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漠河縣的歷史沿革

漠河縣的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漠河就有古人類居住。漠河縣境內發現的老溝和洛古河兩處古遺址,是距今1 ~ 30000年前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兩件出土文物證明,當時的漠河縣古人類處於母系社會階段,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並形成了聚落。

唐虞三代的漠河界,是邊陲荒地。

漠河是東湖和山戎之地。伊尹《商代書》記載,早在商代初期,東胡族就出現在商代北部。據《伊周樹王會篇》記載,兩周之初,東胡到達周朝北部。《史記·匈奴列傳》:燕北有匈奴。戰國時期,東胡強大。它曾經打敗過燕,迫使它的賢者把秦作為人質。後來秦開之於燕,率軍攻東湖,但東湖壹千多裏。

漢朝時,漠河屬於烏桓和鮮卑之地。

漠河是鮮卑的東部。鮮卑是東胡族的殘存支系,居住地在黑龍江、西伯利亞和遼河流域,西伯利亞源於鮮卑。南北朝時,北魏四年(443年),拓跋鮮卑王朝第三代國王拓跋陶皇帝派李昌祭祀鮮卑祖先,地址在大興安嶺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裏鎮西北10公裏的嘎仙洞。

漠河境內屬於契丹十衛之地。唐代契丹居巍山,石嵬山在漠河西南,稱為石嵬國。唐朝在黑龍江西部設立石圍,漠河歸其管轄。

石圍之名創始於北魏史籍,分布於今大興安嶺東西兩側和黑龍江南北兩側。據《舊唐詩微傳》,東有黑水,西有突厥,南有契丹,北有大海。類似於《新唐書》所載。唐代時,石圍的東界是從京七裏江到牛滿江。石圍西界在現在的呼倫湖地區,南界在霍林河流域,北界到達的海域就是現在的鄂霍次克海。衛詩自唐貞觀三年(629)開始朝貢,先後向開元、天寶、大理、鎮遠、太和、開城、大中、鹹通朝貢。唐代在石圍居住中心區設置石圍郡,管轄石圍各縣。據《通典邊防典》、《舊唐詩微傳》、《新唐詩微傳》和《隋書》記載,唐代共有22個詩微* *,其中包括:洛依詩微,位於京畿道西北,黑龍江上遊。大石圍在今天埃爾貢下遊的南部。吳萌石圍位於阿爾巴希河,即現在的額木爾河流域(在漠河縣)。據《舊唐詩微傳》記載,北大山北有壹大石微部落,其部落望劍河居。它的源頭發源於土耳其東北邊界,向東蜿蜒,穿過西石圍邊界和東石圍邊界,向東流向吳萌石圍北部和洛瓦石圍南部,匯入那河和呼韓河。

當蒙古史維從額木爾河西遷時,《蒙古秘史》記載,公元7世紀,成吉思汗的祖先馬可·鐵木真率領部落從興安叢林西遷,渡過基斯海,在額恩河畔的布爾汗山放牧。但7世紀是初唐,當時的蒙古史維並沒有離開額木爾河流域,他直到唐末仍定居在呼倫湖地區。

遼朝時期,916年,居住在東北的契丹民族崛起,耶律寶吉統壹了八個契丹,平定了Xi和石維,建立了契丹國。後來國號改為遼。公元10世紀,史維各部都屬於遼朝。根據契丹王國的記錄,太祖皇帝在西藏儲存了三十六個國家,衛詩是其中之壹。遼繼唐之後,在黑龍江上遊設置並管理十衛各部。遼代初,漠河屬東京道氏石圍王國府管轄,至遼聖宗時,改為西北路招募部石圍管轄。

晉代時,漠河是商鞅統治下的普禹路(魯直位於克東縣)的西部邊界。1115年,女真首領洪雁完顏阿骨打率兵滅遼後,建立了晉國,東北全境統壹於1125年。

金天會七年(1129),東北設上京、鹹平、東京、北京四路,蒲河路屬上京管轄。《晉地理誌》載:蒲、魯,國初立萬戶,海陵亭立萬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壹個變化。經當代考古證實,濮、魯南起於呼蘭、肇州以北之地,西接嫩江、泰來縣,東至河,北至漠河所在地興安嶺。

元朝初年,漠河屬於蒙古貴族帖木兒的封地,後改為遼陽省濮、魯管轄。13世紀,成吉思汗滅金後,開始分封諸侯,瓜分疆土,將嫩江流域以北、興安嶺以南的土地讓給他的三弟鐵木格沃金池。後諸王叛亂被平定後,設立陵北中書省,河林總局管轄區域內的漠河地歸其管轄。嶺北興省,管轄區域從大興安嶺以西,哲裏木盟以北到北冰洋,屬於嶺北興省;大興安嶺是日本海東部遼陽的壹個省轄市。

在明朝,漠河屬於努爾幹守護和睦河的土地。明朝永樂七年(1409),明朝在黑龍江下遊、阿木水銀河右岸的特靈設立努爾甘都司。努爾甘在滿語中是音譯,在漢語中是圖畫的意思,所以因其山川秀美,風景如畫而得名。努爾戇徒師* * *轄384個衛生院,24個衛生所,7個市站,1個村,管轄區域北起外興安嶺,東至鄂霍次克海的庫頁島。

木合圩是明朝(1436 ~ 1449)以後建立的,對黑龍江上遊實行有效管轄。據滿清舊檔案記載,和睦·魏徵也曾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年)請求明朝攻其驛站。

在清軍入關之前,東起鄂霍次克海,西至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的索倫部各民族都已向清朝投降。漠河是清初索倫達斡爾族首領拉夫凱王子的領地。因為清軍入關,無暇顧及東北邊防,導致羅察(俄國)不斷侵擾。居住在黑龍江上遊的達斡爾族人遷居嫩江流域定居。與此同時,在外興安嶺的勒拿河、結雅河流域狩獵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逐漸向黑龍江右岸上遊,如阿木爾河、盤古河、中耳河流域遷徙。

1644年,清軍入關後,整個東北地區歸盛京總局管轄。1653年,寧古塔昂邦張靜成立。1662年(清康熙元年),安邦張靜改為鎮守寧古塔等地的將軍(簡稱寧古塔將軍),漠河歸其管轄。

康熙十三年(1674),清政府開始在黑龍江井座七裏河口以南的黑龍江東岸(明代胡裏平齋舊址)修建木城愛輝。康熙二十二年(1683),設立黑龍江將軍,黑龍江首任將軍薩布蘇領兵在愛輝守邊,管轄松花江左岸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漠河至興安嶺。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黑龍江城(愛輝)設立黑龍江副都督,漠河歸黑龍江副都督管轄。康熙三十年(1691),布塔的衙門設立,原屬黑龍江市管轄的鄂倫春、索倫、奇勒爾等漠河牧獵區改為布塔的巡察管轄。

光緒八年(1882),漠河規劃興安城衙門。1883年,俄羅斯人在阿勒巴津河(今額木爾河)的支流石都哈河(今老溝河)結夥盜金,建立了所謂的格托加共和國。1885年清政府察覺後,下令黑龍江省副司令在漠河調查。光緒十二年(1886)出兵滅格托加共和國。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政府在此創辦漠河金礦總局。光緒二十年(1894)後,漠河歸黑龍江省副省會庫瑪路會管轄。光緒三十三年(1907),興安城將軍衙門革職,黑龍江將軍衙門劃歸省。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立黑河府,漠河地區現屬黑河府管轄。同年,東三省巡撫徐世昌、黑龍江巡撫周叔墨呼籲設立漠河直隸會館,因遲遲未能實施。

宣彤元年六月七日165438,漠河設將軍卡衙門。將軍卡衙門屬愛輝路管轄,文婧任將軍卡官。同時設立漠河警備隊,在黑龍江沿岸的漠河設立6個監測站,由警備隊管轄。宣彤二年(1910)五月初壹,首席卡官文景正式接管了當地的壹切事務,控制了洛古河與羅安之間的八個克倫族遺址。漠河將軍牌是軍政合壹的地方政權組織,是漠河地方政權設置治所的開端。

民國元年(1912),6月,北洋政府撤銷愛輝駐防路,7月,黑河成立。民國二年(1913),北洋政府將黑河改為黑河觀測臺,漠河先後隸屬黑河和黑河觀測臺。

民國二年(1914),黑河觀象臺改為黑河。同年7月1,漠河將軍卡衙門改為漠河管理局,負責埃爾貢下遊的朱爾幹河和漠河將軍卡所轄地區。治理局設在漠河街道,漠河治理局隸屬黑龍江省黑河。

民國六年(1917)65438+10月26日漠河行署升格為漠河縣,隸屬黑河道。

民國十八年(1929),廢棄道路系統及黑河河道改為黑河市籌備處。漠河縣由省直管縣、黑龍江省直屬辦事處改為壹級縣。

民國二十年(1931)九月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民國二十壹年(1932)四月黑河淪陷。偽康德元年(1934)65438+十月,日本討伐隊入侵漠河。同年5月,偽漠河辦事處成立,定為丙類縣。5438年6月+10月,偽滿洲國政府決定將東北三省劃分為14省,偽滿洲國民政部設立黑河省初始辦公室,於5438年6月+065438+10月改為黑河省籌備委員會,偽黑河省於5438年6月+2月1日在黑河宣布成立。在偽滿洲國滅亡之前,漠河縣屬於偽黑河。

偽康德十二年(1945),八月八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8月11日,蘇聯陸海空三軍向漠河日軍發起進攻。13年8月收復漠河縣,期間漠河屬黑龍江省管轄。

1947年2月,黑龍江省與嫩江省合並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龍江嫩江聯合政府,漠河縣為其第五機構(黑河)領導。3月,解放軍某部三個旅挺進漠河,解放了漠河全境,同時取消縣制,並入呼瑪縣。9月,漠河回到黑龍江省領導班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漠河仍是呼瑪縣的領導。1958,鄉內成立人民公社,為黑河地區呼瑪縣領導。1967成立呼瑪縣革命委員會,隸屬黑河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0年呼瑪縣從黑河地區劃出,歸大興安嶺地區領導。同年8月5日,古蓮區、阿木爾區成立。1976年,劃出阿木爾西部,設立圖強區。三個區都是縣級政企合壹體制,都隸屬大興安嶺地區領導。

1981 14年5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塔河縣、漠河縣,並將呼瑪縣西北部的馬侖、開庫康兩個公社劃為塔河縣。同年8月16日在西林集鎮成立縣人民政府,受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領導。

  • 上一篇:2019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教案——《辛醜條約》?
  • 下一篇:愛的主打歌,高二作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