因素的滋長。可以說,在教會神權政治文化傳統的長期影響下,12世紀,英國國王作為神授最高公共政治權威的形象在王國逐漸牢固確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崇拜。

就教會而言,為了獲得蔭庇,它致力於神化和輔助君主制。但是,教會畢竟是以教皇為神權領袖的國際宗教組織,有特定的神權機構和制度。其神權政治的理想目標是建立壹個既能保護教會又不幹涉教育事務的神權王權。所以既支持王權又想限制王權,旨在擺脫王權對宗教權力的束縛。

教廷神權的擴張及其對英國政治的不斷幹預,成為此時英國基督教與世俗主義矛盾的催化劑。雖然之前的教皇已經被公認為西歐的宗教領袖,但實際上各國的教會大多是由自己的王權控制的。從11世紀中葉開始,教皇利用克魯尼改革運動加強神權政治。在這壹過程中,教廷的神學家們竭力闡釋神權政治文化傳統中宗教與世俗權利對立的內在內涵,提出了不同於傳統新神權的政治理論,否定了王權直接來源於上帝“神權”的原則,主張教權由上帝授予,王權由教皇授予,教皇有權依據“靈魂”主權高於“肉體”主權的信條廢黜。相應的,12世紀中葉,教廷將教會聖禮固定為七項,將國王的受膏加冕儀式排除在聖禮之外。與此同時,教廷與各國君主國展開了旨在控制各國教會的“授權”之爭,英國王國成為教廷攻擊的壹大目標。王權與教權之爭的主要焦點主要集中在對教師的任命權、封爵權和司法權的爭奪上,而這種爭奪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獲得更多的權力。但是,只要社會性質沒有根本改變,兩者的政治聯盟必然處於主導地位,二者的權益之爭必然處於從屬地位,最終會以相互妥協而告終。

教會權力與王權的對立使得政治權威分為教會權力和世俗權力兩部分,進而使得各種司法管轄權成為可能。在同壹社會中,各種管轄權和法律制度的共存和競爭是西方法律傳統最突出的特征。波爾曼指出:“從12世紀初至13世紀末,形成了西方法律傳統。它有壹個特點,就是有各種新建立的法律體系,多個法域並存。許多刑事和民事犯罪都被教會法和世俗政權法所涵蓋。此外,多重管轄權的存在也促進了法律的系統化和合理化。教會法律體系與世俗法律體系的格局反過來又導致了教會法律秩序內部各種世俗法律體系的復雜,更為特殊的是教會法院與世俗法院的並存。此外,為了保持復合法律體系和對抗性法律體系之間的復雜平衡,有必要將法律系統化和合理化。這必然會在壹定程度上塑造西方法律傳統。教會法是西方第壹個現代法律體系。教會法的那些重要結構要素,如教會婚姻法、財產法、合同法等,自然作為二元模式之壹進入世俗法律體系。

第三

我已經查看了我以前的記錄。我想知道我是否能幫助妳。

嶽飛(1103 ~ 1142),襄州湯陰人,宋朝名將。孝敬母親,雖然家裏窮,但很辛苦。他的母親把“精忠報國”四個字紋在他的背上,嶽飛以此為人生的準則。在北宋宣和年間,他參加征兵,並留在宗澤手下。屢敗金兵,宋高宗手書“忠嶽飛”二字,為他立旗。隨後擊敗李成,鏟平,斬首楊幺,累官為秋,授少保,招募豫北各路使臣。

公元1129年,金兀術渡河,攻克建康。嶽飛堅持抵抗。次年,在鹽城收復建康破金兵“拐子”,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兩河(淮河、黃河)起義軍紛紛響應,想再次進入朱仙鎮。不幸的是,秦檜總理對此進行了辯解。

嶽飛率領的軍隊叫“嶽家軍”,金兵很怕“嶽家軍”。都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1162年,宋孝宗復職時,武穆被謚殺,寧宗氏被謚為鄂王,並被謚為忠臣,包括《嶽武穆集》和名篇《滿江紅》。

我認為嶽飛是民族英雄,雖然在這個問題上有分歧。但就歷史功績而言,嶽飛首先被任命為抗金將軍。從嶽飛抗金的目的和最大受益者來看,顯然是為了南宋的國家利益。另外,嶽飛主張正義,是因為壹國政權的腐敗不能成為另壹國侵略的借口,壹國的命運應該由本國人民決定。嶽飛代表了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堅忍不拔,救亡圖存的精神和氣節。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嶽飛當成整個中華民族的英雄應該是正確的。

我筋疲力盡了╮ (╯▽╰) ╭可憐可憐我吧!給幾分!

  • 上一篇:溫州古建築
  • 下一篇:敦化的歷史演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